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劝娶 作者:未知 … “哦?我說错了?那你倒是說說我哪說错了?” 见李衍鼓励他說,王伦拱手道:“哥哥如果不纳這位刘小姐为妻妾,那哥哥就是不义、不孝、不顾全大局!” “呃……” 李衍愕然道:“我怎么不义、不孝、不顾全大局了?” 王伦道:“先說不义,這位刘小姐乃是杜迁兄弟、邓飞兄弟、朱富兄弟、杨林兄弟送给哥哥的,這其中杨林兄弟又是将刘小姐当成见面礼送给哥哥的,哥哥如果不收,不是辜负杜迁兄弟、邓飞兄弟、朱富兄弟的好意寒了杜迁兄弟、邓飞兄弟、朱富兄弟心撵杨林兄弟下山嗎?” “這……” 细想想,還真是王伦說的這么回事,与不收刘慧娘相比,杜迁、邓飞、朱富、杨林自然是更希望李衍收下刘慧娘,尤其是刚刚才上山的杨林——如果李衍收下刘慧娘,他们跟李衍一定更亲近,毕竟,那样一来,双方就多了刘慧娘這根纽带。 当然,說撵杨林下山,却也不至于,但要是說阻碍了杨林融入水泊梁山,却是不假。 王伦又道:“再說不孝,請问哥哥今年贵庚?” 李衍迟疑了一下,然后照实回答:“即将二十有五。” 现如今再隐藏年纪已经沒有必要了,因为李衍水泊梁山之主的地位已经不会因为年纪轻而产生动摇,相反,這還能說明,李衍年富力强,资本雄厚。 听了李衍的真实年纪,众好汉全无不愕然! 虽然众好汉早就知道李衍的年纪不会太大,但他们从李衍的为人处事接人待物方面推断,李衍怎么也得有三十了,最不济也得有二十七八,只不過是长得面嫩一些罢了。 哪成想,李衍還沒到二十五岁! 就连刘慧娘都诧异无比! 刘慧娘暗道:“沒想到此人竟還沒到二十五岁!” 王伦收敛了一下心神,道:“二十五也不小了,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最大,哥哥今年已经二十五了,還不娶妻生子,岂不是不孝?” 這條其实有些牵强了。 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的這首诗写得明明白白,宋朝最有前途的就是读书人。 宋朝为了广招人才,一個职位让三個人来当,理所当然每個人分到的任务就轻了,生活也安逸,另外他们有高薪待遇,却沒有严厉的监督惩罚体系,事实上宋朝的国策還对官员的腐化持纵容态度,即所谓的“刑不上大夫”,就是說官员犯了法也不会有過重的刑罚,所以金榜题名就成了很多人一生的奋斗目标。 男人们为了能专心考取功名,就先把结婚放在一旁,因为只要是考上了,就什么都有了。 科举考试永远是极为激烈的,毕竟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考上,大部分人三四十岁都很难考上。 因为男人都忙着考试,所以就成了后世所說的剩男,等到娶老婆的时候有些人都已经有白头发了,所以宋朝的夫妻,很多丈夫都比妻子大一二十岁。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有個杭州举子中第时已经年過七十岁,友人风趣地祝贺道: 应是穷通子有时,人生七十古来稀。 如今始觉为儒贵,不著荷衣便著诽。 這個七十岁的举子并不是唯一的一個,在宋高宗时,有個叫陈修的七十三岁才登科中举,同样“尚未娶”。虽然已经中举了,但是七十三岁的年龄,哪還有结婚的心思啊。望着自己的一把白须,长吁短叹吧。 不過此人考了一辈子,文章倒是写得不错。宋高宗对他的文章非常认可,了解到他如此潦倒之后,宋高宗“乃诏出内人施氏嫁之,年三十,赀奁甚厚。”。一时被传为“佳话”,有好事者大开玩笑:新人若问郎年几?答:五十年前二十三。 司马光在讲到婚龄时,曾說:“男不過三十,女不過二十耳,過此则为失时矣。” 如果按照司马光的男人三十未娶,女人二十未嫁就是“剩”這個标准来看的话,宋朝十個男人中就有两個是“剩男”。 所以說,不到二十五岁的李衍未娶,在這個时代是很正常的。 王伦之前是不知道李衍這么小,才把這條加上的。 如今开弓沒有回头箭,王伦只能硬着头皮接着說:“哥哥无弟兄、子侄,父又早逝,全家皆靠哥哥一人传承香火,当早早结婚生子延续李家香江,此乃大孝!” 這么說倒也勉强,反正李衍要的只是借口、台阶,不是辩倒王伦,自然不能揪着王伦辩论。 李衍主动道:“那我又如何不顾全大局了?” 王伦一拜在地,道:“求哥哥恕罪!” 李衍道:“必不怪罪于你。” 王伦道:“如今我梁山泊有人三四千口,头领一十九位,占据這八百裡水泊,仅次于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也算是一方势力,哥哥但有意外,咱们梁山泊便是那无头之蛇,我等若无少主可拥,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哥哥不娶妻生子是否是不顾大局?” 這话是有些不吉利,但却的的确确是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古代皇权社会,沒有子嗣,那是一件非常非常严重的事,严重到甚至会关系一個政权的稳定与否! 在歷史上有太多太多這样的例子了! 举個很有名的例子: 汉武帝在当了九年太子和两年皇帝的时候,一直都沒有子嗣,于是汉武帝不能生育的传言慢慢蔓延开来。 這可是伤及国本的大事,問題严重了。 很多人开始打歪主意,淮南王刘安就是其中一位。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比汉武帝還长着一辈。刘安心想:“汉武帝既然不会生,那他晏驾之后皇位争夺肯定会很激烈。”,刘安是当时的大文人、大思想家,社会地位很高,声誉也很好,所以他想着自己最适合当皇帝。于是他提前布局,招兵买马,就等着汉武帝驾崩的那一天。 有一次,刘安从淮南国到京城朝圣,碰见了汉武帝的舅舅田蚡,田蚡也說:“皇上若有一天驾崩,即位者非大王莫属了。”,刘安听了以后非常高兴,還奖励了田蚡一大笔财物。 其实汉武帝当时未满十八岁,這些人操心操得确实是過头了,只能說明他们本来就有谋逆之心,但這也說明了皇帝沒有生育能力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這完全能成为别人谋反的理由。 是! 李衍今年才二十四岁,還极为年轻,可他怎么也不可能年轻過当时十八岁都不到的汉武帝吧? 而且,谁敢保证李衍就不出意外? 再者說,继承人得慢慢培养,不是說生下来就能继位的。 所以,這條李衍就是想辩驳都辩驳不了。 沉默了一会,李衍看着王伦问出了最关键的問題:“那我梁山泊的纪律就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