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四回 渡江
遼東軍在海軍的掩護下,順利登岸。隨即,伴着鼓聲結陣,朝岸上的南兵開火。
沒有來得及結陣的將士,也尋找合適的掩體,端着槍,對敵人挨個點名射擊。
楊承應站在指揮艦的甲板上,端着望遠鏡,觀察着戰場。
他看到,騎兵團順利的渡江後,結成騎兵衝鋒陣型。
看來南兵要退了,他想。
果然,一看到騎兵即將從側面進攻,南兵嚇得拔腿就跑。
「傳令下去,大軍登岸後不要停下來,直到拿下鎮江。」楊承應適時調整進攻路線。
掌旗官領命,揮舞着旗幟,發出追擊的旗語。
通信兵駕舟往來於各部隊之間,將楊承應的將領逐級傳達。
很快,旗艦靠岸,扔錨。船板隨後放下,楊承應走下船。
侍衛牽來戰馬,他旋即上馬,大手一揮:「出發!」
論戰鬥力,南兵遠不如高傑餘部。
僅一個時辰,楊承應就在鎮江的府衙坐着了。
「我軍此戰損失可以忽略不計,殺南兵一千三百人,南兵已經逃向丹陽。」
聽着郎廷佐的彙報,楊承應把目光投向丹陽。
看地理位置,便清楚的知道,南兵是拋下南京不管了,估計是想回浙江。
「大軍原地休整,明日向南京進發。」
楊承應說完,回到座位上。
鎮江扼南北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失去鎮江,就意味着弘光政權失去了最後的屏障,滅亡是指日可待。
「說實在的,我要是有千里眼就好了。」
楊承應突然說這話,令在場將領面面相看,不明就裏。
然後,聽楊承應繼續道:「想看一看朱由崧在幹什麼?」
衆人會心一笑。
吳三桂道:「臣勸殿下還是不看爲妙。」
「爲何?」楊承應問。
「聽說朱由崧十分好色,這會兒說不定正抱着哪宮娘娘在幹見不得人的勾當。王妃們又不在這裏,殿下看了,萬一動了念頭,我們豈不是要擔上‘強搶民女的罪名。」
聽了吳三桂的話,衆人仰頭大笑。
楊承應也笑了起來。
翌日,也就是二月初九,弘光皇帝和馬士英接到前線送來的緊急戰報——遼東軍已奪佔鎮江,有進軍南京的跡象。
君臣二人雙雙麻了。
這時候必須跑路,因爲南京沒有可靠的守軍。
就算有,面對遼東軍的大炮,也不一定抵擋得住。
而距離他們最近、最可靠的水師塗蜚部,還在蕪湖集結,等他們趕到,弘光皇帝墳頭都要長草。
從鎮江到南京,距離僅一百三十里,兩日的路程。
跑!馬上跑!
還必須跑得悄無聲息,以免被百官發現,絆住手腳。
二月十日,弘光皇帝不上早朝,只派太監傳旨,將馬士英、錢謙益等進獻的淑女全部釋放,同時宣佈全城戒嚴。
全城戒嚴,這很好理解。
把淑女釋放,算是一項德政。
然後,讓百官繃不住的事情來了。
太監宣佈,弘光皇帝心情大好,決定在戲園子看戲。
啥?大敵臨頭,跑去戲園子看戲!
百官們震驚之餘,紛紛表示,這種事怎麼可以呢,聚在端門外吵吵嚷嚷。
弘光皇帝全然不理會,按部就班的召集戲班子,和盧九德等幾個太監一起看戲。
氣得百官們肝都疼了,最後還是無可奈何的接受現實。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就在弘光皇帝看戲的當口,馬士英已經將太后和皇帝的妃子偷偷接出宮。
連死盯着馬士英的錢謙益,都全然沒有察覺。
弘光皇帝這邊優哉遊哉的看着戲,一副憨傻的模樣。時不時哼上幾句,沉浸在戲文裏。
沒有人察覺異常,包括弘光皇帝出恭。
但是!弘光去的不是茅廁,而是從後院離開,跳上馬車,在侍衛的保護下與馬士英一行人匯合。
原來他們約定好了時間,只聽到二鼓聲響,就找機會離開。
二鼓,也就是二更,大概是現在的21-23點之間。
由勇衛營士兵和馬士英的黔兵護送,直接把文武百官和城內其他人都丟下,連夜跑了!
這支黔兵,是貴州來的,軍紀極差。
差到什麼程度?
差到他們取道祁門縣,因強佔民房、強辱婦女,被當地官員誤以爲是流賊,率衆堵截。
有一個叫許文玠的,糾結六縣鄉勇在東洪村堵截。激戰後,黔兵被鄉勇擊敗,逃到祁門縣南邊的汪氏宗祠,鄉勇焚燒宗祠,燒死黔兵近兩百。
後來是馬士英問詢後派人解救,才讓他們免於覆滅。
等三千黔兵進南京城,直接跑了一多半,剩下不足一千。
靠這種人保護,有點不靠譜。
但眼下也只能靠他們。
搞笑的是,盧九德等人還在看戲,完全沒有察覺皇帝跑路。
直到留守紫禁城的內監來了,問道:「陛下呢?」
「出……出恭!」盧九德的有一點小變化。
「出什麼呀,八成是跑了。」內監急壞了,「我們都被皇爺給騙了,太后和幾位皇妃都不在內宮。」
「天啦!」盧九德跌坐在椅子上,渾身發抖。
都說皇帝是太監們頭上的天,可是這片天不辭而別,真就是天塌地陷。
短暫的慌亂後,盧九德恢復了鎮定:「快!派人告知百官,皇帝跑了。」
皇帝跑了!
這在以前都要給個比較委婉的說法,什麼南狩,什麼巡遊。
到弘光這裏,就變成跑了。
由此可見,百官們已經對這個皇帝失望透頂。
百官雲集南京文華殿,吵吵嚷嚷,都沒有好主意。
「趙伯爺,您統帥京營,又是忻城伯,是我們這些人中最有威望的人。不如由您出來主持大局,對周王殿下是戰是和,全憑伯爺決斷。」
一人起頭,其他人紛紛附和。
趙之龍:???
都當我是傻子,身爲弘光朝的大臣,對敵人卻是一口一個「殿下」叫着。
還是戰是和,由我一人決斷。
戰個屁!
無非是不想擔上「背主投降」的惡名,拿我當冤大頭。
想到這裏,趙之龍靈機一動:「大敵當前,福王居然逃走,不配做我們的皇帝。早有傳言,關在詔獄的王之明是太子,是我們真正的君主。
大家不如隨我一起到獄中放出太子,擁立太子登基繼位,帶領我們抵禦強敵。」
一番話說得慷慨激昂,百官們多半是老油條,聽了這些話,不禁會心一笑。
高,實在是高。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