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留下 作者:秋味 恢复高考如同平地一声春雷,几乎被田间阡陌埋葬梦想的人们欣喜地发现,那扇曾紧闭十载的大门,轰然一声,重新向他们敞开。 与過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以现在的办学條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恢复高考的通知下达不久,程**国他们就听到村裡的大喇叭裡广播,要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号召青年们积极报考。 “儿子,這下子机会来了。”程天佑激动地說道,“俩孩子,我来带,你和悦宁安心的读书,参加明年五月份的考试。” “麻烦爸了。”天悦宁不好意思道。 “什么麻烦不麻烦的,你们好好学,不会的多去问问连老师。”程天佑道。 “知道了。”程**国笑着应道。 不管现在還是后世,高考都牵动着全家人的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個父母的心愿。 姚家参加考试的只有适龄的16岁的姚墨远和在外地17岁的姚建远。为了让他们俩能考出好成绩,远在广州的姚秋粟在新华书店门口连夜排队买了两套《数理化自学丛书》。 一套寄给姚墨远,一套寄给姚建远。 三大娘和姚振远陪着姚建远在省城一起出动排队买书,买了两套一套寄给姚墨远。 乡下地方始终不如大城市信息丰富畅通。 姚墨远也大方,把這两套书贡献出来,闹得十裡八乡,大家是争相传抄。 由于学子们购买积极,印刷厂也是日夜赶印,但仍供不应求。正是因为這套丛书,那些被耽误了的青年人的命运,从此有了改变。 這一年参加高考的人几乎都是在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后不到两個月的時間裡仓促上阵的。从1966年至1977年,绝大多数城镇户口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只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农村户口的则回乡务农。国家一决定恢复高考,有资格报考的人蜂拥而至,甚至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携手同进一個考场,一块来挤“独木桥”,来跨越這道“穿草鞋””与“穿皮鞋”的“分水岭”。 考前的头一天,姚墨远看着大家說道,“爷爷、奶奶,太姥爷,爹、娘,姑姑、姑父,小叔,姐姐、姐夫,我自己去就成了,不用你么陪考。”他接着道,“小叔已经安排好了,大冷天你们不用跟在外面受冻了。” 姚长海全力做好姚湾村這些参加高考孩子们的后勤工作,安排了好了食住。 “爷爷、奶奶,太姥爷,你们沒時間,小舅子就交给我了,我会全程陪同的。”连成天拍着胸脯道。 “别,别姐夫。”姚墨远赶紧摆手道,這姐夫结婚后渐渐的露出了本性,对于他们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這些艰苦朴素的人士来說,花钱大手大脚的他实在让姚家的人吃不消,“我可不想当大熊猫,被人围观。” “呵呵……” 還有比他更郁闷的人嗎?想让他们生活的好点都不成! 姚墨远笑眯眯地說道,“姐夫的关心我收下了,谢谢。” “笨蛋!多寄来些书,科学自然与地理杂志,科学家发表的权威文章……”妮儿笑骂道。 “這個好!”程天佑和车报国连连点头道,他们也是受益者,知道差距才能奋起直追。 “寄来的還少啊!”连成天嘟囔道。他们的饥渴超乎了他的想象,不過想想也能理解。 “等你考上大学再說。”连成天揉揉他的脑袋道,“到那时你别想拒绝。” “来来……明儿小舅子要考试了,咱们来一张全家福!”连成天提议道。 “姐夫,您這個照相机买的实在太对了。”姚文远笑道。 大家响应,排排站好了,“咔嚓……咔嚓……”照下两张珍贵的全家福。 飘雪的日子,姚墨远和其他学子一样进入了考场,从他轻松自如的出来,就知道這家伙考的不错。 在忐忑中,转過年才等到了本省的高考成绩公布,姚墨远以优异的成绩,如愿的考上了他心仪的北大,而姚湾村的参加考试的考生成绩自是不必說。 村子裡放鞭炮的声音此起彼伏,来宣泄大家的金榜题名激动高兴的情绪。 相对于社员们高兴,姚湾村的大小队长们则冷静的很,意料中的事,這么多年的准备再考不好吧!父辈们手裡的笤帚疙瘩可不是吃素的。 “唉……這下子,村子裡要走好多人。”姚满仓說道,“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考生。” “咱這山窝窝裡一下子飞出了這么多金凤凰,可是在县裡面又大大的出了一次名。”栓子笑着不好意思道,“那個大队长這次大队是不是……是不是有……” “有话就直說,你那么吞吞吐吐地干什么?”孬的不解道。 “行了,我不会食言的,凡是考大学的每人一百元。”姚长海宣布道。 “呀!這一下子好几万呢!”姚满仓咂舌道。 “這点儿钱,大队還出得起。”姚长海豪气地說道,“汽水厂几天的利润而已。” “瞧瞧,咱大队长财大气粗的。”丑的调侃道。 在敲锣打鼓声中,送走了這些孩子们,又迎来了五月份研究生考试。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十個人,书本从来沒有落下,知识扎实,自是信心满满。 由于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题是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所以考试远在千裡之外就像是古时候到京城参加科考似的,程天佑他们早早的就上路了。 为了不让他们有后顾之忧,大队每人给了两百元,穷家富路。 1978年的全国首次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是:政治、外语,基础课、专业课。 为了等放榜,所以程天佑他们就留在了京城,好在程家和车家都在京城,也有個照应。 放榜后,程天佑他们第一時間给姚湾村报喜,他们在六万多人的参加考试只录取一万多人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全部考中了。 当天晚上车报国、文飞、程天佑,他们三個爸爸是喝的咛叮大醉。 “呜呜……老程啊!咱们的儿子总算沒有再蹉跎了。”文飞一把鼻涕一把泪道,“老子终于沒有再拖累儿子了。” “是啊!”程天佑和车报国拍他的肩膀,一時間感慨万千,眼睛也湿润了起来。 守在身边的孩子们出息了,在家裡的孩子们在母亲的教导下也不差。 “哭什么?儿子、闺女都有出息了,哭什么,咱该高兴,来来喝酒。”程天佑猛地灌了一口葡萄酒道。 “对对,咱该高兴,這申诉材料递上去了,說不定哪天咱就平反了。”文飞高兴地說道,“沒看见郝老他们从前年就开始陆陆续续的返城了。” 這一晚上他们不知道喝了多少,最后都醉倒在炕上,呼噜声震天。 程天佑得到平反的消息时,他们显得很平静,在他们心裡只是早晚的事情。文飞则激动地像個孩子似的蹦了起来。 “姚大队长,谢谢你带来的消息,不過我不想离开姚湾村。”程天佑平静地說道。 “啥?我沒听错吧!”文飞讪讪放下自己高扬的手臂道。 “我也不打算回去。”车报国推了推炕桌上的文件道。 “我說你们都傻了。”文飞一屁股做在炕上道,“留下来,這儿能有多少我們发挥的空间……”意识到姚长海還在,他尴尬地挠挠头,不好意思道,“那個姚大队长我沒有别的意思啊!” “我知道,委屈你们了。”姚长海不以为意道。 “虽然這裡有着這样、那样的不如意,我還是决定留下来。”程天佑說道。 “我也是!”车报国附和道。 “疯了,你们都疯了。”文飞看着他们摇头道,简直不敢相信,他承认,這几年村裡的变化是日新月异,可即便变化再快他也赶不上城裡的发展。 “那個,程老哥,车老哥,文飞說的对,怎么二位种地還沒有种够啊!”姚长海认真地說道,這不是妄自菲薄,实事求是的說,村裡的條件差很多。 “怎么姚大队长不欢迎我們。”程天佑挑眉道。 “你们留下来,我是求之不得,高兴還来不及呢!”姚长海高兴地說道,“只是,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安排你们,說实在的,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计算机是啥玩意儿?我們只是在农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对于机械,我們可造不出汽车来。” “沒关系,我們继续在学校教书。”车报国笑道。 “這有点儿大材小用了吧!你们有更好的前途。”姚长海继续說道。 “姚大队长,一句话,收不收留。”车报国风风火火地說道,那架势比姚长海要强多了。 “收留,收留。”姚长海忙不迭地說道,“那我不打扰你们看书了。” 姚长海出了小院,神情激动地握紧了拳头,“哟呵,赚到了。” “老爹,你赚到什么了。”妮儿牵着大黄笑道。 姚长海高兴地說道,“你程伯伯和车伯伯决定留下了,人才啊!這都是宝贵的人才。” 听完姚长海的复述,妮儿勾唇一笑道,“老爹您可是越来越‘蔫坏’了。”R1152(www..) (举报错误和落后的章節,是您对百书库最大的帮助,百书库承诺所有的举报都会得到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