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再創新高的糧食產量
葛文耀穿着藍色西服,雙手插兜地站在門外,透露着說不出的灑脫。
郭陽:“有點突然。”
“你應該偷着笑纔對。”葛文耀說:“這下家化可任由你們折騰,時尚產業你們想砍也就砍了吧。”
郭陽搖了搖頭:“確實沒想到你會在這時候提出離開。”
“哈哈,功成名就後再急流勇退,以後人們只會記住我的好。”
葛文耀笑道:“現在家化可是國內美妝行業巨頭,歐萊雅華夏都今年也被我們超過了。”
郭陽說:“但在國際上,家化的影響力還遠比不上歐萊雅等巨頭。”
葛文耀:“那就是你們的事了,家化市值也快3000億,嘉禾這買賣賺大了,後面我也管不了,老頭我要養老去了。”
“市值不是隻有兩千多億嗎?”
“那是年初,現在已經是第四季度了,今年的業績再次超出了預期。”葛文耀說:“怎麼樣?意外吧?”
“如沒有嘉禾在後面吸血,家化的市值至少還能再上兩個臺階。”
郭陽大概記得去年的數據,營收約401億,但淨利潤卻有約99億,淨利潤率約25%,在高端市場如魚得水。
然而,這還是嘉禾在背後動了手腳。
全王提高了原料價格,間接降低了家化的毛利潤,即使這樣,家化依然處於第一檔。
郭陽:“那你更該留下了,你走了,全王對家化的吸血更厲害。”
葛文耀:“所以我纔來和餘總搞好關係呢,給投資人多留點湯喝。”
見他堅決,郭陽也不再言語,葛文耀離開對家化不一定是好事,但對嘉禾一定是好事。
葛文耀在,郭陽也不好繼續和餘秦聊飼料添加劑的事,他琢磨着,葛文耀可能是餘秦故意叫來的。
餘秦不太想摻和歐洲的事。
恰好葛文耀又想卸任,擔心家化完全被嘉禾掌控後,全王會加大吸血,這對投資人和家化不是好事。
所以餘秦就和葛文耀攪合在了一起,甚至可能還想過管理家化,這樣就可以不蹚國外的渾水。
人各有志,郭陽原本不想強求。
但真當餘秦提出來時,他還是拒絕了:“你走了,誰能接手全王?”
因爲有特殊原因,這個人必須得是完全信得過的人。
還得精通全王的三大業務:植提、農藥、動物營養,以及現在擴展的醫療等方面的研究。
餘秦:“集團公司人才濟濟……”
郭陽打斷:“現在是特殊時期,除了你,沒人合適,而且,你已經知道了。”
餘秦:“……”
郭陽:“不過葛文耀要走,家化也得有個合適的人,也一起由你兼着吧。”
“……”餘秦:“我一個人忙不過來。”
郭陽:“沒事,全王和家化都先專注國內,國外的先不放一放,反正也快亂起來了。”
“……”
餘秦心想,你還真是一點不拿我當外人看啊。
他以爲國外快爆發新一輪口蹄疫了。
然而,郭陽想的卻是另一起疫情,原時空的疫情他試着干預了,但這事他上一輩子也是一知半解。
現在想提前做點什麼也沒轍。
如果來了,國內外都會有影響,不過這次有種子商店在,郭陽有信心第一時間控制住國內的蔓延。
他這次來,除了國外的飼料添加劑,也有這個原因。
看一看全王生物的技術儲備。
不夠,就趕緊買或者收購,抑或者招兵買馬。
還好,他感覺全王應該能承擔基礎的任務,只要原料夠好,就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
在全王呆了兩天後,郭陽又去了嘉禾生化,蘭市也是嘉禾生化在北方的中心。
北方最大的文冠果生物柴油精煉工廠就在蘭市,是這座城市的明星企業。
蘭市所在的黃土高原地區,文冠果佔據了大多數山頭,隴省、陝省、寧省、晉省等黃河兩岸也長滿了文冠果和沙棘。
黃河的泥沙量大幅降低。
郭陽也趁機去看了看紅旗河中段的施工,嗯,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不過在途中,倒是看到了不少豐收的場景。
尤其是一車車運輸文冠果的大卡車,更是讓他記憶深刻。
他隨口問陪同的唐衛華:“現在種一畝文冠果收入是多少?”
唐衛華說:“豐產期的果樹一畝能產1200斤,普通果約3~5元/斤,主要用於生物柴油原料。
優質果約6~8元/斤,主要用於食用油加工或藥用提取。
所以收入也有高有低,低的畝收入3000多元,高的畝收入能達近萬元。”
頓了頓,唐衛華又說:“這只是果實的收入,如果算上文冠果茶等副產品,收入還要高些。”
“還不錯。”郭陽說:“這麼看來,在鄉下當個農民,有個幾十畝山地,日子也可以過得不錯。”
唐衛華說:“除了累,收入可比城裏大多數打工人收入高,現在返鄉的中青年人也是越來越多了。”
“這是好事。”郭陽笑道:“大西北這麼多地,不多吸引點年輕人來,這樹可能都不好種下去。”
“哈哈,也是,等紅旗河通水了,國內的能源問題也就徹底解決了吧。”
“現在其實已經解決了。”
國內很早就有種植2億畝能源林的目標,如今這個目標差不多已經完成了。
只是部分還沒進入產果期。
單這兩億畝全部進入豐產期,國內的進口原油就要減少百分之六七十。
更何況紅旗河。
屆時種植文冠果和麻風樹的收益就會降下來,但從整體上看,依然是穩賺的局面。
只是苦了產油國。
途徑定西時,郭陽還特意去看了看馬鈴薯的情況。
經過多年發展,定西的馬鈴薯產業鏈已經極其成熟,列車滿載着田野的希望和農民的期盼,過黃河、跨長江,定點、定量、成規模地走向全國的各個市場。
天薯系列也成爲了知名品種,不僅在國內銷售,同時也出口到海外十幾個國家。
不過相比其它種子天禾系的一家獨大,在馬鈴薯種薯領域更多是百花齊放。
天薯只是添磚加瓦,但這樣郭陽反而更輕鬆自如一些。
在種子商店的干涉下,全球尖端種業一隻腳已經邁進了科幻時代,總有點不真實的感覺。
眼前的‘金蛋蛋’,讓郭陽有種踏實感。
同樣的踏實感,還有再一次大豐收的糧食。
…
京城,農業部。
現任種植業司司長羅瑞雲正在看着一份測產報告,“數據確認準確?”
糧食監測處處長許師澤也有點遲疑,“這次整合了遙感與GIS、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進行產量預測和修正,應該會比較準。
不過,固定觀察點的農戶臺賬與基層還沒上報,未進行交叉驗證。”
羅瑞雲:“加緊驗證,有數據偏差趕緊修改。”
許師澤:“是,司長。”
兩人心裏都在嘀咕,這糧食產量怎麼還能保持這麼高的增速呢。
這次可是10億噸啊!
再這樣下去,等紅旗河一通航,國內豈不是要生產出全球一半以上的糧食。
想想都匪夷所思。
吉省,榆樹。
作爲全國最大的產糧大縣,榆樹在產糧排行榜上常年穩居榜首。
在縣裏各個鄉鎮和村都設立了糧食產量固定觀察點,定期記錄播種面積、投入產出等數據。
每年也都會進行田間實測。
實測的樣本田塊由衛星劃分,然後由村民小組和合作社技術骨幹負責割測樣本,初步彙總,各級機構抽查評估。
農業局的科長張國和調查隊的科員王武就來到了一個村子。
“隨便選一個地,直接開始測吧。”
不一會兒,根據一小塊的產量就推測出了這塊玉米的畝產量。
“3412斤?!”
張國皺了皺眉:“是不是選的地塊太好了,再選一塊普通點的。”
村民小組長說:“張科長,這產量你看着測的,這還能有假嗎?”
張國:“產量太高了,最近幾年糧食產量接連創新高,不僅民間懷疑數據真實性,就連上面也在質疑下面測產的時候有誇大。”
科員王武也說:“再多測兩次吧,也不差這點功夫。”
“行吧。”
又過了一會兒,看着計算出來的數據,張國和王武傻眼了。
3425斤…3426斤…
這產量反而越測越高。
“小王,去年的平均產量是多少呢?”張國有點迷惘了地問。
王武:“3100多吧,估計有八九個點的增幅。”
張國:“要不咱們報少點吧。”
一個個樣本的實測下來,兩人麻木了,最終還是將數據如實上報了局長,名義上的縣級調查隊長。
局長陳忠看完後,也愣了愣,正色道:“上級還專門打了招呼,讓今年嚴謹點,這數據不會有錯吧。”
張國想着這些天一個個鄉鎮的實地跑下來,就是爲了一個力求真實。
“除非統計學不存在了。”
“否則這430多萬噸糧食就沒有摻雜一點水分!”
…
一個個基層的數據開始往上報,從最初的忐忑,但最後發現增產的不止一個。
各個產糧大縣又恢復了信心。
‘除非統計學不存在了’也快成了下級回覆上級的口頭禪,最終一步步傳到了羅瑞雲耳中。
而詳實的基礎數據,第三方審計也覈查了數據的真實性,都給了羅瑞雲莫大的信心。
隨後就是激動,振奮!
在全球糧食危機下,華夏再次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全國糧食產量突破10億噸!
佔全球糧食產量的比例已達到了45%!
這是何等的重要!
當羅瑞雲向領導彙報,領導又再度向大領導彙報後,統計局才聯合農業部召開了新聞發佈會,公佈了最終全國糧食產量數據。
10.13億噸!
繼前兩年的勻速增長後,又突然來了一次爆發,高達8%的增速讓國民振奮,世界矚目。
可能媒體記者也有些麻木了。
對這一數據並沒有質疑。
反而新聞發言人在發佈會上一個勁的解釋糧食增產是怎麼來的。
“密植技術全覆蓋,輪作休耕讓地力得到恢復,耕地面積增加,種子科技,連續三年環境治理……”
理由都快說爛了,前來的媒體記者早都熟悉了。
他們關心的不是這,而是在糧食危機背景下,華夏會如何讓利益最大化。
“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誰踏馬想聽你說這個啊!
然而,在發佈會上,基本只能聽到這些,但不斷涌入國內的糧商,證明了控制了糧食有多麼強大。
某處四合院裏。
數名老人又聚到了一起。
“郭陽現在在哪裏?”
“在蘭市附近吧,先去看了文冠果能源林和紅旗河,又去了定西,聽說這兩天忙着品嚐當地的寬粉。”
“他倒有閒心。”大領導沉吟道:“不過,現在這情況,急的也不是我們。”
“最近請求和我們進行訪問交流的越來越多了。”
“現在糧食在手,缺糧的國家都要看我們臉色,我覺得可以收一些利息回來了。”
“利息?”大領導冷哼一聲:“暫且如此吧。”
“那從哪裏入手?”
“海峽對面。”
“的確應該如此。”
“如果有人反覆變卦呢?”
“西邊也不會坐視不管。”
“先獲得大義吧,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最遲就是紅旗河通水之後……”
“大義不大義的已經不重要了。”大領導沉吟道:“你們要知道我們的目標,不只是一個島,而是地球村!”
在場的都是大領導信任之人,‘地球村’計劃也已經透露給了在場之人。
然而,即使知道了,在這一刻,也都遲疑了。
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
“我們有盟友嗎?”
“沒有。”
“太冒險了,當年德國可都還有兩個盟友呢。”
“但我們有充足的糧食,而在嘉禾的操控之下,全球糧食危機只會越來越加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會缺盟友嗎?”
“一旦糧食危機緩解……”
“短時間不用考慮這個可能性。”大領導打斷道:“原本我也有疑慮,但經過三年觀察,結果你們也知道,事情在往設想的方向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