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太子之計
在姜思塵忙的熱火朝天整頓燕國六郡之地的時候齊國皓都之中卻有一場針對他的陰謀緩緩展開。
太子姜思元採納了李章的計策之後開始暗自聯合朝中太子黨的附庸。
同時藉着丞相寇淮安的名頭出入在各大官員的府邸商議某事,在朝中不斷增加自己的話語權。
那些大臣雖然不是太子黨但卻依附於寇淮安這個文官之首,而太子與丞相的關係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寇淮安表現出的態度又非常的曖昧,對於太子打着自己旗號出入各大官員府邸的事情置之不理。
這種模棱兩可得態度讓那些依附於丞相的文官也是猶豫不定。
而在新一天的朝會中太子也是蓄勢待發做好了實施計劃的準備。
先是姜經涯與諸位大臣商議之後決定讓公羊素和匡章兩人班師回朝,典正率領望月大營回到駐地,東海之師田仲回到東海之濱。
今日的朝堂主要決策的就是公羊素等人班師回朝的事宜。
既然已經簽訂了契約那就不必在北境繼續大軍駐守了,畢竟每天數十萬大軍消耗的糧草就不是一個小數字,這一切都是皓都在源源不斷的支出。
若是將那每日消耗的糧草計算出來那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所以在戰爭停止之後最好的計策就是讓公羊素和匡章兩人麾下的數十萬大軍回到皓都。
同時這樣也能傳遞出一個信號那就是齊國對燕國不再有其他想法。
目的自然也是不言而喻,在緩解了齊燕邊境的壓力之後燕國就有機會騰出手在塞外戰場上對付李牧率領的大軍。
天下第一名帥帶來的壓力還是太大,沒有絕對的抵抗力量燕國不敢率先出手,塞外戰場的僵持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能夠早日從齊國這邊騰出手幫助樂毅也是所有人都希望的一件事。
燕趙兩國對拼消耗兵力也符合齊國的利益,所以撤軍就成爲了一件必然之事。
“陛下,公羊素,介載匡章三位將軍回到皓都之後鍾離震將軍就需要將浮陽城駐守的兵力遷移到更前線的武平城,同時那燕國六郡也必須要有人妥善治理,否則燕國新民對我齊國不會絕對的信服。”
正在衆人對接下來的事情商議的時候朝堂之上突然傳出一個聲音,這道聲音不大卻讓整個朝堂都平靜了下來。
其中不少聽到這個聲音的官員都是心中一動提高了注意力觀察四周的情況。也有人聽到這個聲音之後緩緩閉上了眼睛彷彿對這件事毫不關心的樣子。
“沒錯!不知李大人對武平六郡有什麼想法?”
此時的姜經涯還沒意識到朝堂之上的異樣,對於這位官員的文化也只是當做了對武平六郡的關心。
不得不說開疆拓土六郡之地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好消息,能夠讓齊國開疆拓土就已經說明了他治國有方,這也會讓後世子孫對他更加稱讚。
史書上在描寫他的時候也會多添加幾筆墨水,稱頌是少不了的。
“依微臣看十皇子雖說年幼,但在此次北伐燕國的過程中屢立奇功,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而現在若只是派出一個普通的官員去治理六郡之地恐怕會讓六郡百姓認爲對他們有所疏遠。
但若是派出一個相當重量例如十皇子一般級別的人物就會讓他們感到被重視,同時對齊國也會更加的歸附!”
這李姓官員不鹹不淡的說道,然而落在朝堂之中卻掀起了驚濤駭浪。
‘太子終於還是坐不住了!’這是朝堂之中絕大多數知道內情官員心中的想法。
有人默默心中哀嘆卻選擇置身事外,有人緩緩搖頭卻躊躇不前。
姜經涯聞言原本洋溢着的笑容卻瞬間就冷淡了下來,兩眼微眯死死的盯着那名李姓官員。
熱鬧的朝堂陷入了詭異的安靜,波瀾不驚的湖面之下隱藏着的卻是暗流涌動。
姜經涯嘴角掛着一絲冷笑,而後緩緩掃視看着朝中所有官員的表現,最終將視線定格在姜思元的身上。
而現在的姜思元則只是俯首低眉一副漠不關己的態度。
然而縱然他如此表現姜經涯還是死死的盯着他,空氣都已經凝滯,氣氛壓抑的可怕。
“陛下!李大人說的確實不錯,我們只有對那六郡之百姓表現得足夠重視才能讓他們更好的依附於我們齊國,只要派出一個足夠份量的人物潛移默化的作用纔會更好。”
正在空氣安靜的時刻突然出現一個聲音劃破了寂靜,那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在這朝堂之上屬於末流的角色。
平常時候上朝根本就不會說話,但今天這個如此詭異的氣氛中他卻毫無畏懼的站了出來。
這一切太過反常,要說這裏面沒有陰謀任誰都不信。
現在縱然是那些不知內情反應遲鈍的官員也都察覺到了不對勁,不過其中的絕大部分還是抱着看好戲的態度。
只要不牽扯到他們的利益又有誰會選擇仗義執言?
“若是說道重要的人物我倒認爲十皇子殿下甚是合適!十皇子殿下機智果敢在北伐燕國的大戰中立下不少奇功,這足以證明十皇子殿下年少有爲,堪當大任!”
“十皇殿下身爲皇子卻願意鎮守邊疆這足以說明陛下對六郡百姓的重視,六郡百姓感召陛下之恩德也勢必會對我大齊更加的歸順。”
“古有十二歲爲相,今我大齊皇子甘願爲我大齊鎮守邊疆苦寒之地,此等壯舉定能讓上天感動,使我大齊的社稷更加的安穩!”
……
仿若是打開了什麼信號似的,在那不知輕重的官員開口之後朝堂之上不少官員踊躍站出推舉吹捧十皇子姜思塵。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熱鬧非凡,而高臺之上的姜經涯臉色卻是越來越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