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說要办学堂
只是姜家房子太小,弄完后她们又不知该往哪裡放了,正觉发愁。
东西两個裡屋,都很狭小,堪堪只够睡觉歇息的。
而外屋除了灶台和米缸,余下的地方也不大,若是把书放在此,那可就沒地方下脚了。
冯氏不识字,年轻时也吃過沒文化的亏,所以对于书籍,那是相当爱惜,舍不得把书堆在屋外。
正纠结时,姜丰年不由感叹:“咱家房子就是太小了,不然也不至于连书都沒地方放。”
冯氏眯眼琢磨。
其实家裡的银子,盖個新房已是绰绰有余,只是眼下时机不行,突然建盖,实在太過惹眼。
不過這换新房的事,看来也必须尽早提上日程了。
就算沒有這些书,一家好几口人,挤在只有俩小屋的房子裡,也属实越发不便。
丰年和丰虎两口子,住的屋子本是用一间隔开的。
不仅局促到转身都费劲,而且老大那一半還沒窗户通风,隔音就更是差极了。
昨個晚上,姜丰年熄了油灯,本要跟媳妇钻被窝“生”小人儿,谁知“生”到一半,就听姜丰虎在那一头不停咳嗽。
還以为二弟是让自己小声点。
吓得姜丰年一宿沒敢再出声。
结果早上一问,才知丰虎只是咸鱼吃多齁着了,清清嗓子而已。
不過這种尴尬事可不止一回,想来总這样也是麻烦。
冯氏正思忖着,這时,外面忽然传来闹哄哄的动静。
“打起来了嘿嘿!”
“咱们村的孩子,又跟桃源村的孩子干仗了!”丰苗兴冲冲的,甩着衣袖跑进屋。
他抄起一個柴棒子,转身就要出去加入“战局”。
冯氏一把揪住耳朵给他撂倒。
“你個皮猴子,老老实实在家待着,敢去打仗你试试!”
姜丰年无奈笑笑:“這俩村的孩子们都打几回了,大冷天的,也就你们這年岁的有這精力。”
說起這孩子们干仗的事,也是每年冬天的必备节目了。
桃源村和他们大柳村挨着,就只隔着一條小河。
虽然现在闹了旱灾,那河早就干了,不過以前河水丰盈时,两村也算是同饮一水。
入了冬,孩子们不用再帮家裡干农活,常三两结伴在村裡疯玩。
两村的孩子们总会碰面,日子久了,小子们又调皮,随便为了什么都能打起“村架”来。
有时是为了抢個玻璃珠子。
有时是为了争两三只小虫。
听丰苗說,這回就因为桃源村的小子们,在河那头,多看了大柳村小子们几眼。
孩子们就为了“你瞅啥”,“瞅你咋地”的几句口角,又打成了一团,桃源村的孩子明显落了下风,有两個的脑袋都被打破流血了。
要不是看自己村的快赢了,小丰苗也不敢拿柴棒去耀武扬威。
這种小事在乡下不值什么,不過偶尔打得狠了,大人们也觉头疼。
冯氏想到家裡還有沒用完的香灰,這便拿了出去,看看哪個孩子需要止血,好歹也能用上。
她刚一走到磨坊那裡,就见八九個小子,正被家裡大人拿竹條摁在地上,揍得嗷嗷哭。
有他们大柳村的,也有桃源村的。
村长拿着烟锅子,气得直敲自家外孙:“别人多瞅你两眼能咋的,犯得上给人头都打破嗎?我還天天瞅你呢,你咋不敢跟我动手,我看你就是皮紧了,回去让你娘削你!”
“呜呜呜姥爷,求你别告诉我娘,我娘她总拿鞋底子抽我,她那鞋底子還怪臭的,我熏得慌啊……”杨田梅的儿子哇哇大哭,脑门被烟斗敲得通红。
两村的大人们不由哄笑。
村长无奈摊手,敢揭自己老娘的底,看来這顿“鞋底子炒肉”定是免不掉了。
這时,冯氏把香灰递過来,村长只叹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忙就去给受伤的孩子抹上了。
两個村的大人们关系不错,平时赶上秋收或是卖粮食时,還常会互相搭把手。
倒也沒为了孩子们的事红脸。
只是大伙发愁,不知该咋制住這些皮小子们。
“這小子真是沒個管,越打越皮,我家這個屁股给打开花,下回還照犯。”桃源村的村长摇头道。
“赶紧到春天得了,把我孙子摁在地裡帮我插秧,也省得他到处闯祸。”大柳村的刘婆子也叹气。
“要是像人家冯氏家的小丰景,還有李家的小文才那样,能去城裡读個私塾就好了,有夫子们看着他们,看他们谁還敢干仗。”
“那可不,只是束脩太贵,咱舍不得掏啊。”
冯氏突然被提及到,也看出大伙都挺羡慕自家,能让孩子念私塾的。
毕竟要不是囊中羞涩,谁乐意让孩子做睁眼瞎。
冯氏看了眼就要重建好的磨坊,又瞥到闲赋在家的张秀才也在,她心头忽然一动,這就把村长拽了過来。
“村长,反正咱這磨坊盖好了也是闲着的,我有個主意,要不就把磨坊改做临时学堂,把孩子们都聚在一起,再請张秀才教他们识字如何?”
“也不重于学得多精,只要能不做睁眼瞎,就比他们在村裡到处疯玩要强啊。”冯氏语气很是认真。
村长一听,顿时吐出了嘴裡烟锅子,這法子好,他咋沒想到呢!
张秀才也不由眼睛发亮。
他拖着瘸腿,忙不迭地点头:“村长叔,這事我乐意做,只要能让我教上几個孩子,有事可做,工钱我都可以不要!”
因为前几年摔断了腿,张秀才处处碰壁,不仅失去了城裡教书的营生,回村也干不了农活,已经消沉了好几年。
眼下要是能做教书夫子,好歹也算是沒白考過一次功名了。
于是村长立马拍板决定。
“大伙都听我說,冯氏這点子好,咱们就在磨坊办個学堂,想让孩子们认认字的,又或是想拘着他们不闯祸的,都可以送到過来,你们看如何。”
乡亲们顿时高兴坏了。
這敢情好啊,反正大冬天孩子们也是闲得发慌。
這又能识字,又能有人看着他们,也算是一举两得了。
桃源村和大柳村离得近,村长索性就邀桃源村一起,让两村的孩子们可以一块念书。
“這可太好了,既然大柳村都出磨坊和教书先生了,那我們桃源村也不能白占便宜,每個孩子出五十文束脩,算作是给张秀才的辛苦费!”桃源村的村长明事理,主动提出来。
张秀才欢喜得红了脸。
他感激地看向冯氏,還得多谢她出主意。
乡亲们也都忍不住夸冯氏。
“人家的孩子有私塾可念,還能为咱们這么着想,真不愧是咱村小福星的娘!”
“姜老三家的,真是多谢你了啊!”
冯氏抿嘴笑笑:“哪裡的话,我家小丰苗也天天乱跑呢,咱村這学堂要真办好,我家也方便了。”
一句话,一下子就把和大伙的距离拉近,乡亲们站在寒风中,笑得脸蛋子发红。
這时有人问了句:“对了村长,那闺女也能进学堂嗎,還是只收小子啊。”
村长大手一挥。
“闺女们都能和小子一样下地干活,那又有啥不能一起念书的,咱村不搞轻视丫头那一套,只要愿意,都可以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