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焚香祭酒 完結+番外_352 作者:未知 人人都有禮,每個人的禮都有所不同。人用禮來規範自己的言行,遵守原則,不輕易過界,這纔是禮的初衷。 拿“禮”來框束別人,這不叫“禮”,這叫道德綁架,多管閒事。 除了少部分原則問題,但凡用自己的想法衡量對方,揪着對方的行爲不放,以禮攻詰的人,只會引來他人的厭惡。 歷史上崔琰最終被殺,除了妄議立儲之事,其中至少有一半的原因是他的剛言直諫、以禮相詰。 刺耳的話聽久了,最後連他隨隨便便的一句感慨,都被曹操認爲是對他的諷刺與不滿,最終將他賜死。 崔頌心知崔琰的脾性,知道他對於禮的崇尚,故有此一試。 崔琰不是蠢人,自與曹操初見那回,欲要剛言進諫之時被崔頌阻斷,並接收到他異樣的眼神示意,他便隱約察覺到了其中的關竅。 如今被崔頌循循誘導,明理辯之,他察覺到了崔頌的苦心,俯身一拜,鄭重道: “琰狂妄無端,幸得叔父指正,實在慚愧。” 崔頌眉眼略緩,諄熟道:“司空欲留你毗佐二公子,切記謹言慎行,莫以德師自居。” “琰謹記。” 解決了崔琰這邊的不安因素,崔頌向曹操請了幾天假,嚴格監督郭嘉的日常作息,對他的用餐、用藥乃至日常生活事必躬親。 期間,有許多暗線傳遞消息到他手中,閱完即焚。 其中有一則消息,正與遠在許都的荀彧有關。 那日,他給曹昂做了“調查問卷”,私下裏寄給荀彧。荀彧見了那份“調查問卷”,大爲震動。因心知這是崔頌的手筆,連忙來信詢問是怎麼回事。 崔頌便將那日他與曹昂的談話,以及曾爲曹昂軍司馬的郭嘉對其的瞭解與評價,如數記在縑帛上,讓線人收好,重新寄給荀彧。 他的意圖十分直白:若曾經的同道者已然陌路……再找一個便是。天涯何處無“芳草”,踹了舊的新的不難找。 隨便編了首押韻的歇後語,瞞着大老闆暗自拉線的崔頌絲毫沒有良心疼痛的感覺。非但沒有,還覺得良心撲通直跳。 說到底,老闆雖然爲人詼諧、有才又愛護下屬……但他狠心起來也是真的狠,縱然歷史上關於荀彧的死因還不能完全斷定,但以當時的局勢,曹老闆至少要負一半的責。 更別提之後直接、間接弄死的崔琰、孔融、毛玠、楊修等人了。 崔頌雖然對曹老闆十分敬重愛戴,但也不敢寄希望於飄渺的未來,他自還未投效的時候就開始培植得用的勢力,提前埋下人脈與其他暗線,以期有一天能備不時之需。 又過了月餘,正是天和日麗、萬里無雲的好日子,曹操突然下令出征烏桓,在府衙、朝中均引起軒然大波。 作者有話要說:[1]禮,履也。3字出自《說文》。 第161章烏桓(上) 不管支持者有幾人,反對者有幾人,曹操征討烏桓的念頭都無比堅決。應令而聚的曹軍原地整頓了幾日,便在曹操的率領下浩浩湯湯地往北遷移。 在出徵前,曹操另外發布了兩條在外人看來甚爲不解的命令。 其一是令其嫡長子曹昂引軍南下,在南陽附近屯軍練兵。 其二是令洧陽亭侯郭嘉爲前軍師,跟隨曹昂前往南陽。 即便是身爲主帥的曹昂,也僅僅只是知道屯軍這道命令是爲了擾亂劉備、麻痹劉表,並不知道被曹操親厚信重的洧陽亭侯爲何沒有參與烏桓之行。 唯獨郭嘉,儘管受到命令之前毫不知曉此事,但在接到命令後,第一時間便通徹了緣由—— 北征路途遙遠,行軍寒苦。定是子琮擔憂他的身體,不願他往來奔波,又知他素來閒不住,便讓他隨曹昂屯軍南陽,拉了劉備、劉表爲幌,讓他有事可做。 對這明晃晃的“陽謀”,郭嘉毫無反抗之意,默認了這一安排。 在行軍前,華佗又爲郭嘉作了一次診療,詢問近況。 在得知郭嘉因停用川烏,這幾日頭痛欲重,華佗略微調整了藥方,緩聲寬慰道: “頭疾雖然難治,但人體氣機一事,本就玄妙至極。先秦有一病者,身患痼疾,藥石罔效,衆人皆道他是等死之命。那病者心知自己壽命無多,每日捉螓弄狗,恣意耍樂……誰曾想到,數十年後,那人竟然還活着。國君奇之,命侍醫替他問脈,最終得出康健的脈象……” 郭嘉已讀出華佗的用意,卻故意笑曰:“想來——是前一個庸醫誤診,使此人佚宕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