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变 第16节 作者:未知 难道那对主仆沒走,還在保定府? 她拿起玉簪仔细再看,只见玉簪的一端刻着一個小小的篆字,冯! 第27章 两位老夫人 小院子裡,汪安像活见鬼似的看着父亲。 从不晚走后,汪海泉便一直在笑,无声的笑,笑得诡异莫名。 汪安要去叫阿娘和哥哥,汪海泉一把拽住他,指指自己的嘴巴,又指指汪安的嘴角,把食指放在嘴边,嘘了一声,他虽然不能发声,但是這声“嘘”却是清晰可辨,汪安总算是明白父亲要說什么了。 就是让他不要声张,连阿娘和哥哥也不要告诉。 直到次日,汪海泉终于能张口說话,他摸摸自己的喉咙,又摸摸腮帮子,還是觉得不可思议。 但這安魂香和缄言香的妙处,汪海泉是领略到了,尤其是缄言香,汪海泉已经想出了几种用法。 過了晌午,汪海泉便迫不及待地带着汪平出了保定府,父子俩向清苑而去。 汪海泉前脚刚走,不迟就来了,送上一只青花小坛。 汪真人打开坛子,坛子裡装的是香丸,汪真人松了香灰,夹了一块烧红的炭放进去,将香灰堆起来,在最顶处用香针通出一個孔来,再取一张银片放在上面,夹了一颗香丸放在银片上,隔火熏烤。 稍顷,淡淡的香气缓缓飘散,幽香中透着凉意,似美人于百花丛中轻舒罗袖,带起漫天花雨。 不知不觉,汪真人已是热泪盈眶…… 保定城外二十裡,有一座慧真观。這座道观香火不旺,鲜见香客,可却是远近闻名。 慧真观之所以出名,并非是這裡有妙法无双的仙道,而是因为這裡住着的两位老夫人。 她们是江贵妃的两位姑母。 先帝年间的甲子案,江贵妃与先太子被诬陷以巫蛊之术害死皇太后,江贵妃被赐毒酒,先太子顾璟自尽。 江家为太子外家,甲子案中受到牵连,江家十三岁以上的男丁发配三千裡,女眷或自尽,或为官奴。 当时,江贵妃的两位姑母,大江氏是广元伯世子夫人,小江氏则是太常寺少卿史闻的弟媳。 律法有祸不延出嫁女,但是大江氏和小江氏,還是被夫家舍弃了。 广元伯世子一纸休书,休了大江氏,史家是读书人,多多少少還要顾及脸面,便以小江氏有病为由,将小江氏送去庄子,只等着小江氏在庄子裡熬不下去,自行了断。 大江氏被休之后,夫家沒了,娘家也沒有了,又因为是被休的,她连嫁妆也拿不回来,都被广元伯府扣住,大江氏无奈之下,几番周折后,在保定城外二十裡的延寿观栖身。 而史家一直想等小江氏的死讯,可小江氏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她从庄子裡逃走,在江家老奴的帮助下,找到大江氏,姐妹俩在道观裡苟且偷生。 三年之后,甲子案真相大白,先太子和江贵妃平反昭雪,江家也回到京城,只是走时二十多人,回来时却只有一個十六岁的少年。 先帝悔不当初,便越发愤恨害死皇太后,陷害太子的三皇子和三皇子的生母高淑妃。 且在這当口,又查出高淑妃的娘家意图谋反。 先帝龙颜大怒,就连一向循规蹈矩的童皇后也以后宫不查之责被废。 先帝选了沒有子嗣的孙氏为后,孙氏将表妹路嫔的儿子六皇子养在膝下。 六皇子便是当今天子。 先帝对江家那唯一的后人恩宠倍至,广元伯府和史家闻讯后找到道观,要接大江氏和小江氏回府。 大江氏和小江氏心意已决,二人让自己的侄孙,也就是江家唯一的后人江潮,代她们上书先帝,她们一心向道,不愿再回尘世。 先帝一心修仙,看到折子之后,自是龙颜大悦,追封已逝的江贵妃为慧真仙君,将延寿观改名慧真观,专僻一殿供奉慧真仙君像。 大江氏和小江氏并未正式出家,她们享一品诰命的奉禄,在观中侍奉慧真仙君。 保定府离京城不远,先帝在时,时常有官眷来慧真观,祭拜江贵妃,新帝登基后,慧真观的香火才渐渐少了。 汪真人一乘小轿来到慧真观,求见两位江老夫人。 她奉上一枚玉牌,片刻之后,便有小道姑陪着一名三十出头的女冠出来,笑容满面地引了汪真人进去。 汪真人還是第一次见到這两位传闻中的江老夫人,她执以道门之礼,两位江老夫人却只是怔怔地看着她。 带路来的女冠悄悄退出去,并向屋门掩上。 大江氏請汪真人落座,她拿起那枚玉牌,徐徐问道:“……真人名唤妙清,請问俗家的名字裡,可是也有一個清字,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的清?” 汪真人缓缓点头:“老夫人所言俱是。” 大江氏侧脸与小江氏对视,姐妹二人一同起身,俯身跪下…… 汪真人微笑受礼,双手将大江氏扶起:“两位老夫人請起,此地乃慧真观,我也只是汪妙清。” 大江氏和小江氏重又坐下,汪真人将带来的青花小坛,对两人說道:“两位夫人,這是小徒亲手制的几颗香丸,贫道想請二位品评。” 大江氏心头微动,汪真人专程送香丸的? 小江氏也是心有疑惑,刚刚小道姑送来那枚玉牌,她和姐姐俱是一惊,万万沒想到,隔了這么多年,她们竟然還能再次看到這枚玉牌。 原本還在思量這位为何而来,却沒想到,只是让她们品评香丸。 二人不敢怠慢,将香丸灸于香灰之上,片刻之后,香气便在室中弥漫开来。 小江氏的修为比大江氏要浅,闻到香气时,便已泪盈于睫,大江氏深吸口气,强做镇定,看向汪真人:“真人的徒儿……” 汪真人微笑:“保定府西城明家嫡女,明卉,年方十二。” 大江氏有些疑惑,迟疑地问道:“那這香丸……我是說,這么小的孩子,竟能制出此香……” 汪真人会心一笑:“我有這個方子,這是我教她的。” 大江氏和小江氏互视一眼,两人齐齐說道:“原来如此,這味道竟和昔日,昔日文绣宫裡的一般无二。” 文绣宫,是昔年江贵妃所居,先太子亦是在文绣宫中出生。 汪真人观察二人神色,這时心裡便有了成算,她說道:“两位老夫人,贫道今日前来,一是請二位品评小徒所制的香丸,二来還有一個不情之情。” “真人請讲。”大江氏說道。 “实不相瞒,小徒乃是明老太爷的老来女,明老太爷在云梦山修行十五载,直到他仙去之后,小徒方才回到明家……” 第28章 明大老爷的怒火 “明大小姐孝心可嘉,既然想为父祈福,那自是来我們慧真观最是合适”,大江氏连连点头,眼角余光看到妹妹小江氏眼中的迟疑,大江氏话锋一顿,问道,“明大小姐可是要跟着汪真人一起修行?” 汪真人微笑:“贫道自有去处,就不给你们添麻烦了。” 大江氏和小江氏嘴裡說着“哪裡麻烦了”,暗地裡却是齐齐松了口气,神情更加恭敬,笑容更加殷勤。 汪真人回到城裡,便修书一封,送去了西城明家。 這封信是从正门送进去的,直接送去了明卉那裡,待到大太太听說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 次日,明卉便去见了明大老爷。 听說明卉要搬去道观,明大老爷沉默了,以前他忙着应酬,忙着庶务,对后宅的事情沒有上心,可现在他守孝,整日都在府裡,有的事情想不知道都难。 比如明卉住进来的第一天,大太太就从庄子裡叫来一個有狐臭的婆子去侍候,再比如明卉给吴丽珠的那一巴掌,就连前阵子大太太是在装病,他也心知肚明。 只是,身为家主,他不可能每件事都要纠着不放,论出对错。 以前沒有分家的时候,三個房头住在一起,小磨擦从未断過,后来分家单過了,大家偶尔聚一聚,反倒比以前亲厚许多。 明大老爷寻思着,明卉是定亲的人了,三年孝期满了,她也及笄,到了要出嫁的年纪,前前后后能在家裡住的時間,也不過只有三四年而已。 大太太也好,明卉也罢,只要不在明面上针锋相对就不会有什么大事,再說,有他這個大哥在呢,明卉也不会受委屈,何况,他家的小妹,也不是会受委屈的人。 三四年而已,和稀泥一眨眼也就過去了。 可是明大老爷万万沒有想到,明卉竟然想要离开明家,搬进道观,這当然不行,父亲泉下有知,也不会答应。 明卉回到明家,一是为了守孝,二来也是要待嫁的,总不能到了及笄的时候,還要从道观裡把人接回来吧。 明大老爷越想越觉得不行,他连连摇头:“小妹,你若是想为父亲大人祈福,让你大嫂……让你二嫂陪着你去道观裡小住几日,明雅也一起去,你看如何?” 在来之前,明卉便猜到明大老爷不会同意,毕竟,让未嫁的女儿常年住在道观裡,即使是为父祈福,传出去也会落人话柄。 明卉不紧不慢地說道:“大哥,您也知道,我是不想嫁给霍誉的。” 此言一出,明大老爷怔了怔,不是在說搬去道观的事嗎,怎么就又說起霍誉来了? 明大老爷对霍誉无甚好感,一来他觉得霍誉配不上自家小妹,明家虽非大富大贵,但却是书香门第,霍誉只是一個无家无族的人,又是被世人唾弃的飞鱼卫,以霍誉的出身,娶個小户女才是应该,与明家,這是高攀了。 二来,霍誉态度傲慢,還沒成亲,就沒有把岳家的人放在眼裡,這样的人,当然不是良配。 明大老爷在脑海裡把那夜的事飞快地回忆了一遍,這霍誉,除了有一副好皮囊以外一无是处。 而這偏偏是最不重要的。 男人只要五官端正,四肢健全,不会耽误科举和选官也就行了,长得好又不能当饭吃。 這样一想,明大老爷越发觉得這门亲事实该退掉,父亲一定是修仙修得糊涂了,才会把女儿许配给這样一個人。 “嗯,小妹莫急,過個一年半载,大哥修书一封,给你退了這门亲事。”明大老爷說道。 果然還和前世一样,明大老爷把這件事想得過于简单了,以为只要他亲自出面,這個亲就能退了。 对于退亲這件事,明卉早就知道自己那日是鲁莽了。 那日在破庙裡,她太冲动了,不该直接了当向霍誉提出退亲,而是应该从长计议。 但是說了就說了,也不用后悔,明卉早就想开了。 她道:“大哥,那天在破庙裡您也看到听到了,霍誉摆明是不会轻易同意退亲的,他不是非与明家结亲不可,他之所以不肯答应,有一半的原因不想丢了面子。 所以我才想住进道观,一是为父亲祈福,二来也让他知道,我一心向道,過一两年,大哥便可以为由向他提出退亲,到那时,他的气也早就消了,与其娶個道姑回去,還不如退亲后另娶淑女,大哥,您說呢?” 明大老爷不以为然:“他是飞鱼卫,飞鱼卫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你就不怕他把那道观搅個鸡犬不宁,再說,即使你与他退了亲,你一直住在道观裡,外人怎么說?谁還敢上门提亲?总不能为了一個霍誉,你就终身不嫁吧?” 明卉心想,我還真想终身不嫁,可她自是不能說出来,就连身为出家人的师傅都不答应,更不要說明大老爷了。 “大哥,這一点您大可放心,师傅与慧真观的两位老夫人有些交情,若是有师傅出面,我能住进慧真观,霍誉难道還能去慧真观裡捣乱嗎?他就不怕两位老夫人一纸状书把他告到御前嗎?再說,我也并非一直住在道观裡,待到出了孝期,我自是会搬回府裡,大哥,我今年十二岁,再過三年也才十五。您与其操心我的亲事,不如多为明达和明雅想一想。” 明达十六,明雅十四,本来正是该议亲的时候,可是即使明年他们孝满,明大老爷和大太太却仍在孝期内,還是不能为他们正式订亲。 明大老爷当然知道這些,大太太不止一次在他面前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