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新朝气象2
李睿說:“我們同样也杀了很多氐人,真要翻旧账的话就沒完沒了了。”
羊绣咕哝:“真搞不懂你为什么对氐人這么宽容!這不像你的风格!”
诸葛慧摆弄着手中一架极为小巧的、可以同时发射三支小箭的弩机,笑着說:“你還沒看出来嗎?他犯懒了,不想再打仗了,只想用温水煮青蛙的套路将氐人慢慢煮熟!”
羊绣对此持怀疑态度:“用温水煮死他们?真的行得通嗎?”
李睿說:“在别的地方可能不行,但是在蜀地,完全行得通。蜀地的环境实在太安全了,蜀地的物产实在太丰饶了,一個政权在那裡只要别自己作死,很容易就能過上安逸的生活,而一旦他们安逸下来了,失去了骨子裡那股凶悍之气,就好对付得很了!”
羊绣說:“說得也不是沒有道理……那慕容鲜卑呢?拓跋鲜卑呢?也温水煮青蛙?”
李睿說:“对待這两條塞北野狼,温水煮青蛙是沒用的,只能打,地找一切可供利用的机会消灭他们。”
這下羊绣满意了。李睿依然是那個李睿,他对胡人的态度并沒有改变,那就是消灭掉!对待汉化程度很深的羌人、氐人,就用文化去消灭;对待凶顽嗜血的羯胡、匈奴、鲜卑,就用钢铁去消灭,反正都是要消灭掉的!
成汉对于這样的答复十分满意,诏书传回到成都,李雄亲自摘去帝冠,率领文武百官和数万军士、百姓,在城都郊外面向长安方向行下臣之礼,山呼万岁,反正场面是做得足足的。
至此,成汉帝国不复存在,蜀地重新回到了华夏的版图————至少在表面上是回来了。不過,李氏依然拥有独立的军队和财政,蜀地施行的律法也是他们自己制订的,這裡依旧是一個独立王国,以上那些不過都是表面功夫而已。
李睿也不急。他认为,成汉现在全靠李雄這個擎天柱撑着,只要李雄這支擎天柱倒了,成汉必然内乱……只要他们内部乱起来,就好对付了。他比李雄年轻得多,完全等得起的,慢慢熬就是了。
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风格贯穿了他整個执政期。在他掌权的绝大多数時間裡,都是无为而治,中央只管抓大方向,具体事务由地方自己搞。他沒再发动大规模战争,更沒有像很多开国之君那样大兴土木营建新都,反正就是能不折腾尽量不折腾。
当然,事情還是要做的,无为而治不代表啥都不做,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
首先,他要修一條大运河,从杭州湾直通到蓟城,打通南北物流。虽說现在海运挺发达,但终究是沒有办法完全代替运河,所以這项工程很快便上马了。不過跟杨广一口气征发百万民夫,跟赶着去投胎似的要求在几年内修通這條大运河不一样,他采取的办法是在秋冬季节就近招募得闲的平民,比如說定陶那边要拓宽运河,人手就在定陶找,徐州要挖运河,人手就在徐州招,不能动不动就让民夫走几百裡路去工作。而且每天除了三顿饭之外,還得给工钱,也就是說,去修运河的不是免費劳动的役夫,而是工人。
工人做工就得给钱。
除了工人之外,還有一個比较特殊的群体,那就是胡人战俘,他们也被丢去挖运河了。他们是沒工钱拿的,只是一日三餐管饱而已。
李睿要求在十五年内修通京杭大运河,他還表示如果十五年不够的话,那就二十年。各地方官吏和百姓都让他给整无语了,谁不知道這么一條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能带来何等巨大的好处啊,這等功在当地利在千秋的工程,皇帝陛下怎么一点也不着急?照你這样慢吞吞的搞,别說二十年了,三十年都完工不了!
大家伙决定不理睬這個做什么都慢吞吞的皇帝了,撸起袖子就是干。平时是战俘和地方招募的工人在修运河,到秋收之后四邻八乡的老百姓一起上,拿出六七十年代中国老百姓建设家乡水利工程的劲头来,锄头铁锹抡到冒烟!冬天太過无聊,太過漫长,必须干点活才舒坦,這一点皇帝陛下也不能反对吧?
在无数百民百姓的努力下,京杭大运河在十三年内成功凿通,至此,南北物流线路被打通了,南方和北方的货物通過這條大运河快速而便利地输送到各地,为国家和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在修京杭大运河的同时,李睿了解到关中很多土地其实挺肥沃的,只是得不到灌溉,只能荒着。于是他埋头一顿苦干,搞出了关中八惠這個大项目。說白了就是引泾水、渭水、洛水等等八條河去灌溉這些土地,這项工程施工难度颇高,很多时候需要凿穿山体挖地下水渠才行,因此他表示這项工程急不来,先易后难,分十五年完成就行了。
工部和吏部官员极度无语,這家伙怎么這么喜歡分十五年完成啊?這等工程不是越早完成越好嗎?一把抢過图纸,研究研究,确定可行性极高,修好后可以将两百多万亩荒地变成良田后,大家伙撸起袖子就干上了。分十五年完成?从朝廷到民间都表示沒這個耐心,越早完成越好!
最先修通的是泾惠渠,非常能干的大隋官员和百姓只用了三年時間就搞定了,总干渠长三十七公裡,灌溉良田多达百万亩。看着从泾水引来的河水通過水渠哗哗流向原本荒芜的盐碱地,将那裡变成良田,大家伙开心不已:果然不能听皇帝陛下的,這种工程就应该大干特干,早日竣工便能早日享受红利!
紧接着就是洛惠渠,它的前身是汉代修建的龙首渠,中国第一條地下水渠,凿通了整個商颜山。在那個时期要挖通宽达七裡的山体,难度可想而知。汉武帝时期征发一万役夫,耗时十年才建成,只可惜那裡净是松软的黄土,遇水便倒塌,操蛋得很,因此最终也沒能成功引水。大隋官员和百姓表示我就不信這個邪,在龙首渠留下的基础上咣咣一顿猛造,只用四年時間便重新挖道了商颜山地下水渠。
至于黄土遇水容易倒塌這一問題……
小意思,上水泥。
是的,他们能干的皇帝陛下已经将水泥给整出来了。虽說质量并不是很好,但也是可以用的。大家先用水泥将地下水渠给浇筑一遍,将水与黄土给隔绝开来,然后通水……
几十年都沒发生過塌方堵塞水渠的破事了。
洛惠渠的修通让让七十五万亩土地得到充足的灌溉,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李睿眨巴眨巴眼睛:古代的老百姓都這么猛嗎?十几年的活三四年就干完了,還干得保质保量,又快又好,真的太牛了!
果然不能低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李睿整出来的第三個大项目是探索海外世界。
在他看来,在小冰河气候越来越严重、全球气温跌跌不休的大背景下,往塞外开疆拓土是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說是得不偿失,所以他对塞外游牧民族的态度基本上都是以招揽为主,愿意跟大隋混的就安置到长城附近来充当藩篱,每年给他们一些钱和物资,让他们帮大隋挡住试图越過长城攻入塞内的胡人。他選擇了海外作为扩张方向,海外有着大量肥沃的土地,红河平原、湄公河三角洲、曼谷平原、爪哇岛……哪一块不是富得流油?哪一块开发好了不能养活上千万甚至数千万人口?最关键的是這些地方的土著還菜得很,要收拾他们简直不要太容易!
于是,在他执政期间数次兴兵征伐,打的都是东南亚那些国家。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還太過原始,军事实力四舍五入一下就啥都沒了,隋军打他们跟泰森揍小学生一样轻松,轻而易举的便将這些沃土大块大块的切了下来。
真正让人头疼的是当地那闷热潮湿的气候和横行的瘅疫,因为水土不服而病死的移民是战死的十倍甚至百倍。這個是真的沒办法,只能先建立一些定居点,让移民一点点去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人的适应能力還是很强的,花個几代人的時間,自然也就适应了。君不见,白人刚刚开始移民美洲大陆的时候,那人真的是一船一船地死的,能在美洲生活五年還沒挂的都算小强,但是几代人之后還不是啥事都沒了!
以目前的生产力,想改变自然环境那就是做梦,大隋移民只好努力去适应了。
事实证明,李睿的决定是正确的。往后一百多年,天灾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到了五世纪初,本土二十一個州居然有十七個发生大面积旱灾、蝗虫,粮食减产极其严重,而且這种情况還持续了好几年。那几年時間裡,大隋从海外殖民地调回了数百万吨粮食,利用高效的物流系统分发到灾情严重的州郡,這才将這轮天灾熬了過去。不难想象,如果沒有提前百年去开发海外殖民地,将那些变成盛产水稻的乐园,這一累天灾下来,估计北方又是赤地千裡,死人头发如乌云般满天乱飞,遮天蔽日了。
大隋的官员和百姓表示:我就說信皇帝陛下的不会有错!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