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九回 屢敗屢戰
同時,大軍主力從揚州城撤出,駐紮在城外。
數日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士紳百姓,派代表攜酒肉到楊承應營地犒勞三軍。
楊承應一律不收,只告訴他們聽從兩江總督的指示行事即可。
兩江總督是楊承應設的官,主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駐地設在南京。
高傑餘部死傷十幾萬,五大總兵相繼陣亡,已經徹底斷了氣。
楊承應需要清理揚州府的士兵遺體,所以暫時停止南下,只駐紮在揚州府以南的瓜洲、儀真等地,威脅南京。
與此同時,阿濟格指揮各路遼東軍包圍武昌。
由於李自成全力追擊尤世祿,放在襄陽來不及轉運的物資都被阿濟格輕鬆獲得。
再加上王光恩爲了表忠心而獻上的糧草,阿濟格大軍反而成了最瀟灑的,一路喫喝不愁。
他不愁,愁的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愁到什麼程度,都冒險從遼東軍手裏搶糧食。
結果自然是落空。
遼東軍中負責押運糧草的,可不是普通民衆,而是輔兵。
還是訓練一年半的輔兵,戰鬥力比一般軍隊都強悍。
大順軍搶他們的負責押運的糧食,不等於自己把軍功送上門。
幾次交鋒下來,大順軍損兵折將不說,還弄得士氣低迷。
最先察覺到戰局變化的人,是前鋒大將郝搖旗。
他曾經在遼東軍中當過俘虜,憑藉着獨特的天賦學了一些遼東軍的訓練戰術,運用在大順軍。
也正是因爲這個本事,因此郝搖旗幾次作爲大將隨李過、劉宗敏作戰,頗有戰功。
直到再次遇到遼東軍。
再次搶糧失敗,郝搖旗主動找到李自成:「陛下,再這樣下去可不行。我軍損兵折將,對方卻越打越高興。」
李自成也早想過這個問題,便問道:「你有什麼好的辦法?」
「阿濟格率軍圍攻武昌,我軍不如主動撤出武昌。反正武昌是一座廢城,守不守意義已經不大。」
郝搖旗說道:「多布旌旗,益爲疑兵。我軍趁着敵人圍攻武昌之際,順江而下去打安慶府、池州府,從明軍那裏奪糧食。」
李自成輕輕點頭,認爲有道理。
這些日子,李自成整個人都是懵的。自山海關兵敗,便是屢戰屢敗,沒有取得一次大勝。
唯一能打得過的,只有明軍。
現在阿濟格已經部署圍攻武昌,他再不撤走就來不及了。
「立刻傳令下去,讓駐守武昌的劉芳亮將五百船糧草趕緊先運出來,後續的事後面再說。」
既然要撤,李自成認爲,留在武昌的五百船已經裝好的糧食就該運走。
傳令兵聽了,轉身要走,可剛到門口就停下來,臉上露出驚詫的表情。
李自成見他這樣,正要開口,就見一個衣衫襤褸、狼狽不堪的將領闖進來。
「陛下,微臣無能,有負陛下所託!」
哭跪在地的人,正是劉芳亮。
李自成趕忙把他扶起:「快起來,你不在武昌跑來這裏,莫非武昌……」
「武昌丟了!」劉芳亮失聲痛哭。
「啊!」在場衆將都吃了一驚。
「阿濟格用重炮轟開城垛,我軍抵擋不住,被迫撤退。」劉芳亮又羞又愧。
武昌城的城牆還在,按理說能當個十天八天,結果在重炮面前一天都沒守住。
「那,五百船糧食呢?」顧君恩急了。
這可是大順軍的命根。
「沒……沒了。王光恩這個王八羔子,熟悉武昌地理。由他帶路引一支遼東軍繞道到武昌以西,襲擊碼頭,奪了糧食。」
提到王光恩帶路的行爲,劉芳亮憤憤不平。
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李自成道:「走!趕快走,這裏已經不是我們能待的地方。」
大順軍主力駐紮地方叫白鹿磯,距離武昌非常的近。看書菈
「去哪裏?」將領們有些迷茫。
「去九江!」顧君恩道,「那裏以前是尤世祿的地盤,我們直接去搶過來,還可以因糧於敵,補充物資。」
九江一帶都是尤世祿的舊將,如惠登相、尤拱極等,還有明軍的南兵。
這些人加一塊都不夠李自成打。
爲了鼓舞士氣,顧君恩道:「等我們拿下九江,就可以利用北兵不善水戰的特點,利用江南的河道阻擊敵人,然後順勢東向,奪取南京等地。」
這在歷史上是南朝的地盤。
士氣因此大增,大順軍迅速開拔,順江而下。
然後,他們遇到了大難題。
顧君恩忘記了,大順軍也是西北漢子,不習水戰。
不習水戰,主要是指不熟悉當地水文變化,以及無法有效的組織水路運輸。
這點,楊承應早就想到了。
他在黃河一帶販賣私鹽,在江南開作坊和景德鎮開瓷器,甚至數次派人從江南運物品。
都是爲了收集水文資料,準確把握船隻運輸的各項經驗。
大順軍水路運輸出現岔子,再加上春雨綿綿,整個軍隊行進遇到巨大的困難。
正月下旬,大順軍被遼東軍阿濟格部追上,一觸即潰。
李自成帶着軍隊順着長江往東逃,過黃州府,蘄州,抵達富池口暫時休整。
他和一家人剛在草蓆上歇下,得到傳令兵的稟報:「陛下,遼東軍來了。」
「怎麼會這麼快?」李自成在高皇后的攙扶下起身,搖晃了幾下後,走向屋外。
他站在富池口附近的山上,居高向西眺望,就見遼東軍竟然水陸並進、整齊有序的朝他所在的富池口來了。
「陛下,快撤吧!再不撤就來不及了。」
李雙喜在他身後催促道。
「撤!」李自成想都沒想就決定撤退。
他短時間內也想不明白兩件事,一是遼東軍的大炮打得怎麼會那麼的遠又那麼的準,二是遼東軍怎麼會有水師?
但是,遼東軍來得太迅猛,李自成被迫結陣還擊。
這一仗的結果,只能用三個字形容——一邊倒。
李自成被迫駕着小船逃走,他的三個妃子跳水自殺,數十名大順官員也跳水而死。
餘下的大順官員,有些本身是明朝的官員,願意投降。
但被阿濟格下令處決。
唯一走運的只有牛金星,他的兒子牛銓早就投靠楊承應,在西北做官。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