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再起波瀾
特遣隊離開公里,向北進入雨林,去往30公里外的叢林孤村。
方圓五十里無人煙,戰士們稍放鬆緊繃的神經,大家塗滿黃白樹脂的臉,有了絲靈動。
木定國笑問剛放下砍刀,氣喘吁吁的白大寶,“大寶,你說爲何槍口要纏膠布?”
作爲隊伍裏最年輕,也是資歷最淺的白大寶,行軍時常常被現場考學。
“是爲了防止水和塵土進入,但要在槍口下半部分留一條縫,用以保持空氣流通。”
爲了不被多問,白大寶補充道:“揹包的所有調節扣和插扣,也要用膠布固定。”
“那爲何手雷卻用另一種紙質膠帶?”
白大寶不假思索的回答:“紙質膠帶穿過手雷拉環,把拉環貼在手雷表面,需要用手雷時可以快速撕去,但布基或塑料膠布就不行。
這麼做既可以更方便的拉動拉環,又可以避免拉環碰撞產生噪音,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鉤掛。”
木定國笑了,“這次很好,回答只用時10秒。”
開路的哨兵傳回消息,目的地到了。
木定國爬上山坡,遠處山谷裏坐落着一個小山村,十幾棟人型茅草屋散落在樹冠下,正生起炊煙。
“隊長,變化不大啊?”副隊兼一小隊章楷舉着望遠鏡觀察,一邊說道。
“不變就是好的!”
山下村落是一個少見的緬撣雜居的山村,緬政府標記爲hpakha,老緬習慣帕卡哈,人民軍也跟着這麼叫。
在緬北這塊土地,一個村落可以有五六個名字,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慣叫法,誰強勢就用誰的名命。
帕卡哈是萊別山南麓的村莊,離臘滾公里足有近30公里,相隔2座大山,走叢林小道距離更遠,步行到公路要一個白天。
茂密的叢林,滿目皆是綠色地域,本不宜人居。
但帕卡哈所處的山谷,條件卻得天獨厚,有一處山腰壩子,終年只長草,能開荒梯田。
山頂一條旱季不息的山溪流淌,不遠處還有石塊山可取石爲材。
獨特的環境,造就了方圓百里唯一一個村落-帕卡哈。
帕卡哈的優異條件就僅此而已,深處大山,交通極其落後,到外界採購食鹽、布匹等必需品,來回就要兩天。
閉塞的環境,連緬軍都不願意來搶劫。
願意安家此處的村民,大多爲失地、逃難的緬撣兩族底層百姓。
“山坡種的罌粟不多啊?比5年前還少一些!”
木定國吐槽:“這鬼地方太偏了,鴉片販子也不願進來收購。”
來回要走兩天路,有些路段騾子都走不了,還要警戒山裏的野獸,只爲運不到百斤的大煙,得不償失,鴉片商也講究效益的。
“要進去嗎?”章楷望了下西天,山區落日早,再過2小時就要起霧了。
“我帶2人進村,你帶人外圍警戒,槍響就突擊,不響就正常接頭。”
世隔五年,不能保證舊人是否建在,山村是否大變,小心謹慎是必須的。
木定國提槍潛入村子,到最大的高腳屋外,就聽到一陣急促的咳嗽聲。
“日頭歇山咩月出窩!”
低沉的山歌響起,屋內咳嗽聲戛然而止,蒼老聲音遲疑的唱山歌最後一句:“對起調子咩熱哦呵!”
木定國笑出聲,“老斑鳩你沒死啊!”
竹門猛的打開,露出一張老臉,斑鳩驚喜的喊到:“知青營打回來了?”
木定國抱了下老頭,望着他滿臉的老人斑,感嘆道:“沒想到,你還能活到54歲的高齡。”
斑鳩高興的說:“那是佛祖沒收我!”
緬北山民的醫療條件極差,加上戰亂、飢餓、貧窮、吸大煙等,底層男人活到50歲就是高壽。
斑鳩拉着故友進屋,拿出珍藏多年的苦茶,爐邊的鐵壺水正開着,沖茶加一勺鹽,撣族濃茶就泡成。
“木班長,知青營真的回來了?”
五年前離別時,木定國還是一個班長,老斑鳩的記憶似乎還留在離開的那天。
“要回來的,不過這次我只帶了2個班的兵力。”
斑鳩驚喜的說:“那也比以前人多。”
“你趕緊讓他們進村,可不能在外面過夜。”
木定國深有同感,雨林過夜真的很折磨人,很影響士兵的戰鬥力。
夜宿叢林,遠比平原上困難。
爲了尋找合適地點,每天要提前2小時尋找開闊、有活水的宿營地。
找到過夜地,不能立刻停下,而是要往前走,繞一圈再回來,藉此觀察地形和行軍留下的痕跡,以方便離開時消除。
到了選定位置,要306°無死角,檢查50米左右,天黑前不能解開重重的揹包和裝備。
夜裏水汽重,撒下的驅蟲粉很快就失效,除非找到大塊乾燥空地,不然只能睡吊牀或樹上。
特遣隊雨林行軍5夜了,
如果只看到一半內容的用戶,請跳轉至:(絲路)看剩下內容。
【提示】:如果覺得此文不錯,請推薦給更多小夥伴吧!分享也是一種享受。
喜歡本站的用戶麻煩收藏一下。防丟失網址。百度搜索新絲路文學網就能找到我們。
本章未完,請跳轉至繼續閱讀》》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