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安定内宅 作者:未知 林盈袖也是见好就收,裴垣受過伤,丢失了一些记忆,大约看着那身装扮想起些什么来。 她们夫妻多年,断然不会因为多看了一個毛丫头一眼,便不和的道理。 “不是我小心眼儿,她装扮成我从前的模样在你跟前晃,分明是有心——罢了,不提她,爷累了一日早歇着,明儿我回娘家一趟,那边事儿多着呢!” 林盈袖话只說了一半,便点到即止,男人都不会喜歡刨根问底,只要该說的說明白也就罢了。 回娘家還是因为亲戚们的事儿,林府长房這边被搬空,還需再置办些家伙什儿,二则也要商议什么时候放那些亲戚们出来,出来之后是和解,還是怎么着。 他们是断然不会得罪林家,但林家也不好真把亲朋好友都给得罪了不是。 林盈袖早为林府置办了家伙什儿,一并送去,這些都是她精挑细选的,东西想必林氏婆媳也能看得上。 进二门,林氏比之前消瘦了不少,想必是被那几位闹的。 林氏拉着林盈袖的双手,老泪纵横,“我的儿,若非你和姑爷,我只怕要让人活吃了不可。” 林盈袖好生安抚了林氏一阵,母女二人到暖阁就坐,商议着這些亲戚们出来之后如何安置。 裴垣的主意林氏也觉可行,但总是要拿出一個章程出来,比如学堂建在哪儿,谁管学堂裡的事儿等等。 “阿娘不是在京郊外有個庄子么?我瞧着庄子上就不错,读书人喜歡清净,学堂盖在庄子上,一则省些费用,二则地方宽敞。阿娘想为林家的亲戚们做事,不如将那個庄子贡献出来,庄子上盖個祠堂,供奉林家祖先。庄子上交给族人们照管,他们自己种地也好,给别人种也好,大家平分。学堂每年您给上一二百两银子,学堂的开销也就够了。” 林氏這几日就在为此事担忧,想了多日也沒想出一個法子来。到底還是林盈袖有头脑,只一会儿功夫便想出了一個万全的办法出来。 “那些人肯嗎?” 林盈袖扯了扯唇角,“若是不肯那边作罢,他们连這個也别想有。” 林氏点头,让出一個庄子已经够宽厚,若是再想别的,那就别怪她不讲情面了。 “回老太太的话,那边唐太太来了。” 林氏叫請,一面对林盈袖說道:“這唐太太便是你表姑家的女孩儿,给了唐家,今儿来多半是给她娘求情来着。你只别說话,一切有我呢!” 林盈袖不想和唐家的人牵扯,巴不得如此,便說去看着周佩家的安置家伙事儿。 估摸着人走了,方才到林氏這边来,林氏却不在屋裡,问下人,方才知道去牢裡接人去了。 這個林氏,方才還說不会再心软了,這才多久又帮着去办事儿去。 林盈袖无奈了,只得叫邓氏和林二婶過来一同商议对策。 两府之间那道门這些时日都锁着,那边敢抢過界,便有人拿石头砸。 因林二婶强硬,那些人才不敢造次。 而林氏這边除了门口抬不走的石狮子,其余的都搬走。 林盈袖刚让人将屋裡安置满了家伙事儿,可不能再让人搬空。 邓氏是晚辈,又是儿媳妇,也不好說婆母的不是,只道:“姐姐一向是個有主意的,若是姐姐有主意,我們听姐姐的,若是沒有,再好好想想便是。” 林二婶也跟着道:“侄女儿也知道,嫂子一向有自己的主意,我也劝過,只是不听。咱们這裡帮着把人打发走,谁知道以后還会招惹些什么人上门来?” 若非是因为两家人口不多,又碍于林盈袖的情面,林二婶都想搬走,這边时常吵嚷,弄得整日不得安宁,家中還有读书的孩子。 “不過你二叔說了,上回姑老爷的提议他也认可,银子咱们家也愿意出,只要家宅安宁便可。” 林盈袖点头,想必邓氏也是這個意思。 “主意我倒是有了,一会儿人接回家来,咱们再好生商议,愿意取和便罢了。若是不愿意,我是個外嫁女,总不好一直插手娘家的事儿,再說家中婆母知道,也会怪罪我多事。” 三人商议定,只等林氏把人接回来。 几個闹最凶的挨了一顿板子,只好趴在长凳上让人给抬了进来,邓氏与林盈袖請林氏和林二婶上头坐下。 因二叔不在京城,二房便是林二婶說了算的。 這些人一個個才从牢裡放出来,满身狼藉,十分狼狈。 也是在衙门裡吓怕了,這些人再不似从前般放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羞愧低头。 “今日請诸位来不为别的,只一事相商,峰弟中举,光耀门楣。母亲便想,我們這一房兴起,也该提携了家族该兴旺起来。咱们家务农或从商,想富贵发达起来還需得走仕途才行。所以,今儿想问问诸位族亲们的意思。” 众人半晌不敢吱声,半晌,一個远房的叔父說道:“你们就說想出多少银子,怎么安置我們,别和从前一般哄骗了咱们,拿不出让官府压制咱们。” 林盈袖听了這话,轻笑一声,“叔父這话可是诛心,我阿娘何曾說過請你们来京城都是做官来着?不過想着物尽其用,你们做生意的给你们安排做生意。务农的也可在這裡务农,你们打上门来,把這裡搬光了不算,還在门口闹。明明是你们欺人太甚在先,怎么反倒是我們骗了你们?” 林盈袖一席话說的众人再不敢言语,半晌才說听从林盈袖安排。 林盈袖便把计划說给众人听,若是不愿意留在京城,便给盘缠送诸位回乡,另外林氏学堂也会在老家盖起。愿意留在京城,便城西郊那個庄子划给族人们用,种地或是做生意也好,都由着他们。 每年除了牲祭祀祖先,剩下的都族中平分,学堂裡的一应开销由林家长房和二房开销。 众人知道是奈何不得林家长房,二房又不肯兜揽他们。他们不远千裡投奔来,若是灰溜溜地回去,只怕让人笑话,留在這裡有地,也能做生意,孩子们也能读书识字,将来看個人缘法,或也有能出人头地。 如此一想,自然都愿意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