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作者:全威
春秋戰國是國曆史的童年時期。{ahref=“王國百里爲郊,二百里爲州,三百里爲野”,都城

  及城郊叫着“國”,因此又有“國人”和“野人”的說法。“國人”是低等貴族,住在城郊;“野人”是農

  村的農民,屬“庶民”,又稱爲“庶人”;邊境叫作“鄙”,其居民常常被稱爲“鄙人”,屬“庶人”;

  “工商之戶”也屬“庶民”,住在城;晉國“作州兵”,是承認國人和野人在“國”、“野”之

  間的“州”所私墾的田地合法之後,讓“州”的國人和野人負擔軍賦。

  1奴隸

  奴隸總稱“臣妾”,或說“隸臣隸妾”、“隸臣妾”,如皁、輿、隸、僚、僕、臺、圉、牧,還有

  閽、司宮、寺人、豎、奴、婢、舂、酋、徒人、胥靡等等說法。不過這間又的是指其身份,

  也有的是從其職責上來區分,所以也不易詳細區分。

  關於這些人的名稱與身份學術界有很多爭議。我以爲這些“臣妾”並不全是真正意義上的奴

  隸,他們的身份職責有的是官府和貴族家的服役之人,有的是差役,有的是罪人,有的是

  俘虜,很難仔細區別。從其職責上來說,大抵是政事和生活兩方面,皁、隸、輿、閽、司宮、

  寺人多是以政事服侍爲主,在公開場合露面較多;圉、牧、豎、奴、婢、徒人等主要是以生活

  服侍爲主,一般在官府或貴族家,私人性質較強;隸、僚、僕、臺、舂、酋、胥靡等是罪人、

  囚途或俘虜,充作奴役。另外還有優、師等一類的人,是表演娛藝和音樂的人,身份與庶民不

  同,又不同於上述奴隸,不過我以爲他們也算得上奴隸。

  由於這些“臣妾”與主人的關係有親疏之別,最得主人寵愛的常被稱爲“嬖人”,因此其地位

  作用不同,春秋時期有不少人對政事曾有過影響,或是參與過許多政事。根據史書記載這些人

  的活動,可以猜出這些奴隸應該有其家族、朋友,立功可免其身份,犯過的還要降級,絕對不

  同於古羅馬的奴隸那樣全無人身自由,因此師曠對晉侯說“皁隸牧圉,皆有親暱”。

  小說主人公伍封的祖先伍參是楚莊王的“嬖人”,對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有決定性的

  影響,從此伍氏登入卿大夫之列,嬖人的身份地位是很低的,所以這一戰之後,楚國令尹孫叔

  敖說:“勝晉大功,出自嬖人,吾當愧死矣!”

  圉是養馬的奴隸,地位還在“臺”之下。魯國有個圉人犖曾調戲大夫梁氏之女,梁女是公子

  般的情人,公子般因而責打圉人犖,公元前662年,圉人犖刺殺了新任國君公子般,釀成了

  慶父之亂;小說寫到的楚國白公勝叛亂,白公勝將楚惠王困在高府,有個叫圉公陽的人在牆

  上掘洞,將楚惠王揹負逃出,這是見諸史實的。

  豎是守藏司職的奴隸,是童僕一類的人。魯國的豎牛是叔孫穆子的私生子,曾參與叔孫氏

  家的大事;晉公身邊的豎頭須,曾在晉公流亡時將所保管的東西偷走;小說衛國的渾

  良夫本來也是“豎”,卻成爲迎立衛莊公的主要人物;小說的伍傲本來也是“豎”,不過後來成

  了伍封家的重要家臣,能與孔子的弟子冉雍並列。

  閽是司門的奴隸。吳人伐越,曾捉到一個叫焉的人,故稱俘焉,吳王餘祭命他爲“閽”,守

  餘皇大舟,公元前531年,俘焉趁餘祭觀舟時殺了餘祭。

  寺人類似於後世的宦官,又叫“奄人”,是被閹割過的男性,他們多在國君身邊服侍國君及

  其夫人媵妾的起居。齊桓公身邊有個寵臣豎貂,爲了親近

  內庭,自己閹割了入宮,因此更得齊桓公寵信,所以有的史書上又稱他爲“寺人貂”、“寺貂”。

  春秋時寺人常常在國事上有所表現,齊國的寺人貂與易牙在齊桓公死後攪亂政局;晉國的寺人

  勃鞮曾受晉獻公之命追殺公子重耳,後來又在晉公爲君後求見,在晉軍攻

  曹時戰死;史籍還有“寺人費”、“寺人披”和“寺人柳”等記載。小說的渠公、圉公陽、庖丁刀

  都是這樣的寺人。

  本書故事所發生的年間,奴隸對政事的影響並不太大,只是身份地位隨政事的變化略有些

  升遷,如鮑興漸漸由“圉”變成“豎”,後來又成了“士”,成爲伍封身邊日漸重要的家臣;鮑寧由“圉”

  一躍而升爲家臣,主守一關。

  2庶民

  其庶民可稱“民”和“黎民”,又分爲兩類,一類是住在農村的務農平民,叫作“庶人”,另一

  類是工商,與貴族一起住在城。

  春秋時期,庶民在政事上基本上無多大的作用。不過在本書故事發生的年間,庶民的身份

  正在不斷上升,最主要的表現有兩點:

  一是工商之出現了大商人,開始對政事有所影響,譬如小說慶夫人和孔子的弟子的端

  木賜。

  二是庶民逐漸進入了戰爭,甚至可以因軍功而擔任官職。

  春秋時期的戰爭一開始是貴族專有的特權,將領和士卒是由貴族擔任,庶民是無法參加的。

  至於庶民何時開始有從軍的權力,無確切的史類記載。我想,公元前645年晉國“作州兵”時,

  庶民既然承擔軍賦,便可能開始參於戰事。至少在公元前632年晉公增置“三行”

  時,這些步卒應該已有庶民在內。公元前493年,趙鞅攻範氏和齊鄭之兵時,誓“克

  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可見庶民已經從

  軍爲卒了。“遂”即“仕進”,即是擔任官職的意思。從趙鞅之誓,可見庶民可以因軍功而擔任

  官職了。

  到了本書故事的年間,庶民擔任公職、或者跟隨貴族任家臣已經並不罕見,這些人實則已

  進入了“士”的行業。

  3士

  士階層是國曆代社會最有特色的一個階層,也是國曆史上最大的一個變數和動因,

  整個戰國時期的主要政事變化,絕大多數是士造成的。

  士應該是隨着鄉遂和國野的分化而產生的,早期的士大抵是有官職的人,且多是武職。戰

  國時人在政治上的作用漸著,所以到了後來,士成了人的代稱。

  春秋時期的士應該有三類,一是卿大夫家非嫡系的庶孳子孫,二是卿大夫身邊的家臣和

  武士,三是城郊的國人的少部分。他們沒有采邑,沒有卿大夫那樣的“家”、“室”,屬於自由

  人,因而對官職的依賴很大

  從政事上論,春秋時代是“卿大夫社會”,“士”爲低級貴族;戰國時代是“士的社會”,“士”

  爲四民之首,因此有了“布衣卿相”的說法。

  在春秋戰國之交,即本書故事發生的年間,士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一部分依附貴族的家

  臣和武士在政治舞臺上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另一部分士由“國人”變成了大大小小的地主或

  庶人,成爲小農經濟的代表。另一個變化是,士由武職逐漸向職轉變,孔子及其弟子是最

  顯著的例子,而且從春秋後期開始,已經有了無職的遊士。

  士不僅可以擔任公職,也可擔任卿大夫家的家臣和武士,庶民若無戰功則不能任職。春

  秋後期容易上升是貴族家的家臣和武士,在春秋戰國之交,士的地位開始激劇上升。小說

  的趙悅、蒙獵是有職的士,平啓、招來是無職的士。

  春秋時期的大多時候,士階層間表現最合躍的是武士,譬如以魚腸劍刺殺吳王僚的專諸

  一類,春秋後期時,家臣的作用便越來越突出,譬如魯國的南蒯、陽虎等人,而且士間的

  士逐漸重要。

  此時,士變成貴族還是很難的,各階層的等級之分仍然十分森嚴,真正由士能變成貴族,是魏侯開創“布衣卿相”之後的事,那已是戰國時期了。

  本書故事對士的描寫,試圖體現出春秋戰國之交這種士的變化。雖然小說以武事爲主,

  但在伍封家擔任地位較高、作用較大的士都是士,如冉雍、吳舟等人,公冶長、墨愛等人

  雖然也習武,但在小說還是官的職事爲主。

  伍傲由武士變爲士,最能表現春秋戰國之交士由武職向職的轉變。

  平啓和招來都是無職的士,趙悅、蒙獵和招來棄公職而事伍封家爲家臣,是他們的聰明

  之處,因爲此時擔任公職的士是很難升遷的。吳舟只算是小吏,卻也因此能於冉雍、玄菟靈和

  伍傲等列爲重要家臣,由庶民而變成身份重要的士,這是很難得的。

  小說的伍封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除了因爲他本身的武勇、智慧和權變之外,他重用各

  種各樣的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譬如圉公陽、庖丁刀這樣的人,甚至被當時社會視爲微不足道

  的女人,伍封也能以各種方式重用其專長,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4卿大夫

  以卿大夫爲主的貴族大多是世襲,是春秋時期政事的主要作用者,他們不

  僅有采邑,還有家臣和家兵,與采邑內的人們有一種私人的統治關係。卿大夫的世家大族的歷

  史與所在國的政治發展不僅聯繫緊密,而且貫穿於首尾。

  春秋時期卿大夫也有不少變化,影響政事的最早是王侯公室的子弟爲主,後來漸漸以非公

  室的世襲家族爲主。春秋後期,各國的政權很多已經流入了卿大夫的手,晉國的卿、齊國

  的田氏、魯國的三桓是其突出的例子。到戰國時,趙、魏、韓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便是卿大夫專權的結果。

  一方面是卿大夫威逼公室,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卿大夫被消滅,子孫淪落爲士甚至庶民,

  這是列國各家爭權奪利的結果。

  伍氏從伍參開始,是在楚國傳了三世的貴族,但伍氏滅亡,伍子胥卻帶着公子勝逃到了吳

  國,“耕於鄙”,後來當了相國,恢復了貴族身份,死前將兒子帶到了齊國,託附給鮑氏,才使

  兒子不至如被殺害,也不必“耕爲鄙”,仍能保留其貴族的身份,這個兒子便是小說的主人公伍

  封;晉國的範氏、行氏流亡齊國,子孫“耕於齊”,變成了庶人;晉國早先的許多貴族之,

  大多敗亡,欒氏、狐氏等等子孫變成庶民,甚至有的給人當“皁”。

  小說的白公勝變成了“士”、國氏、高氏敗亡滅族、晏氏無嗣、

  鮑氏淪落、吳滅後吳國貴族全部失去了貴族身份、齊國田氏自割邑地使采邑超出齊平公自領之

  地等等,都表現卿大夫的這種變化,伍封遠遊海上,也象徵着春秋時期的世族制度開始滅亡。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由於春秋時期地廣人稀,所以卿大夫的采邑是很大的,否則以後就不

  會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類的事出現。春秋封邑習慣上以地爲主,戰國封地習慣以城邑爲主,

  有時也以田地爲主。前面提及的趙鞅之誓,立了軍功,上大夫可得一縣之地,下大夫可得一

  郡之地,士可得田十萬,可見如此。

  戰國時因爲士的突出作用,“布衣卿相”多了,而且官員增多,采邑常常以戶數封賜,所以

  孟嘗君只有薛地萬家之邑,後來增加也只有千家,他養士數千,花費太大,被迫放高利貸。這

  自然比不上春秋時期的采邑地方之大,但未必不如春秋時有着龐大邑地的貴族富裕,因爲戰國

  時期的經濟比春秋時要發展了許多。

  不過春秋時期人少,伍封開始的萊夷五百多裏采邑可能不會有小說所說的十多萬戶,按

  當時的生產水平,數百里地是很難養活數十萬左右人口的,雖然他有漁鹽之利,與其它地方不

  同,不過這是小說描寫,不必深究。

  還有一個數據是必須要注意的,便是那時候說的“百里”或“方百里”,絕不是現在的“一百平

  方里”,姑且不論裏制長短的出入,那時候的“百里”是指四邊百里,類似一萬平方里的算法,“十

  裏”類似一百平方里。因此,“千里”有一百個“百里”。小說說齊國當時大約有一千二三十百里

  地,是指一百二三十個“百里”,因此伍封的采邑在齊國疆域只佔了二十分之一多一點。現代

  人若不明白這個數據,恐怕會誤以爲伍封的采邑佔了小半個齊國。

  2、禮樂制度

  春秋時人以周室爲宗,尊禮重信,喪事赴告,宴會賦詩,在戰國時卻不講究了,就連孟子

  也不說周室。

  整個禮樂制度的變化當然不是一兩年間出現的,在本書故事發生的年間,便已見到了這種

  變化。

  雖然此時的社會階層變化很小,但周代的貴族禮制已逐漸淡化,這種變化在本書主人公伍

  封身邊表現得十分明顯,雖然他大禮不毀,小禮卻不甚講究,我想,戰國時的周禮漸亡應該是

  從春秋後期開始的。

  3、農田制度

  春秋時期的大半時間,各國的農田制度仍是“國”“野”對立制度和“井田制”,這是由原始社會

  末期的村社制度而來。不論國人或野人,均是按一夫挾五口,百畝授一夫的授田方式。百畝指

  的是私田,用來養活農戶,此外還有公田,又稱“籍田”,田所產盡數交給貴族,因有良田和

  惡田之分,要三年一換,這便是“井田制”。由於春秋後期列國的人口加起來僅一千多萬,地廣

  人少,這種授田方式便造成了大量的荒地。

  由於農戶對公田缺乏積極性,再加上他們在百畝私田之外自行墾田,以致井田之外的私田

  不斷增多,這種私田與井田制所說的私田不同,因此,井田制便逐漸瓦解了。公元前645年,

  晉國率先承認井田之外私墾田地的合法性,這就是田地私有化之始。其後井田制私田也開始

  私有化,先由“國人”開始,後又推廣到“野人”。

  此時,各國的“國人”大都已成了擁有私有耕地的小農。不過這時候,廣大農村的“野人”大

  部分還未變成小農。

  公元前594年,魯國“初稅畝”,開始按田畝多少收租賦,有學者認爲這是國封建社會

  的開始。

  到本書故事的年間,按田地收取租賦已經很普遍了,所以伍封在萊夷之時,作了一些類似

  的舉動。

  這種農田制度的變化在國社會的整個歷史進程至關重要。

  再說一說農耕,國農耕技術的蓬勃發展主要在戰國時期,因爲戰國時期的農耕工具一般

  已是鐵製,牛耕也比較普遍,而且不少地方已經是一年兩熟制。

  春秋時期已有少量鐵製農具,僅有少數地區的農作物一年兩熟。

  4、戰爭

  春秋時期列國爭戰,一般是爭霸主之位,不以兼併土地爲主要目的,戰國時期是戰爭便純

  粹是爭奪土地甚至兼併它國。

  春秋時各**隊的人數較少,齊桓公時也僅有八百乘兵力,共三萬人。到春秋後期由於縣

  制的推行,兵力突增,晉楚均用過四千乘以上的兵力。

  本書故事的年間,戰爭所用的兵力比起後來要少很多,譬如越國滅吳,所用的兵力恐怕並

  不超過十萬人,至於卿大夫的家兵,數千人算是用得較多的了,白公勝的叛亂其實只用了千餘

  人。正因爲兵數較少,所以這時戰爭的成敗與將領的武勇大有關係,從纔可看到真正的個人

  英雄主義。

  這時戰爭的變化有一個突出特點,便是兵法的日趨重要。春秋時的車戰,常常是在曠野之

  上,以車陣對車陣,互相沖殺,一兩日便定出勝負。後來的戰爭動則數月數年,與雙方投入的

  兵員、騎兵的使用和兵法的運用大有關係。曹劌論戰時的兵車衝殺靠的是士氣,後來從孫武開

  始,詭計便常常成了勝負的關鍵。本書伍封之所以能每戰必勝,不僅因爲其將領武勇絕倫、

  士卒鬥志旺盛,更重要的是善用兵法詭計,如他所說的用兵二字要訣:“騙人”。

  5、鐵製品與武器

  春秋晚期,除了青銅業之外,此時冶鐵業也有了不少進步,至少在這時,“塊練鐵”、“鑄鐵

  鑄造”技術上已比較成熟。所以孔子的弟子冉雍在小說也大力倡導鐵製農具。

  本書也提到過鑄鐵柔化技術,但這種技術應該是戰國時纔有,本書將這種技術提早寫了

  出來。

  此刻,制鋼技術也已經發明,此時的制鋼技術有兩種,一種是滲碳制鋼技術,書所說的

  堂溪氏夫概鑄的劍便是這種類型的鋼劍;還有一種是固體滲碳制鋼技術,即是用“鐵精”、“金英”,“斷髮剪爪”說起來玄乎,其實含有磷質的頭髮

  指甲是一種催化劑,以至碳分滲入鐵,“金鐵乃濡”,本書楚月兒的“映月”寶劍便是這種鋼

  劍。伍封的“天照”寶劍也應是這種鋼劍,不過他的劍含有大量隕鐵,與衆不同。

  以隕鐵製器並非虛構,出土物便有這種隕鐵製品,其效用如何難以論斷,因爲不同的

  隕鐵質地是不同的。不過,小說伍封的“天照”重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金屬武器,比當時極少

  見的鋼劍還要厲害。

  春秋時代的武器主要是青銅製品,戰國時期逐漸採用鐵製,這是指普遍的軍備。其實在春

  秋時期,鐵製和鋼製武器均已有了,當然只是少數人使用。

  春秋時的甲冑主要是皮革的,戰國時有了鐵甲,但春秋晚期鐵製武器漸多,應該也有鐵甲

  或銅甲出現,只是在出土物還未見到罷了,所以本書也有了少量銅甲和鐵甲。

  弩應該是春秋後期發明的。《吳越春秋》記載陳音對越王勾踐說弩是由楚國琴氏發明,傳

  楚國的三侯,再傳到楚靈王。不過我想弩的產生沒有這麼早,《孫子兵法》談到的兵器,常有

  “弩”。《墨子·非攻篇》之提到了軍的武器,其並沒有弩,由於這是戰國初期的作品,可

  見在戰國初期時,弩在原各國未見使用,只在楚國、吳國、越國才用。

  6、男女風俗

  雖然在春秋之時女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但在有些方面與宋以後不同,女權淪落到最低處

  是宋朝理學家出現以後的事。

  春秋時期的女子是允許改嫁的,王侯卿大夫和平民都是如此。

  蔡穆公將其妹蔡姬嫁給齊桓公,蔡姬被齊桓公不喜,送回蔡國,蔡穆公便將蔡姬嫁改給楚

  成王,引得齊桓公率八國大軍伐蔡攻楚,幾乎大戰;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先嫁夏御叔,生子

  夏徵舒,夏御叔死後改嫁給襄老,後來又改嫁給巫臣,不僅引起了陳國之亂,還導致了楚莊王

  伐陳和巫臣教吳人車戰、吳國始強等若干歷史變故;賈君原是晉惠公的嫂子,晉惠公繼位後公

  然娶了她;秦穆公有個女兒叫懷贏,先嫁了晉惠公之子太子圉,太子圉本在秦國爲質,後來逃

  回晉國,秦穆公便將懷贏嫁給了太子圉的親叔叔重耳。

  這些例子並非少有,史書多能見到,國君都是如此,自然不用說卿大夫和平民之家了。

  後時的學者見“再適”二字而皺眉,那是宋代理學家種下的惡果。

  春秋戰國之時,男女之間也有自由戀愛的,甚至有私定終身的,從《詩經》三百篇可以

  見到許多這樣的詩篇,譬如《關雎》、《靜女》、《木瓜》等詩。《關雎》是周南一帶的作品,《月

  出》是陳國的作品,當然不是伍封寫的,小說是遊戲筆法,當不得真。

  自由戀愛的例子有不少,春秋時魯莊公曾與大夫黨氏之女割臂爲誓,繼而娶之,生下前

  說過的公子般。公子般與大夫梁氏的女兒梁女亦私下往來,約立爲夫人,是典型的自由戀愛。

  戰國時更有燕軍入齊,齊世子法章逃到太史府上爲傭工,與太史之女私定終身,後來繼位,便

  是齊襄王,立太史之女爲君王后。

  所謂“男女授受不親”是以後的說法,雖然當時也有男女之防,如坐不同席,乘不同車,其

  實當時男女常常同路同車而行。衛靈公曾與南子同車過市,並命孔子陪乘。齊桓公常帶姬妾外

  出,管仲也因此帶着愛妾隨行。雖然小說伍封與妻妾常常同路同車而行,是我對一些俗禮的

  有意忽略,但未必是不可能的。

  春秋時的男女丑聞是極多的,其影響政事的纔會見諸史書,以史書所載之多,可以推測

  當時絕對沒有後來森嚴之極的男女大防。譬如田恆故意“選齊國女子長七尺以上爲後宮,後宮

  以百數,使賓客舍人出入,後宮不禁”,他死時,“有七十餘男”,生女還不知有多少。若非當時

  的社會沒有後時的貞節概念,田恆絕對不會用這種方法來壯大田氏一族。

  所以,小說伍封與妙公主私定終身、與衆女的自由戀愛絕非沒有歷史依據。

  春秋戰國之時,女人是可以拿來贈送賞賜的,運氣好的被賞賜給下屬爲妻妾,運氣不好的

  便是奴婢侍姬,卿大夫之間互相索要、贈送女人的事常見得很。最駭人的是齊相國慶封與大夫

  盧氏兩家,妻妾互不爲禁。

  有時候爲了搶女人,常常釀出影響政局的禍事。前所說的夏姬便是如此,還有楚王聞

  息侯夫人息嬀之美,索性滅了息國,將息嬀搶了去立爲夫人,號稱桃花夫人,生下二子先後爲

  楚王,幼子爲楚成王。楚平王因搶了兒子的新婦,以致逐殺太子建和伍氏一家,伍子胥奔吳,

  十餘年後攻入楚國,鞭屍報仇。國君如此,卿大夫亦然,宋國太宰華督見司馬孔父嘉的妻子魏

  氏甚美,設計殺了孔父嘉,連宋殤公也死於亂,魏氏自盡,孔父嘉之子木金父被家臣抱着逃

  到了魯國,其世孫便是孔子。

  一夫多妻是定製,但那時候並沒有“三妻四妾”的說法,妻妾的地位分得很清楚,嫡妻只有

  一個,其次是媵,然後是妾,妾媵不限人數,至於姬婢便不在妻妾之列了。

  現代人的歷史小說常常時有意忽略此事,寫成一夫一妻,這是不合歷史習慣的,尤其在

  春秋戰國女權低下的時候,如果古人有知,必定會譏笑作者之無知了。

  賢如孔子,也說“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像伍封這樣愛護、善待甚至重用女子的人,當

  時可能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應是微乎其微,我想,這隻能在小說才能見到吧。

  伍封對女子並不大守禮,因爲他沒有受過後世有關“男女大防”的教育,何況以當時的環境,

  作爲貴族來說太容易得到女人。其實也可以將他寫得如理學家心目的君子,但那樣太不合乎

  當時和環境,也不合乎伍封的性格。

  7、夷人

  春秋戰國之際的夷人除了齊東萊夷之外,還有淮北沿海的夷人,統稱夷,小說爲了方

  便,只寫了齊東的夷人。至於族的名稱是來自於《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

  史籍。小說對各族的寫法各有參照,譬如倭人便象是日本人,樂浪人、高麗人較似朝鮮人,

  滿飾人較似後世的北方遊牧民族。

  8、騎馬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很有名的歷史事件,這是戰國時期的事。春秋晚期,原各國有沒有

  人騎馬呢?一般的看法是沒有。不過我覺得春秋時除了代國、山等地外,其它國家可能有少

  數地方也騎馬,因爲《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這麼一句:“左師展將以公乘馬而歸”,這可能

  就是說騎馬。不過,小說伍封提倡部屬騎馬應該是超前了些,不必深究。

  二、幾點說明

  1、小說的人物

  、伍封

  《史記·伍子胥列傳》的確有伍子胥將其子託付給齊國鮑氏的記載,其後不見於史書,而

  伍封之名又是從《吳越春秋》而來。在《東周列國志》也提到過伍封其人。不過,《天下春

  秋》伍封的事蹟卻是虛構的。

  根據一些記載和民間傳說,伍子胥身高一丈,力大無窮,武勇和智謀都是出類拔萃。伍封

  作爲他的兒子,身高一丈、天生神力是可能的,不過,那時候的一丈相當於現在的米左右,

  伍封身高超過兩米,的確是很高的了。

  、其他人物

  妙公主、楚月兒、慶夫人、平啓、子劍等人都是虛構的;支離益、任公子、董梧、顏不疑、

  市南宜僚、南郭子綦、東郭子華、朱平漫、阿、渠公等人一般取自於《莊子》、《列子》的

  故事,譬如朱平漫散盡家財向支離益學屠龍之術,學成而無所用;任公子在東海釣上大魚;顏

  不疑向董梧求學等等,這些人物歷史上未必真有,市南宜僚的故事在《東周列國志》也有描

  寫;老子、孔子、孔子的弟子既是歷史人物,也可算是傳說的人物;越女、柳下惠、柳下跖

  是傳說的人物;書的人物大多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如周襄王、楚惠王、吳王夫差、越王勾

  踐、齊簡公、齊平公、衛出公、晉定公、田恆、田盤、田逆、蒯聵、渾良夫、桓魋、范蠡、西

  施、種、伯嚭、智瑤、豫讓、趙鞅、趙無恤、劉卷等等。

  2、關於老子

  司馬遷在《史記》就已弄不清楚老子究竟是是何年代的人,在他矛盾的說法,老子有

  三個年代:

  第一,老子名李耳,是孔子曾向他問禮的老聃,那麼老子便是與孔子差不多時代的人,孔

  子的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前479年,那麼孔子向老子問禮應當在這些年,那麼老子

  應是春秋晚期的人。

  第二,老子是前374年見過秦獻公的周太史儋,那麼老子的生存年代又是戰國葉後了。

  第三,老子的兒子名宗,曾做魏將,封於段幹。有人疑之爲《戰國策·魏策》的段幹崇,

  段幹崇是戰國晚年之人,那麼老子也是戰國晚期的人了。

  由於《道德經》對戰國期的黃老學派有很大的影響,有人說《道德經》應該是戰國早期

  的作品,那麼太史儋和那位段幹先生的父親都不可能是老子,我以爲老子還應該是孔子問禮的

  那個人,但孔子在春秋晚期死了,其後便開始漸漸入了戰國時代。我想,老子未必年老,說不

  定年記還小過孔子,因此是跨春秋戰國之交的人也有可能。另一種想法,也可能老子是個極長

  壽的人,若他能活一百多歲,孔子向他問禮與戰國初期寫《道德經》便有可能了。

  如果《道德經》是戰國初期的作品,那麼有關“道”的說法在《道德經》之前就有了。

  公元前594年,也就是魯國“初稅畝”的那一年,《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晉國大夫伯宗

  曾對晉景公說:“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天之道也。”《道德經》

  有“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之句,這兩個觀點是一樣的。

  公元前484年,《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夫差賜劍命伍子胥自殺,伍子胥臨死時說:“吳

  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毀,天之道也。”《道德經》上說:“得此道者,不欲盈”,彷彿

  與伍子胥互爲問答。

  《國語·越語下》記載,范蠡曾說:“上帝不考,時反是守,強索者不祥。得時不成,反受

  其殃”,“無過天極,究數而止”,“必順天道,周旋無究”,“聖人之功,時爲之庸,得時不成,天

  有環形,天節不遠,五年必反”。這些物極必反,強弱互變的道理,純粹是《道德經》一類的

  道家者言了。

  有關“天之道”必定是老子的時代或其之前時代有識之士的認識,或者是《道德經》書成之

  前就有的了。

  3、朝鮮

  朝鮮的國主據說是周武王封的,名叫箕子,朝鮮至今還在流傳的歌謠,也說他們的祖先

  是箕子。這位箕子是商王之後,周武王奪得天下之後,不肯臣事於周,武王招見他,他便寫了

  一篇《洪範疇》的章交上去,然後去了遼東,也就是現在的朝鮮。由於朝鮮在歷史上分爲

  百濟、新羅、朝鮮等國,分分合合,箕子是哪一國的祖先已經不可考究了。由於朝鮮與國相

  交,自古以來關係密切,樂浪人、高麗人散居朝鮮是大有可能的事。

  4、日本

  關於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日本人在明治之後就進行了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多方面的

  研究,其有兩種說法與國有關:一種說法是日本人的祖先來自於國南方,這是從各種

  化聯繫上得出的結論;還一種說法是日本人的祖先來自於國的東北、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

  這是從古墳、陪葬品的馬具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根據近年一項新的基因研究成果,科學家們通過對日本人dna排序研究發現,日本的本

  州島上的日本人,有四分之一基因排序與國人完全相同,也就是說,這四分之一日本人的祖

  先是國人。

  日本傳說,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男女二神創造了日本列島,

  生下天照大神,天照大神繼承大地,派其孫子邇邇藝神統治日本,邇邇藝神下凡後,

  最終將王座傳給了神武。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登基,但這個年代太早,基本上已經被日本

  史學家推翻。神武是日本第一位凡間天皇,血統一直延存到現在,現任明仁天皇是神武天皇的

  直系子孫,從神武到明仁已經傳了一百二十五代。

  根據日兩國的歷史學家研究,國居民曾有五次大規模遷往日本。第一次是國秦滅

  國之時,日本彌生化的初期,即公元前300年之後的數十年間。那時候,國人不僅帶去了

  漢字,還帶去了水稻等農耕技術和鐵器製造技術。徐福東渡見於史書,不過並沒有說他到了日

  本,但日本特別敬仰徐福、崇拜徐福,在日本有很多關於徐福的傳說,也保留了許多關於他的

  遺蹟。《日本大百科全書》載,據說徐福在日本今和歌山一帶登陸,並住在附近熊野山一帶。日

  本史料記載:“傳說在熊野安身的徐福,向人傳授耕作和捕鯨方法,爲人們所親近和尊重。”

  日本不少學者研究,認爲“徐福即是神武天皇”,甚至有人說“徐福是我們日本人的國父”。

  徐福東渡是公元前219年的事。

  這並不是說,在此之前並無國人到日本,因爲公元前五世紀,國有一種陶器傳到日本,

  稱爲“須惠器”。小說伍封在公元前474年到達日本,後來又遷往日本,這是合符歷史的。

  在《日本皇室之謎》一書,作者甚至根據日本傳說,直言日本的天照大神指的是來自

  國的一個部落天照族,由於天照大神被認爲是日本天皇的祖先,所以日本的皇室其室是國人

  的後代。

  公元前五世記便有國人到達日本,所以,我相信在徐福之前,肯定有國勢力到達日本,

  小說伍封遠遊海上,到達日本建立自己的王國,便是寫出了這一種符合歷史的可能性。

  5、語言和習俗

  由於小說的故事發生時間離我們太遠,其時的社會風俗有很多是我們難以瞭解的。一說

  起古代,一般人對古代風俗常有一種片面的看法,大腦便出現一幅古時候的圖像,認爲古時

  候都是一樣的,除了人的穿着有些改變外,朝庭、官府、集市、民居都差不多,君王、官員、

  百姓也是千百年來說同樣的話。其實這些認識都是受了不尊重歷史的小說、戲曲和影視劇的影

  響。譬如在《三國演義》之,常常見到“一聲炮響,伏兵盡出”一類的描寫,其實火藥是唐代

  才發明的,三國時絕對不可能有炮。《封神演義》的錯誤更多了,譬如當時的作戰方式主要是

  步兵格鬥,連戰車都少,更不可能有騎馬作戰的情形。君主自稱“朕”是秦始皇開始的,商紂王

  絕不可能自稱“朕”,而且當時的官職不分武,並無任何以“將軍”爲名的官職。當然,《封神演

  義》是神話小說,不必深究,但古往今來的許多小說都有此類問題,尤其是戲曲更多。在近

  來比較流行的藝作品,也有不少這樣的問題。

  其實,各個朝代的社會風俗、人的起居習慣、說話方式都不盡相同。下面以人們的生活習

  慣爲例,隨便說一點點。

  清、元是少數民族統治,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宋明時自然有些不同,宋、明與唐、五代時有

  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因爲宋代時開始出現的理學所至,尤其是宋代之後的男女大防,比唐、五

  代時要嚴厲得多。

  唐代的皇帝身上有少數民族血統,唐代女人的服飾也十分性感,這是後世所沒有的。唐代

  的公主常常在丈夫死後改嫁,宋代之後便基本上沒有了。

  唐與晉、漢又有不同,譬如兩漢、三國、晉時的人都是席地而坐,除非在軍營之,平時

  是不坐椅子,唐時的人才開始坐椅子。

  晉與戰國、秦代、漢時也有不同,不過其的區別主要體操現在權貴身上,譬如門閥之見

  和服用“五石散”而導致整個風俗的變化。

  本書寫的是春秋戰國之交的事,我在寫作儘量避免一些大的錯誤,在描寫行政、軍事、

  外交上儘量合乎史實,在描寫人物時對其起居飲食、服裝玉飾、兵器甲冑等細節上也比較留意。

  最難的是當時人的語言習慣,在我們說的話,有很多習慣用法在當時是沒有的,或者是

  另外一個意思。譬如說,春秋人所說的“小人”和“君子”,與後時的用法便大大不同。後世所說

  的“君子”一般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行爲卑鄙的人,是從品德上來描述一個人。春秋時“小

  人”和“君子”卻是描述人身份的詞語,“君子”指的是地位高的權貴,“小人”指的是地位低的人。

  這樣的語言用法還有很多,譬如後世常常用到的“有緣”、“無緣”、“隨緣”、“機緣”等語,是東漢

  明帝永平十年佛教傳入國後才逐漸被人使用,先秦人是不會這麼說的。那時已

  經有了醋,只不過不叫作醋,所以,那時候的人是不會說“喫醋”這樣的話。另外,春秋時不飲

  茶,酒是常備的飲料,所以絕對不可能有“喝茶”、“品茗”之類的說法。此外還有“東西”,這應該

  是唐朝纔有的說法,春秋戰國時是肯定不會有的。

  如此種種,所以小說稍有注意,但盡依歷史小說便難寫了,所以有的地方還是有所忽略。@yaahref=target=_blank/a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