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以靜制動也不是這麼玩兒的啊!
耶律阿保機也贊同道:“敵人犯的錯自然是越多越好啊。”
誠然,無論何時都要儘可能的自身強大,不能寄託於敵人的愚蠢,但實際操作中,若是敵人多多犯錯,那簡直是再好不過了。
【杜重威先是和契丹軍來了一場圍繞中渡橋的爭奪戰,卻沒能獲勝,於是就此在中渡橋以南紮營。】
【或許是不願意積極作戰、與契丹交鋒,杜重威在此之後開始原地紮營,其餘事項一概不管,因而後晉軍除去紮營以及與契丹日常交戰外,一時間竟沒有任何軍事動作。】
【在這期間,磁州刺史李谷曾經向杜重威建議,與恆州守軍聯合,對契丹軍隊進行前後夾擊,必然能夠讓契丹軍從此逃遁。
即使不能讓他們就此北歸,起碼也可以解了如今之困。】
【但杜重威無動於衷,一直守着駐地,就像之前擔任鎮守恆州時面對敵軍來襲一樣。】
——
唐朝,貞觀年間。
尉遲敬德對於這種完全被動,根本不想着做點什麼的行爲非常看不上眼:“這杜重威駐紮在中渡橋以南,是自行紮營而非入城據守,即便城池中還有糧草可以支撐三十萬大軍閉城一段時間,這營地呢?”
除去依靠從南邊運送糧草還能有什麼辦法?
你沒有別的動作,敵人就也會和你一樣乖乖等着?
倘若契丹軍斷了你的糧草,到時候兵不血刃就能獲勝!
和北邊的恆州聯合夾擊契丹,就是當時擺脫困境的好方法,就算你不願意冒這個風險,那你也動一動啊,至少情報什麼的做起來啊!
別人打仗都是憂心忡忡,全天在操勞,你倒好,天天不動彈!
以靜制動也不是這麼玩兒的啊!
再者說,你要是打定主意長期對峙,拉扯契丹的兵力,那也要加派兵馬,保護好自己的糧道,或者重新尋找新的糧食來源啊!
想打消耗戰,靜守消磨敵軍,那前提就是保證自己能夠耗得起,別到時候把自己消耗個半死,敵人還精力充沛!
“以契丹多騎兵的情況,只需要分出一支精銳就可以繞到杜重威的身後,斷絕糧道並且佔據一個小城,持續對他的後方產生威脅。”長孫無極道。
要知道,契丹大軍依舊鎮守中渡橋,杜絕後晉渡過滹沱河北上的可能就幾乎是成功了一大半!
房玄齡突然想到一點:“這後晉軍在中渡橋已經駐紮了有幾天了吧,石重貴那邊怎麼還沒有反應?”
他的話頓時間讓在場的人一驚,同僚們都震驚地對視一眼,李世民也同樣震驚——該不會,這消息還沒有傳回去吧?
【而耶律德光這邊,則是對後晉軍晝夜襲擾,日日不停,但時間久了,耶律德光和一衆將領不由也有些顧慮,這麼在這裏僵持下去是正確的嗎?
短時間內能不能攻破杜重威軍的防線?
要不要暫且放棄這裏,換個地方再來?】
【畢竟,契丹是屬於遠征南方,糧草也是有限的,而士卒馬匹經過連日作戰,也開始疲憊了。】
【於是,不少人都認爲此事應該緩一緩,日後再圖謀杜重威一軍。】
【耶律德光也覺得有那麼幾分道理,但時任北院大王的耶律圖魯窘堅決反對:若是陛下您想要守住現有的國土,這麼做確實可以,但若是想要爲我大遼開疆擴土,怎麼能夠因爲這點困難就選擇放棄?
若是放棄這一路,那麼敵軍極有可能就此攻陷幽燕,那我契丹百姓如何能安生!】
【當然,耶律圖魯窘也不是光說壞的,他還提出了一個可行的方法:斷糧道!】
【“彼步我騎,何慮不克!況漢人足力弱而行緩,如選輕銳騎先絕其餉道,則事蔑不濟矣。”】
【對於他的建議,耶律德光沒有半分猶豫就採納了,決定繞到後方去斷絕杜重威的糧餉,同時也將此作爲最後一次嘗試。】
【於是,他讓趙延壽和耶律朔骨對後晉軍分兵包圍,扼守住他們行動的路線。
自己則在夜裏親率精銳騎兵渡過滹沱河南下,繞到了後晉軍的背後,攻下了欒城(屬石家莊),招降騎兵數千,算是扼住了後晉軍南行和糧道的一處關鍵。】
【隨後,耶律德光又分別派遣將士守住各個要害之處,徹底斷絕了後晉大軍的糧道。】
——
契丹,天顯二年。
耶律阿保機對耶律圖魯窘大加讚賞:“出謀劃策,料敵制勝,是個有才能的!這樣的人才當得起北院大王!”
他想了想隨後問述律平,“朕記得他父親是敵魯古,五院夷離堇?”
述律平點頭,畢竟神蹟之前是有提到過:“敵魯古就是在立後晉一戰中戰死,然後圖魯窘接任了他父親的夷離堇。父子皆是爲我契丹盡忠的有才之人。”
——
明朝,洪武年間。
朱柏看着就覺得自己要氣得心肌梗塞了:“這後晉對身後的糧道就沒有增加什麼保護嗎?”
就這麼簡單?
自家糧道就失守了嗎?
兩軍交戰兩道,糧道不應該是重中之重嗎?
派兵時刻駐守、通知後方城池……再多措施就不爲過啊!
杜重威居然真的什麼都沒做?
欒城被輕而易舉就被耶律德光攻下,可以說實在是沒辦法了,畢竟只是一座小城。
但作爲後晉大軍的糧道途經點,又是退路途經點,這樣的重要地點難道不應該緊密防守嗎?
史書讀了多少,他還是第一次見到一個沒把糧草放在首位的人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他朱柏這樣年幼的都知道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糧道,有了糧草才能談其他的。
畢竟,士兵們之所以參軍,也不過是爲了生計,連口喫的都沒有了,士兵們怎麼會聽從將領的指揮?
歷史上能讓士卒們願意聽自己的、願意跟從自己浴血奮戰、不懼生死的將領終歸是少數!
朱橚也是諷刺道:“這也不算離譜吧,對於杜重威來說,就連石重貴現在還不知道自己的大軍駐紮在了中渡橋呢。”
連大軍的動向都不及時彙報,這種意識都沒有,不重視糧道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朱樉覺得很有道理:“沒錯,杜重威的信使肯定是在遼包圍後方之前出去的,但那也不是他駐紮以後就傳了信,否則石重貴應該早幾天就能夠收到消息。”
他只是對時間有點疑惑,“只是,石重貴收到消息的時候,到底是遼截斷糧道之前,還是之後?”
總而言之,杜重威真正的想法已經無從考證,遲遲未報最新消息,等到石重貴知道他駐紮在中渡橋的時候,也已經晚了。
尤其是後晉內部空虛,連禁軍宿衛都派了大部分到杜重威麾下的情況下。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