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感悟100字4篇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改革開放史是一部當代史,我們都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正是由於改革開放,新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戰勝了各種風險挑戰,不斷與時俱進,永葆生機活力;也正是由於改革開放,我們在世界上把社會主義的旗幟舉住了、舉穩了。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這一創造性的偉大實踐,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使國家走向了富強,人民實現了富裕。從1978年到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億元提高到超過100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均GOP從226美元上升到10000美元,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基本爲零,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8歲。所以,40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了,踏入中等發達國家的門檻,使我們的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小康水平,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如果說,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闢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歷史新紀元,那麼,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則開闢了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我們黨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國情,在逐步擺脫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這期間改革開放每前進和深入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明確和清晰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逐漸形成,這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當然,改革開放也是有成本和代價的。沒有不付出成本的改革。改革是一個利益調整的過程,從長期看改革會讓所有人受益,但短期可能會讓一部分人承擔代價。改革是一場試驗,凡試驗都可能有對有錯,有成功有失敗。每一階段改革都是爲了解決當時突出的矛盾,但同時可能引出新的矛盾,因此,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中國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總結經驗糾正失誤、與時俱進的過程。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把改革開放貫穿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就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所以,通過學習改革開放史,我們要敢於迎難而上,突破攻堅,掀起深化改革開放的新熱潮,奮力創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奇蹟。
改革開放的感悟100字篇
1、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的同時,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爲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從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和發展人民民主,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重大轉變,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十八大召開前,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可以劃分爲4個階段:
第一階段
改革開放起步階段(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2年8月黨的十二大召開前)。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創新和思想準備階段。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導思想上的三個轉變:即從以階級鬥爭爲綱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從封閉轉變到擴大開放,從固守陳規轉變到大膽改革。實施這三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戰略轉變,這標誌着中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發展和思想解放爲鮮明特色的歷史新時期。
第二階段
改革開放全面展開(黨的十二大召開到1991年底)。這一階段的改革總體上是處於“摸着石頭過河”的狀態,改革不是系統推進,基本上是摸索着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這一時期,改革呈現三個新特點:一是改革的重點發生了新變化,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二是改革的態勢發生了新變化,從經濟、政治領域向科技教育文化及其他社會生活領域擴展;三是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都較前一時期有明顯進展。
第三階段
改革開放的新階段(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至2000年底)。以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爲標誌,我國改革開放進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這一時期,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已非常明確,不再是“摸着石頭過河”,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成爲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這是中國改革的攻堅階段。
第四階段
改革開放持續推進(2001年至黨的十八大召開前)。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在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基礎上,面對新形勢、新矛盾、新問題,黨和國家謀求改革和發展,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着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進向前。
3、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召開前xx多年的時間,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時期;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創意萬千、日新月異的歷史時期;是給中國帶來歷史性鉅變、令世界爲之驚歎的關鍵時期;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偉大時期。
改革開放xx多年來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鉅變。
4、個人感悟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召開前xx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排除各種干擾,堅定不移地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航船始終沿着正確方向破浪前進。一切親身經歷了這偉大變革並貢獻了自己力量的中華兒女,一切關心祖國命運的華夏子孫,都有理由爲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就感到自豪。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是黨和人民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我們也堅信,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中華民族必將實現真正的偉大復興。
改革開放的感悟100字篇
歷史是的教科書,也是的清醒劑。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史”,是當代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修好這門必修課,不是無的放矢,而有明確的目標指向。要把“四史”學習教育與做好當前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經驗智慧、汲取堅守人民立場的定力,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歷史無不沉澱爲精神,精神又無不是歷史的。黨的精神建設與黨共同發展,融匯於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貫穿於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併成爲一種獨特政治優勢。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精神力量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它能夠轉化爲推動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中國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真正學好歷史精神,用歷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發歷史擔當、情懷、責任、信念,讓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這正是“四史”學習教育的精髓所在。
總書記寄語新時代青年時強調,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前進姿態,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
平素無華心懸明鏡,永葆奮鬥初心。鑑古知今,學史明智,2021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既要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要發展經濟社會。在中華民族開啓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崢嶸歲月中,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奮鬥者,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他們的代名詞。作爲新時代青年,腳踏實地,方能仰望星空,要不斷學習歷史中平凡而不平庸的優秀人物,對標先進,在平凡崗位上篤學實幹,永葆共產黨人的奮鬥初心。
樂學善思善作善成,繪出奮鬥底色。黨性修養是每一位共產黨員的必修課,靜下心來,坐下身來,讀黨史、學黨史,從中汲取爲人民奮鬥的精神、提高政治思想認識水平,牢記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初心,傳承紅色精神,並轉化爲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動力,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面對羣衆來訪,要耐心傾聽他們的苦與難,更要熱心解決他們的憂與愁,結合實際,深學細悟,創造性的開展各項工作。新時期,新起點,新徵程,砥礪前行,以奮鬥實幹擦亮青春底色。
改革開放的感悟100字篇
大力弘揚農村改革精神縱深推進改革開放事業
xx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回顧四十餘年來的農村改革歷程,xx始終走在改革前列,始終保持“敢爲天下先”的勇氣、“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幹勁、“不奪豐產不回頭”的決心、“衆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圍,釋放了農村生產活力,收穫了巨大物質財富,創造了敢爲人先、艱苦奮鬥、勇於擔當、勠力同心的農村改革精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努力汲取農村改革發展成功經驗,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深入推進xx改革開放事業,奮力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什麼是農村改革精神
敢爲人先是農村改革精神的重要特徵。xx是全國農村改革的排頭兵,奏響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曲。xx廣漢金魚公社“包產到組”與向陽公社“摘牌建鄉”是xx農村改革最具歷史意義的標誌性事件。
1978年,廣漢金魚公社在全省率先進行“分組作業,定產定工,超產獎勵”改革,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羣衆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此後,包產到組的改革迅速在全省推開。1979年4月,中共中央批轉《關於農村工作問題座談會紀要》,肯定了金魚公社這一改革。金魚公社的改革是xx農村改革的發端,與安徽鳳陽小崗村包產到戶一樣,成爲全國農村改革的先導。1980年9月,廣漢向陽公社在全國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換上“鄉人民政府”的牌子,從人民公社變爲實行黨政分工、政企分開體制的鄉。這一改革隨之在全國推開,由此確立了我國農村基層政權新體制。xx以敢闖敢冒、敢爲天下先的精神抓住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機遇,通過一系列的農村改革措施,不斷釋放原來被禁錮的農村生產力,農業經濟總量跳躍式增長,農業生產條件大幅度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艱苦奮鬥是農村改革精神的鮮亮底色。xx農村改革的成功,不是等出來、看出來、求出來的,而是xx人民以艱苦奮鬥的精神豁出去、拼出來的。不能分土地,那就分田坎;不能包產,那就定產;不能全面鋪開,那就試點推行。投石問路,積小勝爲大勝。由此,xx省實現了從“上山等人齊,收工打衝鋒”的消極憊懶,到“出工不用喊,收工喊不回”的拼搏奮進的重大轉變。在1978年,xx人民以“沙溝沙凼掏盡,田邊地角種完”的奮鬥精神,使xx全省糧食總產量跨上3000萬噸的歷史新臺階。此後,xx省連續19年糧食產量領跑全國,極大促進了xx農業發展,奠定了xx農業大省的地位。
勇於擔當是農村改革精神的核心要義。改革開放是有風險的,風險是要有人敢於擔當的。xx農村改革的成功離不開敢作敢爲、勇於擔責的擔當精神。農村改革伊始,“左”的思想仍然束縛着大多數人,熱火朝天的改革常常遭遇冷風亂流。針對各種壓力,xx省委保持戰略定力,不反覆不搖擺,及時印發文件,明確xx農村改革政策沒有變,堅持穩步推進農村生產責任制改革,穩定了廣大幹羣情緒,持續有力推進農村改革進程。在省委的帶領下,各級地方黨委展現了非凡的勇氣,帶領羣衆穩步推進“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等改革措施,取得了農村改革的偉大勝利。這種敢作敢爲、勇於擔責的擔當精神在新時代也有其現實意義,是鼓舞xx領導幹部敢於擔當、敢於負責、敢於作爲的精神範本。
勠力同心是農村改革精神的重要保證。xx的農村改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一方面,地方幹部與廣大羣衆戮力同心,共同推進改革發展。在xx農村改革中,人民羣衆“推着幹部搞改革”,抓鬮分田地,折價分農具,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改革路徑;基層幹部解放思想,開動腦筋,能當“帶頭人”,點燃農村改革的星星之火。另一方面,各級地方黨委與省委協同互通,爲農村改革保駕護航。正是因爲各級地方黨委與省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xx農村改革才實現了羣衆首創與頂層設計有效結合。
●怎樣弘揚農村改革精神
四十餘年來,xx農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還是應該看到,當前,xx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十分明顯,最突出的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我們必須大力弘揚農村改革精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守好“三農”這個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和“定盤星”。
首先,下好鄉村振興這盤大棋,需要大力弘揚農村改革精神,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繼續把改革作爲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堅決破除制約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弊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讓“沉睡”的農村資產資源加快“甦醒”,讓“三農”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充分迸發。
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需要大力弘揚農村改革精神。四十餘年xx農村改革過程中,xx人民以革命的銳氣,開放的心態,爲全國改革開放事業貢獻了xx力量,也爲新時期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部署,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提供了科學方法和精神武器。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必須弘揚農村改革精神,堅持創新拉動、拼搏奮鬥、多元合作、開放共贏,不斷在更大區域、更高視角審視xx區域發展,打破壁壘,加強省內外區域聯動互通、多元合作,通過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融入“雙循環”。
構建立體全面開放格局,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需要大力弘揚農村改革精神。在農業減產,糧食奇缺,食不飽腹的艱難時期,xx以非凡的擔當和不懈的奮鬥推動了農村改革,極大提高了人民羣衆生活水平。當前,在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不確定性風險增加,國內國外經濟環境日益複雜的大環境下,xx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創造型、引領型、市場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和對外開放新前沿,爲融入新發展格局注入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