第十章 回信
进了荣庆堂旁边待客的松轩厅,看见正位上坐着一個白面乌须,谦恭温厚,身穿棕黄蜀锦常服的中年男子。
那小厮称呼二老爷,贾琮知道這就是贾宝玉的父亲,贾府老太太的次子贾政。
前世贾琮看红楼梦时,对贾政這個人物有些好感,這個人虽有些迂腐,但三观正常,不是贾赦那样寡廉鲜耻的纨绔子弟。
作为父亲,他认识到贾宝玉天资不凡,是可造之材,但对他整日混迹胭脂女儿群中,荒废学业深以为耻。
他想要严格管教儿子,却总被母亲和夫人以各种方式拦阻,在孝义大礼之前,他束手缚脚,是個无奈的父亲。
他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对进士出身并罢官潦倒的贾雨村鼎力相助,让他重新得做高官,却不知养了一只白眼狼。
他有助人之心,却无识人之明,是個平庸古板的好人。
后世称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贾琮对這类刻舟求剑的歪理素来嗤之以鼻。
每個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标准,用后世观念来评价隔世之人,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理念绑架。
坐在贾政下首是個一身青衫的中年文士,一见贾琮进来,立刻转過头,饶有兴致的打量他。
在這個大家族裡,贾琮的卑微的出身,贾赦夫妇对他的排斥虐待。
還有贾家老太太对這個孙子的由衷不喜,使得贾琮在贾家几乎被完全忽视。
有时候好像根本沒他這個人存在,贾家人与外人谈起儿孙,也会下意识的将他略過。
所以贾政对這個侄儿的印象很淡薄,因为从小到大也沒见過贾琮几次。
但今天他接待周昌言,知道他到访的缘由后,却将贾政彻底震懵了。
现见這侄儿一身尺寸显小的旧袍,袖口甚至有缝补的痕迹,身材消瘦,脸颊微陷。
脸盘上也少些温润血色,似乎日常吃养不足,看得贾政有些皱眉。
他见周昌言目光灼灼审视贾琮,眼中甚至泛起一丝怜悯,心中不觉有些羞愧。
暗自埋怨自己大兄,怎不把自己儿子看顾的体面些,不清楚的還以为贾家苛待子孙。
在贾家這样的豪门中,贾琮這等形容有些寒酸的扎眼了,但贾政见這他一双眼睛温润晶莹,举止从容淡定,有种与年龄不符的神采。
又想起周昌言的来意,两处联想起来,這半大的孩子已让他有些动容了。
年轻时,贾政也曾立志科举入仕,光耀门楣,但他天资所限,在读书一道难有建树。
后来父亲贾代善一份遗奏,皇帝赏了他一個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也免了他读书不中的尴尬。
但对读书的热衷,对读书人的喜爱,对功名位望的向往,却是刻在他骨子裡的。
今天周昌言說嘉顺亲王十分赞赏贾琮的书法,称他是难得一见的书道奇才,甚至预言不用几年,贾家必会出一位书法宗匠。
而且嘉顺亲王還亲笔书信,邀請贾琮参加正月十五的楠溪文会,担任文会录事一职。
世上居然有這等奇事,并且就发生在贾家,发生在這個自己這個默默无闻的侄儿身上。
他身在官场,自然知道嘉顺亲王這位文名卓著、令誉极佳的宗室贤王。
和其他飞鹰走马的皇族子弟相比,嘉顺亲王简直就是王室的楷模和清流。
最让贾政心生亲近的是,這位嘉顺亲王也极爱读书的,精书画,通编撰治学,手下聚集许多俊才名士,做些编撰古籍名册的立言之事。
這简直就是贾政心目中读书人的完美形象,做了他想做,而沒有能力去做的书香之事。
且嘉顺亲王隔年兴办的楠溪文会,号称大周第一等文会,被邀請参加者,无不是享誉士林的大儒名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