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父子
太史慈見到差不多了,便也是下令撤軍,並且讓黃忠出兵接應,而高順看到敵軍來援,奔本方也是鳴金,順手又砍了兩個人頭,三個馬腿,便也是下令撤軍。
此戰,陷陣營以損失幾百人的代價,斬殺虎豹騎一半的人馬,可謂大獲全勝。
等到周勃趕到之時,包括主帥夏侯惇在內的虎豹騎劇都是狼狽不堪沒有了往日的神采。
這裏面得重點說一下週勃,因爲周勃這個人在劉邦的後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給吳範造成了巨大的麻煩。
周勃在前一世的時候也是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劉邦在臨終時說,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也就是說劉邦意識到了自己死後會大亂,而能終止內亂的便是周勃,不得不說,劉邦見識獨到,而且在這一世,周勃仍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劉邦認爲周勃忠勇雙全。作爲忠,劉邦當皇帝后所進行的戰鬥都是和自己的老部下或同盟者進行的,周勃和這些“故人”戰鬥並屢立戰功,其忠勇可靠劉邦當然看得明白。在這個基礎條件之上,劉邦更看重的是周勃的質樸少文,這是最令他放心的地方。
周勃是在沛縣就跟隨劉邦起事的人,起義初期就立下了不少戰功,被劉邦封爲“五大夫”。劉邦成爲漢王以後,封周勃爲威武侯,平定三秦,周勃還有了自己的食邑,可見周勃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
劉邦當皇帝以後,劉邦有意識地要剷除異姓王,所以連年用兵。這時候,將領中最受重用的人就是周勃。
因爲討伐韓王信有功,周勃晉升爲太尉。此後討伐陳豨和燕王盧綰的反叛時,劉邦的統兵將領都是周勃。可以說,這時候的周勃,已經是劉邦在軍事方面最爲倚重的人。
曾經是劉邦下屬的軍隊將領,有些已經轉爲行政官員,如曹參成爲齊國相,有些先後被誅殺,如韓信、英布、彭越等人,還有的已經不得劉邦信任,如樊噲,劉邦曾經下詔要殺死他,周勃實際上成爲軍隊的最高將領。
正式因爲如此,在那個狡兔死,走狗烹的年代,周勃能活下來,而且還依然是劉邦的走狗,良弓,這是和周勃的能力有關係的,並不是說周勃的能力有多強,正是因爲其能力一般,而且還不識字,所以纔會得到劉邦的信任。
周勃不喜愛文辭,每次召見儒生,他都要求他們趕緊說,這意思就是,揀要緊的說,說完了快走。周勃不願意接見文人儒生,其說話也木訥少言,文帝時他被人告發謀反下獄,在審問時竟然不知道該怎樣回答。
這一點和劉邦十分相像,而且吳範並沒有發現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周勃目前的年紀,也許是因爲吳範的亂入,導致了周勃發生了改變,而最大的改變是周勃過早的衰老同樣讓其更早的生了孩子。
而吳範此時還沒有意識到這周勃的兒子是周亞夫。
也正式因爲吳範的大意,這周家父子在吳範的後期,給吳範造成了巨大的麻煩。
此時的周亞夫已經是到了十八歲的年紀,最重要的是周亞夫現在正在軍中,正在曹參的軍中。
少年的周亞夫看到了這吳範和聯軍的交戰,在周亞夫嚴重樊噲是自己眼中天下第一的武將,結果今天卻是險些命喪沙場,而就在此時,高順的陷陣營的拼殺方式和每個士兵之間的配合讓周亞夫意識到這戰爭並不是只是單純的比勇鬥狠,而是運用大量的戰術和有效的軍士之間的配合,以摧城拔寨爲目的的戰爭。
而周亞夫雖然不像自己父親那樣沒有文化,周亞夫出身的時候,已經有了讀書的條件,常年混跡于軍隊之中讓其對兵法和陣法有了相當大的研究,但是今天給周亞夫的衝擊還是巨大的,在周亞夫心裏一直認爲,戰爭應當是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可是現在這個情況卻是拳拳到肉的廝殺,刀刀見血的真實。
這要是換了別人看到這戰爭和自己想象的相差甚遠,肯定就會有人退縮逃避,比如趙括之輩,可是周亞夫並沒有,其反倒是認爲這纔是真正的戰爭,真正能激發自己骨子裏血液流淌的因素。
那些紙上得來的東西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就應當屬於這流血的戰場,也許名將之所以能成爲名將,就是因爲這些名將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時代,都會抓住自己的特點,拼了命的廝殺。
周亞夫就是這種只要有一點機會就不會放過的人,也許高順並不知道,正式自己的這場戰爭給了周亞夫刺激,也是促進了其成長,雖然周亞夫並沒有機會和高順交手,但是高順卻是成爲了周亞夫戰爭的導師。
細數週亞夫的功績,其實其本身也是千古名將,也是位列華夏七十二名將之一,這份榮譽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即便是終其一生也無法達到。
其實周亞夫一生也就做了兩件事一是駐軍細柳,嚴於治軍,爲保衛國都長安免遭匈奴鐵騎的踐踏而做出了貢獻。
二是指揮平定七國之亂,粉碎了諸侯王企圖分裂和割據的陰謀,維護了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周亞夫爲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就這裏兩件事足以讓其位極人臣,流芳千古。
周勃父子的事情先放一邊,先說當天回營之後,吳範對高順的陷陣營絲毫沒有吝嗇讚美之詞,高順依然是平靜的表情,高順回去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從陷陣營的預備隊中抽取百人補充進來,而且抓緊一切時間訓練,保持陷陣營的完整。
吳範也是覺得時機應該差不多了,現在無論是氣勢還是時機應該都是到了決戰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