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新問題 作者:千年书一桐 麦香正思索时,只听老太太骂道:“趁早歇了這念头,你当那宫女是什么好差事,一年也见不到孩子几面不說,一個沒伺候好主子,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呢。侥幸能熬到放出宫的日子,闺女出来成老姑娘了,想聘一户好人家也难。” “娘,我還不懂這個嗎?還不都是穷的闹得?”赵氏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叹了口气。 麦香懒得听她们這些车轱辘话,觉得這家的女人除了老太太和小姨還有些见识外,别的都是一群鼠目寸光的糊涂人,当然也包括這具原身的老娘。麦香闭上了眼睛直接睡觉。 第二天上午,赵家给了一顿稀粥饭,便把大家打发了,赵家几個姐妹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场,平时日子都艰难,也沒有分家单過,想串個门也不易,只能等二月二這天在娘家见一面,說点体己话,倒一下這一年的苦水。 麦香几個刚出了村子,便看到叶大福挑了一对箩筐等着,麦青麦绿便跑了過去。 “昨儿個庙会怎么样?”赵氏最先关心的是家裡有沒有进账。 “不怎么样,只卖出了三双。” “這草鞋编起来也费事,两文钱一双都沒有人要,一個那么小的篮子,就能卖到二十几文,哎,這有钱人跟沒钱人就是不一样。” 回到家,钱氏和孙氏两家都沒有回来,赵氏去上房打過招呼,便进屋躺着了,走了這半個多时辰的路,她有些吃不消了。 麦香刚要躺下,九凤過来了,问起麦香這次去姥姥家有什么趣事。 “老姑,我們去长宁镇了,我小姨在长宁镇给我們买了一块沙琪玛,真好吃。”麦黄抢着說。 “你知道吃。”九凤捏了捏麦黄的小脸。 “对了,老姑,我們還看到了一户大户人家在买丫鬟奴才呢,好像是什么佟家。”麦黄为了显摆她不是光知道吃,忙把自己看到的說了出来。 “佟家?這家我知道。他们家祖上也是跟咱们一样,原先也是在镶蓝旗下的汉军旗,好像跟咱们家也认识,只是,這才七八年的时候,人家就起来了。”九凤听哥哥们和她父亲說起過佟家,所以知道点。 “老姑你怎么知道才七八年?”麦香问了一句。 “咱们是乾隆七年出来的,现如今才乾隆十六年,可不就是七八年的時間,不過听我爹說,佟家原先就底子厚。第一批出旗的要么是家裡底子厚想出来置产业的,要么是家裡人多穷的活不下去了。”九凤掰着自己的手指从乾隆七年数到十六年。 麦香听了這個信息,脑子裡一直在思索這個时期歷史上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可惜,她高中学的是理科,大学念的是金融,歷史几乎一片空白,当然,上下五千年歷史朝代多少還是知道点,加上清宫戏的泛滥,她对清朝的歷史相对来說還是熟悉些。 突然,麦香心裡咯噔了一下,清朝,乾隆年间,香山脚下,曹夫子,黄叶村,天哪,不会這么巧吧?自己家的隔壁住的是大文豪曹雪芹? 可是,要怎么才能確認对方是不是曹雪芹呢?姓曹的毕竟不是只有他一家,麦香又纠结了。 “麦香,你怎么了?自己一人在想什么呢?”九凤看了一眼有些不在状态的麦香,搞不懂了。 “啊?沒什么,我想着昨天跟嬷嬷去看隔壁夫子家,他家的媳妇好像做得一手好针线,你去看過嗎?” “沒有,我娘還一次也沒有带我去過呢?他家夫子我倒是见過几次,還来给你瞧過病呢。” “不如我們两個一起去他家看看吧。”麦香好奇了,心痒痒了。 “這?”九凤犹疑了。 “我也要去。”麦黄着急了。 麦香拖了九凤出门,到了隔壁的院子,正巧看见院子裡有一辆马车,九凤忙拉了麦香回转身,說:“人家家裡肯定来了贵客,咱们還是不要去打扰的好。” 麦香也知道确实不是时候,只得按捺住心裡的好奇心,回了家。 连着两天,麦香也沒有找到机会出门,因为叶大福带着五福去山上打猎了,钱氏、孙氏還沒有从娘家回来,家裡的事情只能轮到大房這边,而赵氏又是這种情况,麦香只好跟着麦黄接過了家务活。 好在煮菜糊糊這种活并沒有多大的技术含量,窝窝头是早就蒸好的,刘氏每天按人头数拿出来让麦香一热,也不难。 最难的是点火烧火,也有麦黄在一边帮着,麦香看了几天,也都学会了。 钱氏是在第三天回来的,孙氏是在第五天回来的,這几天,叶大福已经带着五福上了两趟山了,也只打回来两只兔子。 全家人再次聚齐的第一顿晚饭,见大家都吃得差不多了,孙氏突然看着叶铁柱說:“爹,我想让麦苗去念几年书,行嗎?” “念书?”叶铁柱愣了,叶家的人都不识字,从来沒有人念過书。 “是這样的,我這次带着麦苗回娘家,我娘家哥哥的孩子也送进了私塾,我瞧着念過书的就是跟沒有念過书的不一样,就是将来去城裡或镇裡找個伙计的事做,念過书的也机灵些。。。” 孙氏的话沒說完,就被赵氏打断了,“念书?那得多少银子?” “大嫂,孩子念過书了,将来挣钱也快。我娘家村子裡有一個在京城做伙计的回来說,他一年能挣十五两银子呢,做的好的话,年底掌柜的再给個红包,不比让孩子在家种地强?”孙氏对赵氏翻了個白眼。 钱氏也不說话,她才不像赵氏瞎嚷嚷,如果孙氏花自己的钱让孩子去念私塾,她沒有话說,如果想从公中出钱,对不起了,轮次序也该她家的麦粒去。 “爹,我娘家的人都說了,麦苗是個聪明的孩子,要是万一孩子出息了,能考個秀才什么回来,不也是给老叶家争光嗎?”孙氏摸准了叶铁柱的脉门。 “送孩子念书我沒有意见,只是,家裡的條件你们也知道,我們手裡是拿不出钱来的。這两天你们爹为了五福的事情,都上火了,逼着大福带着五福进了两趟山了。”刘氏先开口了。 “是啊,老三家的,你们有能耐,能把孩子供出来,是你们的福分,我和你娘還商量着,等你们几個都娶了媳妇,我們叶家也修一個家谱。說起来都是你们娘的功劳,给我們叶家开枝散叶了,叶家不再是我一個孤儿了。”叶铁柱叹口气。 “爹,修家谱的事倒好办,等麦苗念书了,会写字了,也不用請外人修,咱们自己就能修了。爹你還记得爷爷的名字嗎?”三福问。 麦香這才知道,叶家祖上是清军入川后归顺的,当时四川遭遇清军大规模的屠杀,叶家只留下一個十来岁的孩子不知什么原因幸免于难。后来,也不知什么原因进了镶蓝旗做了一士兵,跟着镶蓝旗回了北京。 說来也怪,自从叶家祖上归顺后,人丁一直不兴旺,连着三代人,都是留下一個幼子或遗腹子后战死沙场。 第三個是叶铁柱父亲,死于康熙年间的一场战争,那时他才刚出生沒多久,母亲是在他十岁那年走的。幸好,当时他们仍在旗籍,每月有一定的银钱粮米,所以倒也沒有吃什么苦。 叶家的魔咒是在叶铁柱手裡打破的,叶铁柱的妻子刘氏一口气生了八個儿子,虽然活下来五個,但是叶家是确确实实人丁兴旺起来了,所以叶铁柱才会選擇出旗。 因为那时他们旗籍的待遇已经下降了很多,旗人人口日益繁盛,兵丁的数目是有定额的,家裡只有大福一個人补了缺,养這么一大家人,处处捉襟见肘,他以为出旗了凭着這些儿女還不能置下一份家业?谁知竟然還不如在旗时的光景,叶铁柱也觉得有些愧对儿女。 “爹娘,我的意思是,麦苗念书,能不能家裡负担一部分,我們自己负担一部分,全靠我們自己,我們也确实供不起,孩子也不是我們两口子的,念书出息了,是整個老叶家的荣耀,不是嗎?”孙氏不死心,提出了她的想法。 麦香见赵氏又要咋呼上了,忙扯了扯她袖子,不让她开口。 “干嘛,死丫头,不让我說话,你知道你爹上一趟山打猎有多危险嗎?我一天到晚在家有多担心嗎?凭什么你爹辛辛苦苦挣点钱,我們自己一文都不舍得花,给五福娶媳妇我說不出话来,可是给麦苗念书我绝对不同意。”赵氏挣脱了麦香的手,嚷嚷起来。 “大嫂,你這话就有些過了,什么叫大哥挣的钱?大哥是挣钱了,可是你们家孩子也多啊,我們家二福不也是一天天在外面辛辛苦苦的,家裡的哪样农活能离得了我們二福?”钱氏也开始表功了。 “大嫂,二嫂,你们要這样說的话,我可得好好說道說道,我家三福哪点比大家少干了?我們家才一個孩子呢,我們說什么了?”孙氏也不是那副慢声细语的语气。 麦香一见這样,索性不管赵氏了,闹吧,闹吧,闹大了分家才好呢,分家自己也不用考虑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