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弗萊 什麼小說

作者:蘇蘇白白
1、《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適合什麼人看?

  誰都可以看。

  2、《一個人的朝聖》有誰看過,講的是什麼內容?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12年。

  《一個人的朝聖》講述了一個退休老人爲探望病危友人而獨自踏上漫長旅程的故事,主人公哈羅德的出發點是爲了給予友人希望,最終卻實現了自我救贖,激發了對自我價值的再肯定、對成長缺陷的新認知及對現實命運的接受和理解。同時,其妻子在等待及關注哈羅德的過程中,對痛苦的過往逐一進行審視,觸發了對愛的全新領悟和對自我的重新認識。

  (2)哈羅德弗萊什麼小說擴展資料:

  《一個人的朝聖》名列2012年英國最暢銷新人小說、2013年歐洲首席暢銷小說、2013年春季英國最具影響力“理查與茱蒂”讀書俱樂部書單第一名。該小說入圍2012年布克文學獎。

  創作背景:

  據作者在訪談中提到,自己父親患病是該書靈感的一部分。而該書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作者自己見過的,很多隻是一面之緣。作者利用已知的東西,開始創造編排。該書中的很多描寫都來源於作者和作者丈夫的親身經歷,然後作者加以改編。

  3、一個人的朝聖,講什麼?

  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大概是這樣的:

  無趣、一無所備襲長,循規蹈矩地讀書、坐一輩子辦公室、結婚生子、退休,一輩子沒有做過什麼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有時候我會反思自己的人生,難道我就要這樣子過一輩子了嗎?

  這樣的人生,會不會太寡淡了點。

  前幾天看了一本書《一個人的朝聖》,很雞湯的書名,但說的卻是主角哈羅德的一段徒步之旅。

  在閱讀的過程中,很多場景都引起了我的共鳴:

  失落時的自我否定;無助時的哭泣;骨子裏的不甘平庸

  其實書中的哈羅德就是你,就是我,就是苦苦在現實中掙扎的普通人。

  一天早晨,哈羅德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寫信告別。

  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

  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後,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

  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

  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並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在“朝聖”的途中,哈羅德一方面遇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

  加油站的女孩,堅信對方會回來而一直苦等的女人,有着奇怪嗜好的英國紳士,以及中途出現的一羣嘈雜的追隨者。

  另一方面回憶着自己人生經歷:

  少年時代被父母離棄的無助,中年喪子的悲痛與被妻子誤解的無奈。不過老年時期的這段朝聖之路,重新爲他的人生帶來了曙光。

  哈羅德在寄信的途中遇到一個啓發他的女孩。

  她說“人的大腦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我並不是說要信教什麼的,我的意思是,去接受一些你不瞭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們總是在猶豫,總是在做與不做之間舉棋不定。

  朋友約了飯局,卻總是本能地想要拒絕,因爲總是想着萬一不知道聊什麼,冷場了怎麼辦;

  終於有個機會可以嘗試發表文章,一提起筆來總是想着萬一別人看了會笑怎麼辦,最終還是放棄了;

  有一件重要的工作要去做,可是心裏總在打鼓,萬一做的不好影響自己升職加薪怎麼辦,最終還是推脫掉了。

  歸根究底,對於那些不瞭解的事情,我們總是在擔心自己做不好。

  只要我們相信自己,認真努力地嘗試過,哪怕只比過去好一點點,我們都可以理直氣壯地告慰自己。

  哈羅德走進一家小旅館過夜,和客店旅人說起了自己的神祕計劃。

  他們都相信他。他們都看見了他的帆布鞋,聽了他說的話,選擇忽略一切證據,去期待一種不言自明的更大、更瘋狂,也更美好的可能性。

  很多時候,也許正是你自認爲的理性,阻擋了人生的更多可能。

  人生只有一次,如果不瘋狂一次、衝動一次,生命未免過於單調,太過平淡。

  在若干年後,再回首,其實那都是隻要付出一些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困難。

  哈羅德在途中向一個女人討了一杯水。

  她說“我還以爲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不過是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但我一直很驚仿州兄訝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這麼困難。”

  是的,我們總是輕視許多事情。

  工作中我們總是在埋怨別人做事慢、做事笨、做事毫無邏輯,甚至不可理喻。

  但沒有親手處理過的人永遠沒辦法真正體會,這樣的結果已經是別人付出了好多的努力才得來的。

  可能是默默犧牲了休息時間,可能是在飯點時間匆匆趴了幾口飯。

  所以,對別人說聲謝謝吧,這是尊重別人,更是尊重自己。

  有一羣專業的徒步旅行者趕上了哈羅德,有幾個人朝他揮手,還有一兩個笑了出來。

  哈羅德不知道他們在笑什麼,但已經不在乎了。

  他已經不是從金斯布里奇出發的那個男人,也不是小旅館的那個人了,更不是隻會走到郵筒寄信的那個人了。

  他走在去看奎妮的路上。

  這就是在路上所獲得的勇氣、自信,是紙上談兵永遠都無法獲得的力量跡侍。

  一個永遠朝着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出發的第十天,他的身體出現麻煩了。

  每牽動一下肌肉,他的整條右腿都好像在灼燒。

  他想起自己在電話裏給奎妮留下的十萬火急的宣言,覺得既幼稚又不恰當,連那天晚上和社工的對話也讓他慚愧不已。

  一夜之間彷彿發生了什麼,使這個旅程和他的信心撕裂,剩下的只有艱苦無邊的跋涉。

  百年人生其實並不短,我們沒辦法一眼看到盡頭。

  多少人看似有堅定的目標,卻總是在這個過程中無數次懷疑自己出發的意義。

  那些長長久久積累下來的信心、堅強,就是會突然被擊潰,剩下的只有無邊的苦海。

  這時候能夠幫助你重新站起來的只有你自己。

  或許我們曾經放棄過、曾經失敗過,不管過去怎樣,我們只要一直開始就好了,所有的開始都會變成堅持。

  終於,哈羅德還是倒下了,被一個女人救起。

  他對她說:“我的確糟透了。貝里克很遠,我沒有合適的裝備,也沒經過什麼訓練,但或許有一天你也會做一件毫無邏輯可言的事。人們會說你爲什麼要這麼做?那時你可能就會想起我,然後堅持下去。”

  有人曾說過,我們每個人活一輩子,不可能永遠都做主流的事情。

  總有那麼幾次,我們做出了與衆不同的事情,做出了不符合常理的決定。

  變成了少數人,變成了異類,但我們並沒有錯。

  有些事情是沒有對錯之分的,只是不同而已。

  我們應該支持一個包容的心態,支持一個寬容的社會,一個多元化的社會。

  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裏面,我們需要聽少數的聲音,要尊重少數的權利。

  哈羅德相信自己的旅程真正開始了。

  有時候你以爲自己已經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複以前的步伐。

  他直面並克服自己的短處,所以現在終於可以說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

  羅曼羅蘭有句著名的話:

  大半人只活到二十歲和三十歲就已經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不過變成了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不過在模仿自己中度過。

  面對不斷重複的日子,我們應該予以警惕。

  電話那頭的女人問:“你是不是那位要徒步走過來看她的先生?接到您的電話以後,她居然能坐起來,還給我們看你寄給她的明信片,她在等你。”

  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

  哈羅德終於來到了奎妮的面前,哪怕他曾經在最後一段旅途中想過要放棄。

  雖然奎妮最終還是離開了,但她走的時候感到很安定、很輕鬆。

  哈羅德和趕過來的妻子莫琳也掙脫了隔閡,兩人坐在海邊,重新開始他們的新生活。

  這一路是贖罪,也是對個人和生活的探索。

  這一段旅途也教會了我們,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摯愛的人。

  你的問題這裏有答案微信公衆號【精讀君】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