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悟10篇
對多民族國家來說,民族團結是一個關係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我們黨自成立起,就將實現各民族之間的真正平等和團結,作爲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方針。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多次強調“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要求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堅定不移地維護民族團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
20xx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這一重要論述,站在黨的歷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闡明瞭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指明瞭新時代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戰略任務,意義重大而深遠。
縱觀歷史,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
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時期,無一不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西漢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反之,歷史上發生過數不清的戰亂和紛爭,使國家和人民都飽受動盪之苦。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視和壓迫的總根源,從根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基礎。70多年來,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防範和化解國內外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提供了堅強保證。
當前,我國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問題歷來是影響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因素
當前,一些國家因爲民族矛盾、種族仇恨、宗教紛爭、領土爭端,導致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甚至國家解體、民族分裂、經濟衰退、滿目瘡痍。民族宗教問題成爲影響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船堅炮利和挑撥離間,中華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當時的西方人普遍認爲,中國肯定會像奧匈帝國等多民族國家一樣,分裂爲無數個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他們的預言失敗了。中華民族不僅沒有分裂,反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空前地團結起來,“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浴火重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各民族在反對共同敵人的鬥爭中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我滲透、破壞、顛覆的圖謀從未停止、愈演愈烈。20xx年美國參衆兩院出臺直接涉華法案、決議共37項,大多是這類議題。他們以“人權”之名行“霸權”之實,執意炮製涉港、涉臺、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國內政、遏制中國發展的圖謀昭然若揭。國內外敵對勢力越是要破壞民族團結,我們就越是要推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斷築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人心防線。
面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56個民族共同的夢,歸根到底要靠56個民族共同團結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我國近14億人口中,少數民族有1億多,都是我們黨緊緊依靠的對象;960多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面積中,155個民族自治地方佔64%,都是我們黨領導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都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從“彝海結盟”“犛牛革命”“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兒入內蒙”“最好牧場爲航天”“一家三代爲國戍邊”,再到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例子不勝枚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力量。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必將迎來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把各族羣衆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良好局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悟篇
爲教育引導全旗廣大教育工作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1月10日,我旗教育系統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培訓班。副旗長薄志慧出席開班儀式並講話。
薄志慧指出,全旗教育系統要自覺強化理論武裝,打牢思想基礎,增強政治擔當,突出工作重點,切實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指示精神作爲長期堅持的重大政治任務,堅定堅決踐行“兩個維護”。
薄志慧要求,要高度重視此次學習機會,推動全旗教育系統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統一思想認識,堅定堅決做好推行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工作,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開班儀式後,自治區宣講團成員張希梅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爲題做專題報告。此次培訓爲期3天,分批次覆蓋全旗教育系統廣大幹部、各級各類學校領導班子和教職工,通過集中封閉學、個人自主學、交流研討學、撰寫心得體會等方式,教育引導全旗廣大教育工作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旗教育局黨組成員、全旗中小學校、幼兒園校長、園長;教育局機關、教研中心全體工作人員;全旗各民族語言授課中小學、幼兒園全體教師參加開班儀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悟篇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此同時,我國發展步入近代以來的最好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伴隨着中國的快速發展及其與外部世界關係的顯著變化,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運籌對外關係、參與全球事務方面更加具有戰略遠見、更加註重開拓進取、更加積極有所作爲。2020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對緬甸進行國事訪問,與緬甸領導人就構建中緬命運共同體達成一致,就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達成新的重要共識,開啓了中緬世代友好與務實合作的新時代,中緬經濟走廊從概念規劃轉入實質建設階段。東盟超過歐盟和美國成爲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伙伴,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宣告誕生,東盟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
隨着地緣戰略空間的深化拓展,在新發展階段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雲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經由國家改革開放邊緣地區變爲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由開放的末梢變爲前沿。雲南民族工作應該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一方面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不斷提高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爲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周邊環境,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因外部干擾而遲滯或中斷;另一方面要沿着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斷實踐和探索,把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統籌推進,更好地發揮雲南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中民族團結進步的示範引領效應,爲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的“雲南示範”。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悟篇
1月7日上午,賽罕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參加由團區委黨支部牽頭舉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聯合主題黨日活動。參加活動的單位還有區委直屬機關工委黨支部、區委編辦黨支部、區婦聯黨支部。本次聯合主題黨日活動參觀了內蒙古展覽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檔案文獻展”。
黨員幹部跟隨講解員深度瞭解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參觀了“新中國成立前黨的民族理論和實踐光輝歷程、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四大歷史篇章。展廳展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珍貴文獻、檔案、圖片818份,其中很多文獻是首次面向觀衆展示。大家從文物無聲的訴說中深切感悟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解決民族問題和開展民族工作的生動奮進歷程。
此次聯辦黨日活動讓廣大黨員幹部更加深入掌握我們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大事、要事。大家紛紛表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有久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歷史根基的,通過展覽進行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再學習,對黨的民族工作理論有了新的更好的認識,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增進黨員幹部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斷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奮力譜寫“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新篇章提供了引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悟篇
五月的天山南北,微風拂面,大地充滿了無限生機與活力。澤普縣迎來了第27個民族團結教育月。民族團結教育月年年有,可是今年的民族團結教育月具有極爲特殊的意義。今天我們隆重歡聚一堂,以演講的方式歌頌民族團結,禮讚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王燕娜的感人事蹟。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大愛不分民族感天動地。
家住新疆烏魯木齊高新區桂林路社區的王燕娜,爲了挽救我縣維吾爾族學生毛南江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無償將自己的腎捐獻。並表示要自強不息,繼續爲加強民族團結,共建和諧社會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是什麼原因讓出生在小康之家的漢族少女王豔娜不顧親人的反對,不顧未婚夫分手的威脅,毅然無償捐腎挽救維吾爾族高三學生毛蘭江生命呢?原因在於她心靈無私天地寬,心中有大愛。
王燕娜及全家善良、淳樸的事蹟感動了全疆各族人民,從他們全家的身上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超越血緣、親情、民族的大愛;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無私博大的胸懷和閃耀人性光芒的大愛;還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王燕娜能在自己人生剛剛起步、正值豆蔻年華青春最美好的時刻做出這樣重大超乎常人的處事抉擇,確實值得我們全疆各族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學習。你不僅是民族團結的模範,還是新時期新形勢下道德建設的楷模。”
我認爲王燕娜做出了平常人難以做到的不平凡的事,爲新時代青年樹立了民族團結和道德建設的榜樣。
今年5月,是自治區第26個、我縣第27個民族團結教育月。我希望全縣各族幹部羣衆和團員青年,努力向王燕娜學習,學習她無私奉獻,情注社會的優秀品格,學習她用血肉深情維護新疆民族團結大好局面的高尚道德情操。人人心中有一種超越血緣、親情、民族的大愛,有無私博大的胸懷和閃耀人性光芒的大愛,弘揚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爲澤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權限的發展、進步、繁榮、穩定營造良好的環境氣氛,做出新的貢獻。
一曲優美動聽的《我們新疆好地方》,唱出了兩千二百萬天山兒女的心聲。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處奏響民族團結的凱歌。
民族團結月,凝鑄同志兄弟情。新疆生活着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等47個民族,數百年來,在抵禦外敵入侵、反對分裂祖國的鬥爭中,各族人民結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誼。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中央和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宗教工作,貫徹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爲指導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以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建立“平等、團結、互助、進步”的新型民族關係。
民族團結,社會政治穩定,黨和政府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人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相反,民族紛爭不斷,社會動盪不安。黨和政府要花大量的精力來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各族羣衆惶惶不可終日,安居樂業根本談不上,各項事業功虧一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遙遙無期。這樣還會再次淪爲他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民族紛爭不斷,社會動盪不安,我們的明天就是科索沃、巴勒斯坦、伊拉克。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中國民族團結,社會政治穩定,西方敵對勢力最不願意看到。民族紛爭不斷,社會動盪不安,國力衰弱,人民受苦受難,正中他們的下懷。所以爲們要從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對中華民族負責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民族團結。
爲此我們要向王燕娜那樣心靈無私天地寬,心中有大愛。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從自我做起,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象愛護自己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象珍惜自己生命一樣珍惜民族團結。堅決不說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話,堅決不做不利於民族團結的事。在“一反三維”、打擊“勢力”的鬥爭中立場堅定、旗幟鮮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悟篇
當今世界,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多民族國家都面臨如何處理好民族關係的問題和任務。72年來,我國實現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大團結,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迅猛,充分證明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實踐。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兩個結合”。一是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自治的前提是統一,統一的基礎是自治,這不僅強調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能破壞國家的政治統一,而且突出了在確保國家法律和政令實施權威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的特殊問題。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團結統一是國家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礎。基於我國多民族的國情和民族分佈特點以及我國“大一統”的歷史淵源,選擇在單一的國家結構形式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才能夠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實現各族人民的真正平等,讓少數民族當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事務,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向前發展。二是堅持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民族區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區域因素。區域因素是建立民族區域自治的必要載體,所有的民族自治地方都不是純粹的、單一的某個民族的“聚居區”,或多或少都有漢族或者其他民族聚居。也就是說,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亦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區域,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二者的統籌結合、相輔相成,共同托起民族區域的自治。
內蒙古各族幹部羣衆守望相助,取得了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建設的巨大成就,不斷昭示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同樣,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凝神聚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所在。站在70週年這一歷史裏程碑旁,面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偉大征程,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要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爲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悟篇
如同個體成員會不斷追問自我生命的存在價值與意義一般,一個國家和民族也需要時時省思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目標定位與理想追求。顯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上述雙重省思的產物,呈現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關聯。
一方面,一個人就像一滴水一樣,可以映射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縮影。也就是說,小我之個體的觀念意識與行動取向,會深刻地影響大我之整體的形象、面貌與走向。另一方面,這滴水又會跟隨大江大河匯入大海,流向遠方。換言之,大我之整體的生存狀況與未來願景的構思,又會直接關乎小我之個體的生命質量與期待。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和意義,就可以從整體和個體的雙重視角加以審視。
與此同時,“鑄牢”本身也具有雙重性:既可以當動詞用,意味着成員彼此間互動交往趨於緊密的過程;又可以當名詞用,表示成員彼此間形成一種和合凝聚的狀態。所以,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和意義的把握,還需要關照過程與狀態的內在關聯。
第一,鑄牢意識是成員間關係交往互動的過程性存在。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諸種聯繫纔會生髮、意義纔會生成、價值纔會呈現。也就是說,當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籬和邊界,去接近自然、去觸摸世界、去傾聽他者的心靈召喚、去爲他人作一份貢獻時,你的感知體驗、行動意向、存在價值纔會慢慢變得飽滿。在努力去構織關係網絡的過程中,一個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種相對穩定可靠的歸屬狀態。
第二,意識鑄牢表現爲成員間關係凝聚與鞏固的可靠狀態。這種狀態能夠克服成員彼此之間的距離感,消解不確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強親切友善團結等體驗,並形成明朗樂觀美好的願景與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話語,“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會感受到,你的身後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興盛起來的國家和民族。當然,意識鑄牢並不在於消解個體的獨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羣體性的盲從,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判斷、知識經驗和價值信仰,並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悟篇
我國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不僅有美麗如畫的自然風光,而且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還擁有珍貴的動植物資源、水力資源以及礦產資源等。
我國南方氣候溫和,少數民族的服飾多種多樣。男子一般穿對襟上衣和褲子。婦女穿的飄逸輕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綢料筒裙,景頗族的毛織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壯族婦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層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繡花衣裙等。
由於我國各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不同,經濟、生活方式也不同,他們的住房結構各具特點。在溼潤多雨的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人們一般居住在幹欄式樓房裏。這種樓房分上下兩層,所用材料以竹木爲主。樓房上層用於圈養家禽、牲畜,放置農具或雜物。有些少數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別緻的小竹樓。一棟棟造型獨特的小竹樓,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樹織成綠色帷幕中,與大自然融爲一體,美麗極了
在春暖花開或秋收季節,壯族羣衆喜歡開展拋繡球的活動。拋繡球是壯族男女相互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青年們在草坪或空地上豎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頂端釘一塊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圓孔。男女各爲一隊,以拋出的繡球穿過木板上的圓孔爲勝。也有在場中間搭歌棚,繡球拋不過棚或拋出界,或接不住對方拋過來的繡球,就要被罰唱歌,非常有趣。
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人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悟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有精神,與世界上其他共同體比較,中華民族是有獨特歷史特徵的共同體。
歷史上,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團結發展的輝煌歷史。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共同培育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因能容納,而成其大,因能調適,而成其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中華民族共同體有着自己的特點,這使其區別於19世紀以來出現的西方各類共同體。如費孝通先生所說,“我們東亞這一塊大陸和西歐相比,在這方面大不相同。西歐至今統一的局面還沒有形成,甚至所謂‘共同體’也不牢固,而我國統一的主流是沒有斷過的。”費孝通先生的這個觀點,可以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羅伯特·帕克1932年訪問中國時的印象中得到佐證。當時,帕克被中國的文化和文明深深打動,他說,“中國就是這一種有機體。在它悠久的歷史中,逐漸生長,並在地域上逐漸擴張。”在帕克看來,中國已經是一個完成了的文明,它的文化、習俗、制度相互搭配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帕克這一印象也得到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的證明:“秦漢時代,一個龐大的共同體網絡終於形成。這一‘天下’格局,以其開放性不斷吸收與消化外來的影響。”這是中國區別於其他國家的典型特徵之一。
中華民族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勾畫了“十四五”時期和2035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吹響了各民族一起邁向偉大復興新徵程的進軍號。中華民族既統一於文化,也統一於共同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對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在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將逐步在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形成越來越緊密的共同體。共同的歷史、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標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基礎,必將激勵着全體中華兒女在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團結奮鬥,共同面對國內外錯綜複雜的形勢,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不斷推動各民族共同進步、共同繁榮,一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悟篇
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政治基礎,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國分裂、民族衝突是各族人民之禍,加強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黃土變成金”。
團結是力量,團結是財富,團結是生產力,團結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基礎。“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數萬同胞遇難、數百萬人痛失家園,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蒙受巨大損失。地震天不塌,大災有大愛。
地震發生後,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傳播着血濃於水的中華民族骨肉親情、民族大義、文化大同、無疆大愛,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國主義精神,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果,是黨富民強國大政方針的生動寫照,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的強大力量。
高舉維護國家統一、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的旗幟,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愛民族團結,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民族團結,自覺扞衛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衛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嚴厲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堅決粉碎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破壞圖謀。
沒有民族的和睦相處,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就沒有各民族的興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連心,團結一致,才能衆志成城,抵抗自然災害,應對金融危機,在風雲突變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