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悟法
絡脈分爲十五絡脈以及浮絡和孫絡。
十五絡脈:手太陰絡脈、手少陽絡脈、足少陰絡脈、手少陰絡脈、足太陽絡脈、足厥陰絡脈、手厥陰絡脈、足少陽絡脈、任脈之絡、手太陽絡脈、足陽明絡脈、督脈之絡、手陽明絡脈、足太陰絡脈和脾之大絡。
看完之後,臨風心中一片茫然。根據書中記載,十二經脈運行是人體的自我調節,按時辰每天進行一周天。卻沒有找到原因,也就是這些運行與經脈中的能量是如何產生的,無法用科學來解釋。
還有那個第一層練法,你確定不是前世的內功心法嗎?還記得以前看武俠小說,裏面的內功系統就是大通十二正經,然後再打通奇經八脈,然後無敵天下,裏面開始就是在丹田找氣感,雖然極其的不靠譜,但是臨風在三歲就試過了,一點感覺都沒有好嗎!
不是說我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嗎?什麼後天道體,聽起來就很厲害的樣子。
臨風頓時有了領悟,這不是虛幻的世界,而是現實。不存在什麼一夜之間就超過所有同輩那種不現實的事情,於是老老實實的研究起師父傳給自己的太極玄清道總綱。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強爲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天地開,陰陽分。陰陽合,則太極生。萬物負陰而報陽,衝氣以爲和……
臨風開始自我翻譯:“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爲萬物的根本。勉強把他稱作“道”,道生成混元一氣,一氣分離生成了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又誕生了造化之氣,造化之氣演變出天地萬物。所謂的太極,是從虛無中產生的,是陰陽兩氣的起源。天地初開,陰陽二氣分離。陰陽之氣相互融合就生成了太極之氣。所有的事物都背陰而向陽,而又在陰陽二氣的調和下產生新的變化……“
其實對於道的理解每個人都不同,而所有的經典以及口決都是深奧難懂。文以載道,而大道至簡,卻又包含萬物。而大道萬千,每個人的理解的都不相同,也不敢說領悟了萬一,爲了不失去先人之道,流傳下來的經書都是這種古文,當今的所有的功法理論都是引用這種遠古流傳下來的句子。而這些能被稱爲官方經典的都是傳說中的聖人的著作,後人大多靠引用來表達自己的感悟。
就如同臨風家傳的《七劫斬龍決》中就大量引用了道家經典,通篇深奧難懂,還歧義連連。再如同前世後人的《道德經》譯文,版本之多讓人驚歎,而且個個言中有物。
而臨風這傢伙爲了弄懂太極玄清道的原理,就一個勁的往氣上理解。因爲,他記得太極玄青道是練氣的法門,沒看第一層就是運氣了嗎?這樣翻譯一遍之後,臨風感覺似乎明白了什麼,又好像什麼也不知道。修真之途,雖然資質很重要,但是悟性也很重要。
資質是指人的身體,它體現在內外形態,經脈的粗細柔韌性,肉身的力量,氣血的旺盛程度和精神狀態。就比如臨風的後天道體,全身內外佈局合理,巧奪天工,陰陽五行均衡豐滿,百脈暢通,精神飽滿。資質差的,就如同吳大義,筋脈細小,而且五行不均,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調和,一直就卡在第二層上不去。
既然自己不懂,那就結合以前的記錄,來參照下,看能不能找到靈感。臨風再次掏出《臨風筆錄》,查找關於太極的資料。不得不說《臨風筆錄》在臨風記錄了前世的所有關於玄學的研究文獻和今生所學的所有家學經典,以及父親所教的譯文以後,有發展成爲道家百科全書的潛質。
再加上這傢伙根據字典的方式,把零散的知識,有序排列,還編寫了目錄,進行查找。簡直就是修真版的百度,就是字太小了。放到太極的部分,看到了太極拳,一下子胃口就起來了,這可是名動地球的神拳啊!
突然臨風發現有一句這樣寫着:“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再結合太極玄青道的總綱,一下子就來了靈感。
這太極拳講究的是動靜結合,再結合自己對前世道家修煉體系的: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太極拳等內家拳那個不是人門用來鍛鍊身體的,促進消化和血液循環的。
那這個煉精化氣,可不可以理解爲:煉化天地萬物化爲氣。再想到張小凡入門,要砍竹子,還有田靈兒說明身體的重要性。而“噬魂”好像就是煉化精血化爲主人的真氣的。越想越覺得自己理解得不錯,再聯繫到太極玄青決中:“陰陽分,天地判,陰陽合,太極生。”,這次臨風覺得應該是“動之則陰陽分,天地判,靜之則陰陽合,太極生。”
想到這裏臨風迫不及待的就要試試。難道臨風要去砍竹子,纔不會,那個太有難度了。另外一個勁的煉化到筋疲力盡,不停的流汗發熱肯定浪費了很多精氣。而動功怎麼能和太極拳相比,這可是幾千年的智慧結晶。
再一想王宗嶽的太極十三勢論:“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分掤、捋、擠、按、採、捩、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既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再一想太極一共二十四式,正好對應十二正經。而再一想太極玄青道的行功路線,一下子驚呆了。這實在是太符合了,每一式都配上真氣運行,簡直就是天衣無縫,無論是舉手還是邁步,都包含陰陽太極之理。而且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這完全可以把意作用在真氣運行上。於是把太極拳加到家傳的築基功法中。
卻說臨風明悟了太極拳之奧妙以後,一刻也不想耽擱。從裏面反鎖房門,就要在屋內練習。太極拳需要活動的範圍也不大,屋內空間足夠了。
卻見他按太極拳起始動作站立,然後開始排除雜念。等全身都放鬆完畢,纔開始按太極拳的一招一式練習起來。而主要還是把意作用在真氣運行路線上,因爲現在沒有起,只能想像着有,要做到形與意合真的很不容易。一直到打了半個時辰的太極,臨風才勉強做到。
只見他意從丹田出發,兩手虛擡。這次兩者配合完美,突然感受到一股熱力跟着意念一起在體內運行。臨風一激動,感覺消失了,不得不繼續平靜下來,慢慢尋找氣感。
其實真是難爲臨風居然想到用太極築基,太極拳中正平和,雖然不浪費精氣,但是卻是煉化最爲緩慢的功法。有道是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
等到再一次形意合一時,氣感出現了,因爲有了經驗,這次臨風不爲所動。一招一式的,形與意合,意與氣合,臨風心中一片空名,感受着體內的熱力這十二正經裏循環往復,不斷的增強,感覺也越來越明顯。一周天後,氣沉丹田,而雙手往下虛按,真是太極的收尾。
突然傳來了敲門聲音,:“小師弟,喫飯了!”
“來了!”
臨風打開房門走了出來,看見大師兄正站在門外。其餘的師兄看見臨風后紛紛圍過來打招呼,有的摸着臨風的頭,有的捏着臉,有說有笑的。
卻聽杜必書說道:“來!來!來!各位,我們來賭一下小師弟找到師父後,有沒有學到法決。輸了的,洗所有人的衣服和打掃房間一個月怎麼樣?我賭師父沒教。”
“好!這個主意好!”大夥紛紛附和,卻聽吳大義道:“我賭師父沒教。”
鄭大禮和呂大信連忙附議,而何大智看了宋大仁一眼,道:“我賭師父教了。”
“什麼?”杜必書道,“你確定?”
“你沒看見大師兄沒理咱們嗎?平時什麼時候少了他,也就是說肯定是教了的,而且是讓大師兄代爲傳授的。”
杜必書四人心中一驚,看向宋大仁。
宋大仁咳嗽一聲,道:“我已經傳過第一層給小師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