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明明有過机会,却沒能把握住。
李世民看着石重贵這次的将领任命,心裡为后晋的军队感到叹息:“杜重威此人贪生怕死,又有些软弱,還沒有能力,最后恐怕是要投降了。”
他說的比较委婉,杜重威带领大批军队投降,那剩下的人還有什么反抗的力量?
意思很明显,杜重威不仅会在后晋灭亡前投降,還很可能就此掀开了后晋灭亡的序幕。
长孙无忌也是看的直呼离谱:“這個石重贵還当真把禁军都派出去了大半?!”
這杜重威是他的亲儿子嗎?
之前的各個太宗的战役裡,可沒见哪個太宗把禁军都派出去的啊!
历朝历代当中,那些失去了身边禁军的皇帝,最后大部分可都沒什么好下场。
那么多活生生的例子,你是沒学到半点嗎?
不說别的,大唐后来中央和地方失衡,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嗎?
况且大唐距离后晋時間也不长啊,這就忘了嗎?
而且大唐当时還是中央尚有军力的情况,但依旧沒能挽回,你把禁军派出去,那地方军队难道不会想要重演一次大唐的悲剧嗎?
李世民不能理解這种行为,但這也是他判断杜重威投降拉开了后晋灭亡的序幕的原因之一。
【杜重威抵达瀛州城下,而作为诱饵的瀛州,此时你也开始配合后晋军队演戏。】
【杜重威带兵三十万抵达时,瀛州城门打开,安安静静,无人把守,杜重威等人见状,還沒有被泼天的功劳彻底冲昏脑袋,直接进去,而是不敢进入。】
【這时,后晋“优秀”的情报系统再次发挥了作用,這裡的契丹将领高模翰的士兵大部分已经离开瀛州,此时城内几乎沒有多少契丹军。】
【厉害的打不過,那眼前這個兵力弱小,又沒有支援的契丹军队怎么可能放過?】
【于是,杜重威派遣两千骑兵前去试探,而事实上,高模翰正是耶律德光让瀛州刺史刘延祚行使這一诈降计策的前提。】
【高模翰麾下士卒确实不多,毕竟人多了很难藏起来,也容易被后晋军队看出破绽,可這并不能阻挡高模翰建功立业。】
【在這几次与后晋的交战中,高模翰“拔赤城,破德、贝诸寨;略地盐山,破饶安”還曾“兼总左右铁鹞子军,下关南城邑数十”。】
【耶律德光也是对他极其欣赏,“朕自起兵,百余战,卿功第一,虽古名将无以加。”“此国之勇将,朕统一天下,斯人之力也。”】
【杜重威带兵抵达后,己方不少人看着后晋的大军,在看着自己不足人家一半的军队,顿時間感到惶恐,而高模翰却淡定的說了一句:“军法在正不在多。以多陵少,不义必败。其晋之谓乎!”】
【且不說這一次的战争性质究竟如何,高模翰确实向世人证明了人多不一定就会必胜的道理,他率领麾下三百人和梁汉璋交战,直接杀掉了梁汉璋,导致剩下的后晋士卒四处溃散。】
【而杜重威得知梁汉璋战死后,沒有丝毫的犹豫,直接带兵撤回,不敢再度出征。】
【退至武强后,杜重威才知道耶律德光已经率军南下,于是干脆连武强都不想呆了,想要直接沿着直线,从冀州、贝州一路南退。】
——
汉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对于高模翰的那句话非常赞同:“沒错,军法在正不在多,若是其他地方都错了,人数再多也沒什么用。”
他這句话就很明显在讽刺杜重威,要知道他自己带兵奔袭匈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哪一次是靠人数取胜的?而哪一次沒有给匈奴带来大规模的杀伤?
不要說神迹中高模翰這样的小规模战斗,大规模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同样不在少数。
春秋战国,吴起的阴晋之战,白起的伊阙之战,田单的即墨之战,廉颇的鄗代之战,這些举世闻名的战役当中有哪一個是在人数上占据优势的?
但通過各种方式,他们最终获得了胜利。
刘彻也是极为赞同霍去病的作战心得,等他讲完后,突然道:“是有人阻止了杜重威,還是有人已经倒向了契丹?”
见霍去病一瞬间有些茫然,他竟然觉得有些可爱,自家這位军事奇才,虽带兵打仗上天赋异禀,但政治上确实不怎么敏感。
于是接着說:“杜重威想要南退,可若是最终他投降了契丹,那以他南退的速度,契丹能够在他退回邺都甚至京城之前追上他嗎?”
再者,毕竟石重贵才是老大,你一個小弟退的太远太猛,石重贵怎么可能反应不過来,杜重威最后還是要重整军队,再次布置的。
那么契丹和后晋很容易就会再次回到前两次的拉锯模式——但辽太宗這一次达成所愿,所以杜重威应当沒有真的撤退太远。
霍去病顿时反应過来:“契丹现在主力在镇州附近,想要尽快断绝杜重威带领的军队的战斗可能,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主动向镇州靠拢。”
但要是别人也就算了,杜重威之前的表现還历历在目,怎么可能有胆量主动向契丹军队所在靠拢?
所以必然是有人推动的原因,而這個人,投向契丹的可能性也相当之大。
【而這個打算還沒有施行就半路夭折了:当时身在镇州和定州来往的张彦泽引兵前去和杜重威送信,描述了契丹此时的情势,表明了契丹军并非无敌,是有战胜的可能。
于是杜重威听从了张彦泽的建议,带着大军掉头向西赶赴镇州,而张彦泽及其兵马就充当了前锋。】
【十一月二十七,杜重威带兵来到了滹沱河,契丹此时情况其实并不是完全占优的,因为滹沱河以北的恒州并沒有被契丹攻占,仍旧由后晋所有。】
【因此,杜重威是否会和恒州守军一起前后夹击,就是关键。】
【对于是否要就此北還以免遭受危险,耶律德光等人還曾经考虑過;直到探知到后晋扎营、打算长久停驻,才沒有就此北上。】
——
契丹,天显二年。
述律平感叹:“所以后晋并不是沒有机会……”就算沒有什么建树,但也有机会避免這一次直接灭国。
当然,她的感叹绝非为后晋如何,相反,后晋明明有過机会,却沒能把握住,不正說明气数已尽?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