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世家之争
忽然场中似乎热闹了起来,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這些学子已经开始聊起时事。
不過像是宦官乱政,外戚干权這些事情他们自然不敢說的。
现在所說的是如何使国家富强起来。
“老师呢?”
秦华发现蔡邕似乎不在场上,這种事情应该立刻阻止才对。
要知道现在的洛阳局势可是很微妙的,如果這些学子說出什么出格的话,那么蔡邕将是第一個受到牵连的。
“阁下是蔡邕大人的弟子?”
秦华身旁那人有些诧异的问秦华,因为他感觉秦华更像是武官,而不是文职,怎么会拜在大儒蔡邕门下呢?
“在下武威秦玄虎,不知阁下怎么称呼。”
既然对方向自己询问了,秦华也只能和他自我介绍一下。
“原来是金城郡守秦大人,在下颍川荀攸。”
“荀攸?荀公达?”
秦华大为吃惊,沒想到自己居然能够遇到荀攸,他虽然不如叔叔荀彧有名,但也是一位顶级谋士。
“秦大人听說過我?”
這次轮到荀攸好奇了,要知道他现在只是在洛阳担任小官,沒想到這位远在凉州的金城郡守居然会知道自己。
“公达不必称呼我秦大人,我們以表字相称即可。”
“那在下就不客套了,玄虎是蔡邕大人门下?”
“嗯,当年老师被流放并州,我曾有幸在老师门下学习了一年。”
“额,原来如此。”荀攸显然也知道蔡邕的這段往事。
“不知道两位兄台有何高见,不妨发表出来,何必在下面窃窃私语。”
就在两人谈话之际,忽然远处一道声音传来,原来是一名学子在叫秦华两人。
他原本正在高谈阔论自己的观点,沒想到秦华两人居然沒有认真听自己讲述,還不时有笑声传出。
最关键的是他发现了蔡琰,当然他沒能如同荀攸一样发现蔡琰是女儿之身,但是蔡琰俊秀的外表却让他嫉妒。
春秋战国时期有龙阳君,汉朝也有断袖之好,所以贵族選擇俊美男童作为书童也是常事,這人就是因为蔡琰的容貌才针对秦华。
“不知道诸位讨论到哪裡了?”
“仲道兄正在讲述世家对我大汉的贡献。”一旁一名学子立刻向秦华說明情况。
“仲道兄?”
秦华一时沒反应過来仲道兄是谁。好在秦华身边的荀攸认识此人。
“刚刚向你提问的是河东卫家的卫仲道,卫家是就是武帝时长平侯卫青的卫家。”
原来他就是卫仲道啊,以后蔡琰的那個短命老公。
“不知卫兄有何高见。”
“哼,世家乃我大汉基石,正是有各地的世家存在,我大汉才能长治久安。”
秦华虽然对這些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他也听過一句话,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石。
“难道卫兄不认为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石嗎?”
秦华的话刚刚出口,众学子就传来一片议论之声。
“胡說,那些贱民如何能够成为基石,他们除了能够种田還能做什么,這次的黄巾贼不就是那些贱民闹出来的嗎?”
卫家本身就是传承数百年的世家,听到秦华的话立刻怒不可遏,众学子也是一片附和之声。
“哎,大汉的百姓是最勤劳,最朴实的百姓,如果不是地方官吏,以及各地的世家对他们太過苛刻,又如何会出现黄巾之乱呢?”
秦华的這句话倒是沒人进行反驳,他们其实也大多知道起因,就是都不愿意承认吧了,他们更喜歡将黄巾之乱的起因归咎于百姓贪得无厌。
“你可知我大汉的官员十之八九皆是来自世家子弟,难道這样你還想否认世家不是大汉的基石嗎?我大汉就应该更加重视世家,這样才能长治久安。”
卫仲道不想再继续讨论黄巾之乱的起因,就开始转换话题。
“那么我问你,将一对双生子分别交与樵夫与世家抚养,谁以后的成就比较大?”
“那自然是世家出来的成就比较大。”卫仲道立刻脱口而出。
“我再问你,如果将交与樵夫的那儿童转交给蔡邕大人抚养,那么他们两人谁今后的成就比较大?”
秦华第二個問題,卫仲道就不好回答了。
他心裡也知道,答案肯定是由蔡邕抚养的儿童成就比较大,但如果這样說的话,那么似乎就中了秦华的圈套。
不過卫仲道沒有說,其他学子可不会想這么多。
“自然是由蔡邕大人抚养的儿童成就比较大。”
“這么說来,其实一個人成就和他的天赋关系并不大,更多的是取决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只要能够接受同等的教育,平民百姓和世家子弟又有何区别?”
“而世家子弟才多少人,而平民又有多少人,如果天赋者一样,是不是平民中更容易出现人才?大汉需要的就是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這样我大汉朝才能收获更多的人才。”
這话說完,那些学子的议论声立刻就大了起来。
這些人大多出身世家,如何会认同秦华的话。
而且在這個时代,书籍就是财富,很多书籍都是世家珍藏的,非自家子弟根本不会传授,這也是为什么有些世家子弟都需要外出游学,到处拜师的原因。
“一派胡言。”
“狂妄自大。”
各种骂声不断传来,但是秦华却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自己說的是正确的。
普及教育利国利民,对于现代人是常识,但是对于這些世家来說却是触动了他们的逆鳞。一旦平民能够轻易学到学识,那么世家的地位必然会被撼动。
“好了,好了。暂停一下。”
就在众学子准备群起而攻秦华的时候,蔡邕终于出现制止了這场骚乱。
“诗会不论时政,难道诸位都忘记了嗎?”
有蔡邕开口,现场终于恢复了平静。
秦华坐下后,一旁的荀攸立刻表达的对秦华的佩服。
他虽然也是世家子弟,但是却非常认同秦华的這番言论。
“時間也不早了,下面诸位来說說自己的志愿。”
听到蔡邕說這话,学子们又热闹了起来。
有人說要成为三公,有人要当州牧,還有一些务实的選擇了九卿或者九卿属官。
“玄虎,你有何志向。”
蔡邕其实一直在旁听這些学子的议论,他对秦华的话也非常认同,但是他也知道想在平民中普及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他最后才会想听听各人的志向,其实他是想听听秦华的志向。
秦华站起身来,对着蔡邕行了一礼。
在這种情况下,秦华当然不会說什么治国、平天下之类的话。
于是秦华就選擇了一句自己虽然做不到,但是非常喜歡的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