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官威
她完全顧不上身後的一家三口,更顧不上所謂的女兒家的矜持,原地躍起,直接蹦到水澈懷中。
文羨魚手腳並用,把水澈纏了個嚴嚴實實,堪比八爪魚。
水澈能夠感覺到自己妻子混亂的心跳聲,他拍着她的背安慰道“有相公在,沒人能夠傷害你。”
這句話,水澈說得又輕又緩,可在文羨魚聽來,堪比天籟之音。
“他們要害我。”文羨魚埋着頭,說出來的話悶悶的,很是委屈。
水澈只感覺自己的心溼了一片,他下意識的抱住人,聲音冷了8度“你們還想做文家人麼?”
文珞多少是見過風浪的,他見自己一家三口對着一對年輕夫妻,覺得頗有勝算,根本就不把他們放在眼裏。
“你不過是文家的姑爺,只能算大哥半子,況且我也是你叔,識相一點,交出我侄女兒來,我絕不傷你分毫。”
水澈父母親都出自皇家,不論是身高還是樣貌,都屬上乘,文珞在他眼前,比他還矮了半個頭。
“你若想傷我,在這胡說八道可沒什麼用處,來吧。”
水澈不想過早地泄露自己的身手。
文家二房蠢笨,可他們卻是聰明人手中最適合的一把刀。
面對他們,水澈並不打算掉以輕心。
文珞牙齒咬得咯咯直響“你這小子倒也狂妄!”
文羨魚被人用兩隻胳膊護着,心裏安定了不少,因爲背對着他們,難免擔憂抱着自己的水澈受傷。
“別和他們動真格的,只要這時驚動了太爺爺,他們就吃不了兜着走。”
“算他們運氣不好,此事不但會驚動太爺爺,更會驚動縣令。”水澈將嘴脣湊到文羨魚耳邊。
文羨魚有些遲疑“文家的家事,若是捅到縣令面前,不是太好吧?”
“可若你們不是一家人呢。”
水澈的回答輕飄飄的,卻在文羨魚心頭砸下了一塊巨石。
“你是想,促成他們分家嗎。”
文羨魚十分清楚,古代分家是件大事,若是小門小戶,窮鄉僻壤也就罷了,像文家,但凡有一絲風吹草動,就要掀起一番波瀾。
水澈加快了步伐,二房的人很快被他拋在身後“我的娘子果然冰雪聰明。”
當年,文家長房自做主張分家,導致多疑的皇帝大發雷霆。
他爲此收買了文家二房的人,到後來,讓他們給了大房永無翻身之日的重重一擊。
如今,自己要做的,就是把這件事擺到檯面上來。
“不好吧……”文羨魚眉頭一皺,“太爺爺說過,王知縣不是一個好官。”
水澈心裏一動,自己真是撿到了寶。
老爺子若不是太疼這個寶貝重孫女兒,絕不會把這種類似於家族機密的事情告訴她。
這所謂的王知縣,只不過是朝廷派下來,直接監視文清老爺子的一個草包。
只要這件事情擺到他眼前,他一定會有所動作。
到時,欣賞他的表演就好。
水澈收緊了手臂。臉上的笑容,怎麼看,都挺樂意。
王知縣好逸惡勞,不會在商討事情上花費太多時間。
“你給我站住,我今天就要殺了你!”文珞跑得氣喘吁吁,而被“追”的水澈走在前頭,堪稱氣定神閒。
轉到方纔議事的廳堂,正遇上王家父子二人一前一後走出,
水澈哪裏肯放過這個機會,攆着王知縣轉起圈來。
水澈動作快,嚇得文羨魚緊緊圈住他的脖子,就怕自己被甩飛了出去。
王縣令見此變了臉色,被狗咬傷的黃捕快已經休息去了,他自認沒人能夠保護得了他,他穩住心神,厲聲喝道“都給我停下!”
身爲文清眼中不中用的長房二孫子,文珞從未被爺爺帶着認識過有頭有臉的人物。
好在王承寧爲了文羨魚在文宅鬧過一通,文珞不認識他爹也認識他,這才停下來。
梅氏跑得比文珞還慢,一看前頭人停下了,她自覺是個好機會,揚起手上隨手摺的枯枝就抽過去。
文羨魚看得真切,“唉呀”一聲驚叫,水澈反應敏捷,幾乎瞬間讓開。
“啊——”
只聽一聲嘹亮而又帶着痛楚的的慘叫,王知縣不幸中招。
文羨魚被眼前這一幕變故,驚得說不出話來,水澈就比她鎮定多了。
趁縣令的一聲驚叫,叫出了文家所有長輩,水澈清了清嗓子,十分鄭重地說道“太爺爺,二叔說,與大房一起生活太多拘束,如今當着王大人的面,不如,就成全他吧。”
文清已經年老,雖然精神矍鑠,但眼睛已經被臉上的紋路擠成了一條縫。
只有一直注意着他的水澈,看到他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文清不接話茬,反倒怒道“魚兒,當着大人的面,還賴在自己相公身上,成何體統!”
文羨魚認祖歸宗後,少被訓斥,突然被老爺子罵了,當即被嚇了個機靈。
水澈沒想到文羨魚這一抖,自己的心臟竟然也沒出息的抖了一下。
文羨魚立刻滑下來,一轉身一低頭一併腳,活脫脫一個等待挨訓的乖乖女“魚兒知錯了,以後再也不敢犯了。”
文羨魚這副模樣,直接暖得文清的心成了水一樣。
“乖孩子。”文清只注意到自己的孫女兒,就在她身邊的水澈,連一分餘光的注意都沒有得到。
王知縣對梅氏有氣,可不好把氣撒在女人身上,只得去挑撥文清“老爺子,本官還在這兒,你就瞧不見本官?”
文清打了個哈哈“這萬萬不可,萬萬不可。”
“聽你家孫女婿說,你們文家要分家了?”王承寧得到示意,才得意洋洋的問了句,就被他老子一瞪眼。
王縣令笑眯眯的“小兒不懂事,還請太爺原諒,只是,分家一事,絕不可信口胡說。”
文羨魚偷偷看了他一眼,深覺面前人就是一隻笑面虎。
“那是自然。”文清也笑臉相迎。
“分家一事,不宜拖到年關,以本官的意思,現在就可開始準備,否則大節將至,有損文家子孫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