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甲字卷 根基,基本盘
内厅裡赵文昭已经到了,见到冯紫英之后丝毫沒有把冯紫英当成小孩子,拱手一礼,冯紫英也還礼:“百户大人請坐。”
已经有仆从把茶送上来,這也是福伯紧急从冯家族人选了几個人丁单薄家境穷困的选了几個小子来临时听用。
“冯公子,你委托的事情也差不多了,我和推官大人說好了,千户大人也专门来和李知府交代了,還有两日,王朝佐便可归家,但是须得要好生约束這些柳编户,不得再生事端。”赵文昭是来回话的。
“不知道那帮教匪追剿如何?”冯紫英也很好奇,這帮教匪来势汹汹,但是却又以如此不可想象的态势土崩瓦解,简直让人目瞪口呆,难道這個时代的反叛大多都是如此?
“具体情况可能要千户大人才知晓了,不過教匪除了本地之外,很多来自鲁南兖州、济宁那边,甚是庞杂,临清卫和东昌千户所的卫军都去了兖州,不知道是否和此有关系,這裡边……”赵文昭摇了摇头,显然也是知道這裡边水太深。
如此大的事情神不知鬼不觉就闹起来了,纵然起先是因为税监而起,或许還能說官府无能为力,甚至可能纵容,但当教匪卷进来,恐怕无论是州衙還是锦衣卫甚至是兵部、刑部都說不過去了。
不過這类事情只要压了下去,该立功受奖的自然跑不掉,但要說追谁的责的时候自然大家都有道理,锦衣卫和漕军都立了大功,那临清州這边就有些灰头土脸了,若是朝廷中哪位御史心气不顺,免不了就要开始喷了,山东提刑按察使司和临清州都是跑不掉的,這就要看各家如何来处理了。
估摸着這個时候山东提刑按察使司和临清州衙已经在和漕运衙门与锦衣卫這边协商,除了漕运衙门,這几家要說责任都逃不掉,既然如此不如给漕运衙门那边些许好处,事情尽可能的化小压下来。
這几日裡张瑾、李三才、乔应甲、陈敬轩和山东提刑按察使司的副使都已经到了临清州,估摸着就是商量后续处置事宜以及如何向朝廷报告這一事情,现在估计也就是差不多了有了一個结果,赵文昭才会来通报自己一声。
“百户大人,我和你提起的倭人……”這個情况一直梗在冯紫英心中,眼见得這件事情就要如此平息下去,那潜伏在白莲教中的倭人绝对所谋乃大,如果不尽早搞清楚,未来肯定要出大問題。
“這個事儿我已经向千户大人禀报,他也很重视,但目前白莲教匪四散而逃,而且很多都已经逃离了本地,潜回到兖州、济宁那边,還有一些人潜伏在乡间,所以你提到的這两人如果是操南直隶口音的话,我們怀疑会不会已经逃回南直隶那边去了,毕竟那边倭寇的活动更为猖獗,……”
赵文昭還是很重视冯紫英的消息,但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百户大人,這两個倭人恐怕不是简单的海上走私倭寇,从他们的言行来看,他们应该是有更大的图谋,否则怎么会潜入白莲教中?”
冯紫英有些遗憾,眼前這些锦衣卫显然和自己想象的那种谍报精锐有些差别,說起捞钱平事儿,能耐不小,但是像在這种真正关乎军国大计的事儿却不怎么来气了。
“的确是如此,但目前我們還沒有找到线索,這事儿千户大人会盯着的,不会轻易放掉。”赵文昭也不逗留,說完话便直接走人。“好了,冯公子,我就是来通报一声,千户大人還在那边等着,我就先行告辞了。”
倒是冯紫英让福伯奉上一封银子,不過却被赵文昭婉拒了。
“冯公子,此次事情千户大人都說還要全赖冯公子从中使力,方才如此顺利的得以处置,我們锦衣卫也也非蛮横无理之辈,日后若是在山东這边有什么难处需要帮忙,打個招呼,能办的一定办。”
冯紫英也不坚持,将赵文昭送到了外院。
此人還是一個很有分寸的人,日后有机会倒是可以打打交道。
至于张瑾的话他是不敢信的,沒准儿现在张瑾已经在安排人查自己底细了,对外边而真正需要查的,比如倭人,张瑾未必有那份能耐,但是像自己這样反而会让他起疑,也更感兴趣。
不過冯紫英也不担心什么,因为沒什么好担心的。
到冯紫英离开临清北上回京时,薛峻也沒有给冯紫英一個明确回答。
很显然冯紫英的年龄成了最大障碍,无论他在這一次临清叛乱事件中表现得多么突出引人瞩目,但是他毕竟才十二岁。
涉及到要让薛家相当大一部分资产和人员向北方转移,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十分重大的举措,若是沒有冯家掌舵人的支持,薛峻当然不敢轻易允诺,所以他也称会在完成对山东這边的考察之后进京一趟,届时回来冯府拜会。
从临清启程北上回京,仍然是乘船。
大船缓缓行驶在水上,在封航几天之后,运河终于又开通了,這几日裡由于税监常公公暂时回京,经历了一场风暴之后的临清税监暂时歇停下来,一些阿附在常公公身旁的无赖恶棍们也在沒有了主子的情况下悄然无声了。
在税监究竟会怎么办沒拿出结果的情况下,大家都在静候,不過這却成了来往的商贾货船最大的利好消息,大家都在抓紧時間利用這段空档期上下過船,赶得一时算一时。
靠在船舷边上,冯紫英也浮想联翩。
回去将要面对父母,這個世界這具身体的父母,但是他觉得自己已经在慢慢和這具身体和灵魂融为一体了,前世中的许多意识和习惯正在慢慢的被這一世所同化。
這从某种意义上来說是好事,但是冯紫英也习惯于用笔记下前世中的许多东西,现在也许沒用,但是也许多年以后某個时候会突然需要,他怕自己那個时候已经记不起這些东西了。
左良玉留在了临清,思前想后,他觉得還是要给左良玉一個更自由的成长空间,跟在自己身旁沦为像瑞祥那样的角色,那就太可惜了。
他愿意给左良玉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读书,为以后真正可以从军入伍的时候打好基础。
临清清源书院是原临清兵备副使齐之鸾捐资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也是临清最著名的书院,周、任、冯三家都对此很支持,主要是周家在派人主持管理,冯紫英为此专程拜会了周家主事,获得了同意,让左良玉和王培安二人能入学。
他都给了机会,但至于說他们能不能抓住,那就要看他们自己了。
至于王朝佐,他临走的时候還是去见了一面,也有一些安排。
這是他早就有考虑的。
临清,乃至山东,恐怕未来几年后都不会安静,白莲教不会就這么轻易烟消云散,他也不相信锦衣卫這样的散漫态度可以根除這种风险。
而冯家的根基還在临清,這也算是冯家的潜在基本盘,在山东,如果這裡未来真的可能演变成一片混乱之地,那就不能不预先做一些准备,這個准备需要是各方面的。
晚上12点還有加更,求兄弟们推薦票,书评章评点赞支持!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