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18章 复仇之风

作者:半城流烟
第18章复仇之风

  老太公的谋划,周琦直到如今方才理清。

  正如之前周琦与项弘讨论的那般,這個时代上升通道已经被世家大族所把控。

  莫說是周琦這种乡间小小地主,就算强盛如沛国周氏,虽能横行一郡,甚至能够左右地方政策,可想要进入朝廷中枢,却是难如登天。

  造成這种结果,不仅因为每年举孝廉的名额非常有限,也因为世家大族把持朝政,自然不愿地方豪族過来分這一杯羹。

  不仅仅是這些世家大族,就算是当朝天子也不愿意地方豪族入主中枢。

  這些豪族本就权倾一方,如果再于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很快就会演变成新的世家大族。朝廷本就有意压制世家大族越加膨胀的权势,更不会行此自掘坟墓之举。

  为了平衡各方势力,为了让皇权拥有更多的权利,皇帝也就开始重用外戚、宦官。

  這也是为什么,自东汉开始外戚、宦官当权者不计其数。

  并非這些外戚、宦官手段多么高明,而是天子需要這两方势力,帮助巩固皇权与打压世家大族。

  周家书香传世,每一代都想光复祖上荣光,所以无论老太公還是周琦那早夭的父亲,都苦读经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入朝为官。

  现实却无比残酷,老太公穷极一生也只能担任乡啬夫职位,周琦父亲更是在游学寻找仕途机会的途中,不幸英年早逝。

  到了周琦這裡,他纵然拥有两世经历,通晓歷史大势走向,也只能屈居乡裡,终日游手好闲。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周琦可能会眼睁睁的看着時間流逝,看着歷史洪流滚滚向前,自己却只能成为一個起不了丝毫作用的看客。

  或许他也可以在曹操起兵初期前去投靠,仗着与之乃是同乡的情谊,再加上他超越现代一千八百多年的见识,或许也能逐渐得到重用。

  可真要如此,他甘心嗎?

  试问哪個男儿沒有豪杰梦?哪個男儿不想统帅千军万马,俯仰天地英豪?

  他既然有幸能够来到這個豪杰并起的时代,自然不愿再像前世那样屈居人下,最终郁郁不得志。

  他要的是豪杰俯首,要的是平定乱世,要的是這万裡河山!

  或许会有人觉得他很狂妄,会觉得他有些不自量力,可那又如何?假如穿越一回,连這些梦想都不敢拥有,活着与死了又有什么区别?

  纵然他最后不能成功,纵然他最后兵败身死,又有何妨?

  最起码。

  他来過,他看過,他试图征服過。

  他不幸,却也非常幸运。

  不幸,是因为出身并不太好,相比起那些名留青史的汉末诸侯,周琦起点实在太低,想要成就大业必然会难上许多。

  幸运,是因为他有一個好爷爷,在得知周琦的志向以后,哪怕豁出性命也要为他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條通天之路。

  或许老太公沒想過周琦最后会成功,也不奢望這個孙子最后能走多远。

  但他還是义无反顾去做了,只是为了那丝无比渺茫的机会。

  不得不說,老太公的确是一名被埋沒的智者,只可惜生不逢时。

  他知晓当即社会的上升通道被堵死,所以才准备剑走偏锋,为自己孙子开辟出另一條路。

  如果說举孝廉、征辟乃是独属于士人的上升通道,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就只剩下以任侠之气扬名,成为那种权行州郡、力折公侯的豪侠這最后一條路了。

  汉代崇尚孝义,孝可举孝廉,义可为豪侠。

  似曹操、刘备、袁绍、袁术、孙坚這些汉末最出名的诸侯,少时都好任侠,以侠义闻名。

  這些人难道是吃饱了撑的游手好闲嗎?非也!這是结交权贵,为自己积累名声最简单的办法。

  名利,名利。先有名,才有利。

  诸侯讨董,曹操独自领兵追击董卓,虽然兵败差点被杀,麾下士卒折损殆尽,看起来得不偿失。

  可事实上呢?曹操却通過這种看似吃亏的举动,赢得了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名望,這才为曹操后来招揽到那么多贤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备曾两次舍弃全部基业,领兵去救与自己毫无关联之人。第一個被救的孔融,让本来寂寂无名的刘备名声大噪,正式进入天下诸侯的视线中。

  第二次再次舍弃全部基业,以微弱之力前往徐州救援陶谦,更是令刘备仁义之名传遍天下,就连陶谦都以徐州牧之位相让。

  刘备的名声,也为其后来招募赵云、徐庶、诸葛亮等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毫不夸张的說,两次舍弃全部基业救援与自己毫不相识之人,乃是刘备此生最成功的两次风险投资。

  在后世人看来,刘备這种举动很傻,可在当世,此举却为其打下了王霸之基。

  老太公或许早就知晓了阳球奉诏彻查王甫之事,所以才故意在王吉身前死节,就是为了给周琦创造一個机会。

  事实上,這不仅是一個机会,也是一個考验。

  如果周琦在老太公死节以后,沒有胆气或者沒有能力杀掉王吉为之报仇,那么周琦之前所谓的志向也就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话,最好安安稳稳度過此生,不要再好高骛远。

  如果周琦做到了此事,必然名扬州郡,甚至将有极大概率会得到阳球器重,這难道不是一條通天之路?

  阳球年轻之时,就因郡中有位官吏辱其母,遂领数十少年将此郡吏灭门,因此名扬州郡。

  這個时代任侠之气甚浓,如果說杀人是因为忠、孝、义,杀人者不仅不会遭受唾骂,反而会被传为美谈,为众人所称颂。

  譬如冠军侯霍去病,因李敢辱其舅父,当着汉武帝的面将其射杀。此举虽有些骄横跋扈,却也能够一窥当世风气,汉武帝也并为此事责罚霍去病。

  除此之外,东汉末年的阳球、夏侯惇、典韦、关羽、徐庶等人,也都有過类似经历。

  這個时代的儒家可不似宋明清那般软弱,反而颇有血性,提倡以直报怨、以牙還牙、有仇必报。

  《礼记》云: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革;交游之仇,不与同国。

  正是在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所以两汉时期为报私仇杀人、灭门之风非常盛行,杀人者在法律与道德上都能得到谅解,也会被许多世家大族包庇,帮助他们逃脱法律的惩戒。

  直到曹丕登基以后,颁布诏书严令不得私相复仇,這种风气才慢慢被遏制。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