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三個要求 作者:未知 之所以吴世恭会最后答应下来,是因为吴世恭最后意识到一個問題:吴世恭和他的骑兵已经被河南巡抚和河南监军点名去勤王,那他和他的骑兵现在已经不得不出征了。 既然已经逃避不了,那吴世恭只好退而求其次了。那就是尽量保存自己的实力。說实话,吴世恭根本对明朝和崇祯皇帝沒有一点儿忠义之心。 這种想法有一部分来源于他的穿越者的身份,对明朝和崇祯皇帝沒有任何的归属感;但更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吴世恭是個很现实的人。他现在的实力,连保护自己和家人都嫌不够了,哪儿還有那份闲功夫去救国救民的。說到底,吴世恭现在還是個很自私的人。 可是,如果這次归德卫勤王的军队中,是由赵铭這個指挥使或者其他上官领衔的话,无论如何,吴世恭也只是他们的下属。当這些上司瞎指挥,甚至不是瞎指挥而只要让吴世恭的兵马啃硬骨头的话,那吴世恭保存实力的想法就绝对会变成一個梦想。 可是现在赵铭這些上司却让吴世恭领衔出征,那现在吴世恭对這支出征的军队,就有了完全的掌握。吴世恭完全可以把其他千户所的兵丁当成炮灰,来保存自己千户所的心腹兵丁。当然,這也是万不得已时的做法,但如果最危险的时刻到来的话,吴世恭也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抛弃那些炮灰的。 而且,赵铭這些上司不想领衔出征,现在又求着吴世恭领衔,那吴世恭就肯定要把利益做到最大化的。 于是,吴世恭接着对赵铭說道:“赵指挥,虽然下官答应了下来,不過,下官也也有几個要求,希望赵指挥能够答应。” “沒問題,你說。”赵铭是眉开眼笑,回答得很是爽快。 “第一個要求就是:這次勤王的军队都要听从下官的命令,要令行禁止。”见到身边几位千户神色上好象有异议,吴世恭连忙补充道:“当然,下官也会一视同仁的。” 吴世恭接着說道:“下官估摸着,這次鞑子入关,時間也不会太长。再說,不用說京城京营的兵力了,就說各地勤王的军队吧,他们都基本上比我們河南的勤王军队先到。我們河南离京城是比较远的,我們归德卫又是河南离京城最远的地方之一。等我們归德卫的勤王军队赶到以后,可能鞑子早就在京营和各地勤王军队的夹击下出了关。” “赵指挥你這裡也帮下官一個忙,把出征的時間尽量往后挪一点儿,做到恰到好处就行。下官在行军的时候,也会掌握好分寸的,尽量让我們归德卫的军队晚一些到达京城。說实在话,我們归德卫的儿郎,保家卫土那是沒话說,可是去和鞑子拼命,那么多拿军饷的战兵在前面顶着呢,犯不着让我們這些苦哈哈的军户去拼命。” “最好的结果,那就是我們归德卫的军队到京城就這么去晃一圈,也算是尽到了我們的责任。不過,下官丑话說在前头,万一真的要和鞑子打仗,下官也就不想着立什么功劳了,只想着尽可能多的把我們归德卫的儿郎给带回家,到了那個时候,赵指挥可不要怪罪下官啊!” 听了吴世恭的這番话,赵铭和身边的那几位武官对看了一眼。吴世恭的那番话說的太透彻了,不過,也确实說到在座的各位武官的心裡去了。 沉吟了一会儿,赵铭开口說道:“這次让吴千户领军,勤王的儿郎们就是应该听吴千户的命令的。不過吴千户也要遵守承诺,把儿郎们尽可能多的带回家。在這裡,本指挥就代表在座的各位拜托吴千户了。” 见赵铭答应了自己的第一個要求,吴世恭是十分地满意。至于赵铭沒有回答關於拖延出征日期的問題。吴世恭和赵铭那是心照不宣。赵铭的沉默就是一個回答。 吴世恭接着說道:“第二個要求就是:赵指挥分配给我們千户所六百名勤王兵丁的名额。下官保证抽调出来,也绝不含糊。但是,下官還养着些家丁护卫,這次也将一同出征。望赵指挥批准,也要把他们的给养给算进去。” “到底有多少人?”赵铭好奇地问道。 “三、四百人吧。”吴世恭回答道。 吴世恭的回答,让在座的這些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這些人当然明白,吴世恭口中所說的“家丁护卫”,其实就是吴世恭的亲兵。虽然他们都知道吴世恭有钱,吴世恭也花了大价钱养了些亲兵。但是他们都沒有想到,吴世恭养了這么多的亲兵。 而之所以吴世恭向赵铭坦白這些亲兵。主要是因为吴世恭感觉到:自己如果只率领自己千户所的六百名心腹兵丁的话,可能会压不住从其他千户所抽出来的九百名兵丁。 再說,如果现在的吴世恭有六百名骑兵倒也沒有什么問題了。万一有了什么危险,吴世恭完全可以利用马匹的速度,抛下那些炮灰,让所有的骑兵都逃之夭夭就行了。 可是现在的吴世恭只有五百名骑兵。所以這次出征,吴世恭必然要抽调出一些步兵。可是步兵的移动速度太慢,二、三百名步兵如果面对鞑子的骑兵的话,那简直就是一盘菜。 因此,這次吴世恭就想着带领五百名以上步兵,让這些步兵结成方阵以后,至少有了自保的能力。可是吴世恭要带出的骑兵数量也不能够少。 所以,最终吴世恭决定带出的兵丁数量,就要大大多余赵铭安排抽调吴世恭這個千户所的,六百名兵丁的数量了。吴世恭就想着:通過多带自己的心腹兵丁,来提高自己兵丁在战场上的生存概率。 不過這么一来,吴世恭多养兵丁的行径,就完全呈现到赵铭以及归德府官员的眼中了。为了消除一些后患,吴世恭就索性把事情做到明处,把自己多养的兵丁,說成了是自己的家丁护卫。 对此,吴世恭是盘算着八九不离十,赵铭肯定会答应下来。归德卫在巡抚大人和监军大人的要求下,還能够多出一些兵丁来,对于這种好事,作为归德卫指挥的赵铭怎么会愿意拒绝呢? 果然,赵铭很干脆地同意了吴世恭的要求。不過,赵铭的這個同意正中吴世恭的下怀。因为赵铭的這個同意,其实已经把吴世恭多养的那些兵丁的名义,从程序上给半合法化了。 吴世恭又接着說道:“第三個要求就是:這次勤王的兵丁,他们的给养,還有万一他们有什么伤亡以后,那些烧埋银,赵指挥也一定要安排好。” “這個肯定也沒有問題。本指挥已经和府尊大人商议過了。這次勤王的兵丁,每人都先发给一两银子的安家费。如果有什么伤亡,那烧埋银,吴千户也不用担心。府尊大人已经向归德府的各位士绅有求捐献了。至于给养,吴千户那就更不用担心了。粮草和运送粮草的骡马大车,府尊大人也会安排妥贴的。再說,吴千户這次勤王的行军路线,是先到济宁,再沿着大运河到达京城,那运河两边都是储存着漕运的粮食,那些粮食,供应给我們這些勤王的军队,也是天经地义的。到时候,府尊大人也会安排好相应的公文,让吴千户带在身边的。” 见满足了自己所有的要求,吴世恭也沒有其它的問題了。于是,所有的人接着商量一些细节上的問題。最终决定,各位千户在商议以后,就立刻回自己的千户所,去集合自己抽调的兵丁到归德府城集合。而出征的日期,就确定为五天以后,也就是十月十五日。 赵铭他们還商议妥,安排归德卫的一位副千户,作为吴世恭的副手。那位副千户名叫俞继。不過選擇俞继出征的理由也十分地简单,因为在归德府的這些世袭的武官中,只有俞继的年纪是二十几岁,称得上是年富力强。 而且,俞继是個副千户,成为吴世恭這個千户的副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再加上,俞继這個副千户也沒有资格参加今天的這個商议会议,所以对今天商议的结果,也由不得他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