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李嗣兴的家底
马国春是一個闷葫芦,不是因为他内向,而是因为他不知道该跟人家聊什么。
军中之人在一起也就只能聊聊自己的家事儿,最多就是說一些沒营养的荤段子。
世子殿下不愧为世子,能文能武,才半天時間就让那些百姓在背后說他的好,让那個很会办事儿的典史愿意追随他,让那個牛气哄哄道长答应带路。
回去的路上李嗣兴又一一去跟那些百姓道别。
他知道明天他带兵离开,肯定有人会胡思乱想。
与其這样,還不如将自己的打算告诉百姓们。
适当的信息公开能够有效地预防恐慌。
他還从仅有的一百多兵丁中给刘安留下了二十名火枪兵、十名刀牌手供他调遣。
刘安再让流民营中的青壮制作竹矛,這样能够组织出几百名民兵。
配合着几十名战兵,在這大山中也有一定自保之力。
更何况,从理论上来說,他们走這條路是遇不到敌人的。
要遇到早就遇到了。
“世子殿下,您放心出发吧,不用担心俺们。”
在吴材的小队伍,李嗣兴将自己要前去与主力汇合,說服晋王反击的计划告诉了吴材和他身边的百姓。
吴材很感动,世子殿下会跟他们說這些事情。
他知道這位仁义的世子殿下是放心不下他们。
但是打鞑子要紧,不能因为自己這些小老百姓耽误世子殿下打鞑子的大计。
只要你对他们好,老百姓還是识大体的。
李嗣兴发现此时百姓都换上了他教的德克塔土灶。
這东西简单,說一遍大家就能记得住,用上了之后,他们就能体会到這种土灶的妙处。
几個孩童从土灶的通风口向裡面添加柴火。他们将這当成了游戏,玩的不亦乐乎。
他们一天两顿饭,此时已经是傍晚,他们不再煮饭。
只是在对一些搜集到的食材进行加工。
“吴老丈,兴许你们還沒到怒江,我們就将鞑子给打跑了呢。”
李嗣兴笑着說道。
“是的哩,小老儿相信晋王和世子殿下一定能够将鞑子给赶走,到时候,俺们就能回家去了。”
吴材跟李嗣兴已经熟络,在跟李嗣兴說话的时候,手中還在不停地编绳子。
這是刘安交代下来的任务。
說起来是就地取材,但是并沒有那么容易。
要先砍来藤條,再剥皮,然后将藤皮撕成细條,细條编织成细绳,然后再将细绳编织成粗绳。
這些百姓缺少工具,而且還吃不饱饭,這個时候再做這样的体力活就很吃力了。
李嗣兴能够看到老人满是老茧的手在将那些被撕揉成丝的藤皮放在一起搓成细绳。
那双手几乎跟树皮是一個颜色。李嗣兴也是一個资深登山客,他知道绳索在登山时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像他们這样急着赶路的人。
有些山就可以用绳索直接滑下去,而不用找缓坡慢慢向下爬了。
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時間。
遇到那种山谷溪流的时候,也只要有一個人過去将绳索绑好,然后剩下的人就可以顺着绳索過去,這样同样能够节约大量的時間。
只是這样行军的话,他们仅能带一些方便随身携带的东西。
按照那道士所說,前几天他们還是要沿着山路走,所以他還是准备带上几匹骡子。
不仅仅能够帮战士们减轻一些负重,還可以做为军粮,在路上杀了吃掉。
那個马忠带着的多是大米。
李嗣兴让李本忠将大米都做成炒米放在竹筒中,四個竹筒困在一起,系上藤绳就可以背在战士们的身后。
除了炒米,每名战士還有一條毯子,一個用来装水的竹筒。
一個竹筒可以装上三斤炒米,够一個人吃上三天。
四個竹筒,每人就有十二天的炒米。
考虑到急行军消耗過大,十天也是足够的。
還有几头骡子在路上补充肉食。
吃的問題就解决了。
李定国是個战术大师,磨盘山大战的战场選擇,指挥都沒有問題。
只是他千算万算,算露了人心。
李定国手下的武将大都是他本部,忠诚沒有問題。
但是跟着他的那些文官却有很多是永历朝廷招录的。
這些人中不乏一些投机分子。
现在清军杀来,明军几乎连最后的地盘都丢了。
這些读過书的聪明人自然要为自己的前途考虑。
所以說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读书人就是因为读的书多了,自认为聪明,才会为自己考虑的更多。
而武夫往往一根筋,认准了一條道走到底,认准了一個人就是一辈子。
现在只有自己知道這個漏洞。
也只有自己能够补上這個漏洞。他是可以派几個跑的快的回去报信,但是那些人的话,晋王及其身边的高官会听嗎?
李嗣兴离开流民营,回到了自己原来扎营的地方。
李本忠已经将人都招呼過来了。
這些人,李嗣兴以前都见過,但是今天又算是他第一次认识這些将士。
李本忠一個千总算是李嗣兴的侍卫统领,总管這些人。
两個把总一個名叫朱勇,個子很高,手臂修长,弓手出身,是個神箭手,能拉两石弓,百步穿杨,他统领所有的火铳手和弓手。
這次李嗣兴留下了二十名火铳手给刘安。
因为他们要急行军,途中要爬山涉水,火铳很容易在路上就出了故障。李嗣兴已经仔细观察過,李定国军中使用的大都是鸟铳,质量還可以,至少他身边的這些火铳手使用的火铳都是精心打制的。
不過此时的火铳发射比较麻烦,還要提前点燃火绳。
他们是急行军,万一遇到敌人也是遭遇战,根本沒有時間准备。
還是弓手反应更快。不過這样朱勇手下就只剩下二十四名弓手和十三名火枪兵。
另外一名把总名叫王平,個子不高,但是很壮实,一脸的络腮胡子,眼睛又大又圆,還是一個大嗓门儿,有些像是水浒中的李逵。
他手下還有五十八名刀牌手。
這些刀牌手最是辛苦,因为他们不仅仅要行军,還要轮流在前面开路。
军士手中的直刀砍起灌木树藤来一样锋利无比。
李嗣兴已经将他们手中的武器研究過了一遍。
作为知名答主和diy爱好者,李嗣兴对冷兵器与一些热兵器都有了解。
甚至要是有工具的话,让他造個火铳也沒問題。
他做出来的东西至少比鸟铳要好。
但是现在可沒有那個闲工夫,也沒有那個條件。
李嗣兴身边刀牌手用的直刀都是单手直刀,长度只有不到三尺。
這种直刀可劈可砍,配合上柚木、牛皮做成的大盾,倒是非常适合南方的山林作战。
在這种狭窄的地方作战,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近身肉搏。
弓手使用的弓倒都是强弓。
李定国军中有一批当年从陕北带来的制弓将人,擅长做强弓。
南明的工部尚书王应龙就是造弓箭的大匠师。
這位老师傅当年被张献忠掳掠进军中就一直在造弓箭。還带出了很多徒弟。
所以以大西军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南明军中弓箭的质量很高。
弓手的数量也不少。
众所周知,训练一個弓手,比训练一個火枪手要难的多了。
弓手的地位也要高于火铳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