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有朋自远方来(上) 作者:Loeva 生于望族卷一望族孤女第四十七章有朋自远方来(上)Loeva 生于望族 卷一望族孤女第四十七章有朋自远方来(上) 文怡走出清莲庵。心情有些复杂。她回過身,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合什一礼:“庵主請留步。” 清莲庵庵主淡淡地回了一礼,道:“令堂的法事,贫尼必会尽心办好,請九小姐不必担心。多谢九小姐送来的米面,九小姐好意,庵堂清苦,只有一杯清茶待客,却是我等无礼了。” 文怡道:“庵主原是文怡长辈,請不必如此……”瞥见如真低眉顺目,一言不发地站在庵主身后,带着几分谦恭的模样,她不由得顿了顿,忽然觉得不知该說什么,犹豫了一下,才压低了声音道:“若庵裡的师父们還缺什么,又不方便催管事们送来,庵主便打发個人去跟文怡說一声吧。我們家裡虽不算富裕,几位师父的米粮還是供得起的。庵主若觉得文怡說话唐突,只当沒听见就是。” 清莲庵虽是顾氏家庵。庵裡修行的都是与顾氏有关的女子,包括守寡的顾氏女,或是族中的寡妇及先人的婢妾,平日族中向有供给,但這裡的尼僧大都是无依无靠之人,不是亲人不管,就是家人都死绝了,因此负责送日常供给之物的管事都不把她们放在心上,偶尔偷個懒,或是晚送几天,或是送些次货来,有时候庵中的尼僧還得用省下来的香油钱到外头去买米面,也会在庵堂后的空地上种些瓜菜。 庵主本身是守寡的顾氏女,论辈份是文怡的姑姑,但因她是庶出,生母又沒了,夫家更是不管不顾,因此在族中也說不上什么话,只能时不时到各家去串串门子,好向這些原本是她婶娘、嫂嫂和侄媳妇的太太奶奶们多求几個钱贴补庵中生计而已。但对顾氏各房的女眷而言,這些尼姑不過是闲时打发无聊的工具,哪怕知道庵主是顾氏女儿,心底也会生出轻视之心,要是心情不好,更会嫌弃她们身上带了晦气,便是偶尔大方舍些香油钱,也是舍给别人看。给自己脸上添光采的,庵中众尼平日過得如何,她们才不会放在心上。 清莲庵主猛一听文怡說出這样的话,不由得有些动容,只是她心存顾忌,不好多說什么,只好垂首一礼:“谢過九小姐好意了。六老太太与九小姐都是虔诚之人,平日常来常往的,九小姐好意,贫尼怎会觉得唐突呢?”她心中暗叹,若不是這位九侄女有些才干,六房祖孙二人的日子又能比自己强多少?难得她们二人心存良善,无论家计如何,都不忘给庵中送粮米,见面时也从不摆架子,這份诚心着实难得。 文怡微微一笑,恭敬地回了一礼,又望向如真:“前儿师父過来给祖母說经,她老人家听得高兴,师父若得空闲,還請再到家裡坐坐。” 如真眉间隐隐闪過一丝喜意。双手合什,比先前更恭敬了几分:“无量寿佛。九小姐既开了口,贫尼就叨扰了。” 文怡再合什一礼,請两位法师留步,便告辞而去。送她出庵的不是别人,正是前世的师姐静安。眼下静安脸上挂着殷勤小心的笑,点头哈腰,一個劲儿地請文怡慢走。文怡心中别扭,便问她些是不是只有师徒二人前来、师父身体如何、在這裡住不住得惯之类的問題。静安听了她的问话,更殷勤了几分,不但一一详细回答,還恨不得一路将文怡送到宣和堂去,只是到了庵前十丈的地方,便碰上了守护庵堂外围的婆子,被拦了下来。她本是外地来挂单的,总不好破坏清莲庵的规矩,只能讪讪地再巴结几句,便依依不舍地看着文怡带着丫头走远了。 文怡上了马车,驶离清莲庵,心裡好象有什么东西脱离了似的,隐隐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她再回头看一眼庵门前不停挥手的师姐,便缓缓靠向身后的靠枕,闭上双眼:重生前的种种,是真的一去不返了,就在她死后重生過来的那一刻,一切都已改变。 但是,就算一切都已改变,前路也還有很远…… 回到宣和堂,文怡到祖母跟前請過安。把到清莲庵办的事都交待清楚了,便回了房间。紫樱忙迎上来侍候她洗手净脸,還道:“小姐,下回再遇到這种事,派個婆子把银子送去就行了,何必亲自前往?那裡到底是庵堂,您是年轻姑娘家,本该避讳才是!” 紫苏在旁边不停地点头:“可不是么?庵主倒還罢了,那個叫静安的尼姑,是如真的徒弟吧?一点儿规矩都沒有!瞧她那個巴结人的样儿!真叫人看不惯!” 文怡微微皱了眉头:“好了!她们到底是正经出家人,不過是日子過得艰难些,只好放下身段罢了,你们休要笑话!” 紫樱怔了怔,默默将水盆端给了秀竹,挥手示意她下去。紫苏還未觉,只是笑道:“小姐這话有趣,什么叫正经出家人?难道出家人還分什么正经不正经的?” 文怡脸色一沉,一记厉眼扫了過去,看得紫苏愣住。紫樱便猛拍紫苏后脑勺一下:“你要死了!什么混账话,也敢在小姐面前說?!還不快到外头扫地去!” 紫苏委屈地红着眼圈出去了,其他丫头也都陪了小心,不敢再說笑。紫樱从秋果手裡接過茶碗,轻轻放到文怡面前的桌上。小心道:“小姐,学裡来人问,今日您去不去上课?” 文怡神色缓了缓,淡淡地道:“自然是要去的,我也误了十来天的课了。你叫冬葵把我的功课整理出来,仔细包好,我下晌就去。” 本来文怡前世已经上過闺学,加上家中事务繁多,早就打了不去上学的主意。只是卢老夫人觉得“梦裡”上過的课不如亲身学的可靠,除了自己平日教导外,也叫孙女儿尽量去上学。因此文怡在顾庄的时候。十天裡倒有八天是要去上课的。只上一個时辰,另外一個时辰的女红课,便因为她女红功夫早已超出族中姐妹,达到了毕业的水平,学裡的女先生勉强同意她免修了,只是每個月都要她上交一件针线活交差。 文怡陪祖母吃過午饭,略歇了一歇,便换了衣裳,带着在外十来天裡写的字与做的针线活,坐着小车前往闺学所在的院子。 闺学位于长房宣乐堂东侧,就在三房宣禄堂后方,是一处两进的小院。其实它原本也是宣禄堂一部分,在三房搬离顾庄后,宣禄堂由几家分支瓜分,這座小院便因为结构小巧,环境幽美,又曾是三房女儿的闺房,被长房做主划给了闺学。 闺学如今有两位女先生,一位姓杜,名漪贞,是长房二老爷一位朋友的族妹,丧夫多年,早在十几年前就曾說要過来做女先生的,只是当时二老爷又是续弦又是赶考,一时混忘了,她又不好主动提出,便一直耽搁到前年,二老爷嫡子满了周岁,方才由二太太下了帖子,备齐了束脩,大张旗鼓地請了来。她是平阳大族之女,向有贤名,在女红上十分出众,眼下正担任闺学山长。 另一位女先生,也是来历不凡。姓罗,名蝶君,本是官宦之家的千金。原是长房大太太蒋氏从前闺中认得的朋友。她虽长相平凡,年轻时也是出了名的才女,满腹诗书,琴棋书画更是无所不通,只是沒什么运气,被父亲嫁给了一個不识风雅的武官,過得很不快活,后来她丈夫死在边疆,她本想回娘家依靠兄嫂過活,又耐不住嫂嫂的冷言冷语。蒋氏见状,便修书一封,把她請到了平阳,做了顾氏闺学的女先生。 文怡前世对這两位女先生的印象都不大好,只记得杜先生只会夸长房的姐妹出色,对其他几房的姐妹则平平,而罗先生稍好些,不管是哪一房的,做得不好都要挨训!文怡那时家境困难,做的针线不如其他姐妹花团锦簇,琴棋书画也因为疏于练习,赶不上其他姐妹的进度,沒少被她教训。 今日上课的是罗先生。文怡不卑不亢地将字送上去,又拿出针线活,放在一边,便微微低着头,唇边含着两分文雅的笑意,恭敬地等候先生說话。 罗先生只扫了针线活一眼,便拿起那叠字一张一张地细看,一共看了一盏茶的功夫,底下端坐的女孩子们都忍不住开始做小动作了,方才不咸不淡地說:“倒還罢了,只是赶了些,写字应该静下心来写,才能陶冶性情,你這样慌慌张张地,失了雍容,也就失了我們這样人家的女儿该有的气度了。” 文怡心裡虽不以为然,但還是恭敬应了。罗先生又提笔挑出几十個写得“不够雍容端正”的字,扔回给文怡:“拿回去重写!明儿呈上来我瞧。” 文怡乖乖应了退下,坐回自己平日常坐的位置。這时,屋裡年纪大些的女孩還能稳稳坐着,小些的女孩子们已经开始交头接耳了。罗先生重重咳了一声,女孩子们却只当沒听见,气得她直摇头叹道:“不象话!真不象话!”最后還是文娴开口,才让屋裡安静下来。 今天的课程因时而生,因清明将近,罗先生便教了几首与清明有关的诗词,又說了两三個典故,下课時間就到了。罗先生起身,缓缓地,优雅地走了出去,屋裡立时闹腾起来,几個小女孩叽叽喳喳地商量要到其中一人家去开茶会,又說家裡做了什么新点心。几個大的皱眉看了她们几眼,优雅地走了出去,便有丫头婆子围上来,护送她们回家了。 文怡向来是等人都走了才离开的,便落在后头回想今天的功课要怎么安排,忽然见文娴走了過来,欲言又止,却迟迟說不出话。 文怡笑了笑:“五姐姐有事与妹妹說?” 文娴迟疑地道:“听說……你昨儿個……发话說要处置一個管事……” 文怡有些意外,她還以为五姐会跟她說六堂姐文慧回来的事,沒料到她想說的是周福贵,便皱皱眉:“确有此事,因他去年负责整修祖母的院子,沒想到他偷工减料,去年秋天上的新漆如今就剥落了,這样的人,总得给他個教训才是。”忽然想起周福贵原是长房的人,莫非……她问:“五姐姐是从哪裡听来的?” 文娴微微红了脸,跟在身后的丫头侍琴看得着急,便替她开口道:“九小姐,那周福贵家的原是我們小姐奶娘的外甥女儿!因她男人坏了事,她求到小姐跟前,叫小姐好不为难!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請九小姐看在我們小姐的面上,从轻发落了吧!” 文娴回头轻斥:“住口!我還沒說话,你多什么嘴?!”再看向文怡,脸更红了:“其实我也知道這事是他不对……” 文怡笑了笑,道:“既是五姐姐开了口,妹妹怎能不应呢?只是有一样,他若是在别的事上出了差错還好,偏那是祖母的院子!若妹妹轻易饶了他,岂不是显得对祖母不够尊重?” 文娴失望地低了头,勉强笑道:“這原是正理,他犯了错,本就该罚的,九妹妹罚得好。”侍琴急了:“小姐!” 文怡瞥了她一眼,又微笑道:“這样吧,姐姐回去跟他们說,板子就暂且寄下,只是祖母的院子,還得重新上漆才是。叫周福贵自掏腰包!务必要用好漆,仔仔细细地刷好了,若是三五年后,又出了問題,就加倍罚他板子!” 听琴闻言,還有些不大满意,文娴却大喜,握上文怡的手:“好妹妹,多谢你了!我這就跟他们說去!” 文怡笑眯眯地道:“這本是小事,姐姐何必亲自来說?只需打发個人来說一声就好。论理,底下人办差轻忽,误了主人的事,本就该罚的,仗着亲戚家的几分脸面,要劳动小姐亲自为他說情,实在是不象话。我知道姐姐性子好,但也别太纵着他们才好。” 侍琴脸上闪過一丝不自在,文娴却感激地道:“好妹妹,我知道你是为了我着想,只是……别人求到我面前,我总不好回绝……” 文怡心下暗叹,這位堂姐性子太软了,怪道连文慧都不把她放在眼裡,但自己不好說什么,只能低头收拾着笔墨纸砚。 文娴解决了心头大事,暗暗感激文怡,有心要与她亲近,便道:“好妹妹,你去了這么多天,回来后却也不给我传個信。你不知道吧?六妹妹和七弟都来了!是昨儿晚上到的。六妹妹在祖母跟前郑重赔了大礼,還說要向你赔不是呢。好妹妹,你這两天可得空?到我那裡坐坐如何?我做個中人,给你们說和,還有一位新的姐妹要给你引见呢!” 文怡笑笑,只问:“是哪家的新姐妹?” 文娴笑道:“是我們太太的娘家侄女儿,原在康城住着,父母都沒了,便投奔了来。我见了她,才知道世上原来還有這样和气的姑娘,你见了一定喜歡!” 文怡手上一顿,脑中迅速闪過一個熟悉的面孔,心下不由得一喜:怎会忘了她?原来她是這时候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