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四十五章 做一個有理想的小地主(上)

作者:房俊
骊山隶属秦岭支脉,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

  骊山的人文歷史同样深厚,许多歷史和典故曾经在這裡真实的发生過。周幽王曾为褒姒一笑导致“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周幽王在此建過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再過不久,李二陛下即将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

  沿路积雪遍布,路途不畅,车队逶迤而行,房俊不耐,便策马快行,几名房府家丁怕他有失,急忙跟上。

  碗口大的马蹄踏破路面的冰雪,溅起一蓬蓬的雪雾,天寒刺骨,人马行进间俱是口鼻喷出浓浓的白雾。

  只是房俊心裡却无半点纵马疾驰的畅快和惬意。

  沿途路過几处村庄,俱是积雪沒腰房屋倾颓,入耳隐闻哭泣之声,放眼望去,所见之处一片萧索,居然无一丝炊烟升起。

  房俊心裡沉重起来,這才意识到自己身处的是一千五百年前的唐朝,而不是另一個似乎已经变得极为遥远的时代。在那個时代,哪怕是再穷再苦的人,起码也会有一口饭吃,不至于冻饿而死。

  可是在這裡,哪怕是整個帝国最中心的地带,也会随时因为天灾而饿殍遍地。

  這可是惶惶大唐,史书上极力鼓吹的“贞观盛世”!

  房俊勒住马缰,策马缓行,心情沉重的看着寂静的村庄,偶尔露出一面的面黄肌瘦的孩童……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想起前世记住的這首不知道谁做的诗,房俊呢喃着吟出,感慨万千。

  他能位這個时代做些什么?

  房俊想了又想,发现自己居然一片茫然。

  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生产力低下、科技落后……当這些原因制约了社会的进步,又岂是某一個人之力可以做出改变?

  房俊轻叹一声,抬起头来,骊山已经出现在不远处。

  山体自下而上堆积着层层沟壑,雪和山体黑白相间,仿佛是不同的线條交替互切,山因雪有了节奏,因黑白线條有了主动与被动,多处還积着纯白的雪,仿佛明暗勾勒得当。

  沟壑间的凸凹之处不同程度地折射着的光芒,尤如画中的高光点,這场雪挂在山上,稀疏有致,构成了雪与山的天意组合,如果這雪厚皑皑的,便成了《沁园春·雪》裡的塬驰腊像,如果是再薄一点,就合了白露凝霜的意境,却又沒了画的感觉,颇有一种“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的意境。

  只是配上這骊山脚下十裡无炊烟的凄凉,别有一番萧索寂寥的意味。

  房家车队沿西绣岭而上,山路居然很平坦,只是雪很厚,行进间颇费力气。

  山间很静,几乎无人,风也不大,天也不冷,骊山上的雪错落有致,山坡上那些骨干的植物捧着雪,与地面上的雪有了立体画面,时尔有风吹過,雪又再次飞扬,便有了阳光下飞雪的小景象。

  路過一條峡谷,谷中有湖。

  湖面因为有活水注入,并未结冰,中心部位沒有积雪,湖面澄明如镜面,折射着各個方向的光芒,湖边的小路旁,一株株腊梅树开满黄花,花气四溢。

  已是严冬,昨夜一夜北风,梅花盛开。

  远远的,一处农庄便建在舒缓的山坡上。

  ********

  当初高祖皇帝李渊得了天下登基为帝,大封群臣,将长安城周边肥沃的土地俱都赏赐出去,等到了李二陛下登基,才发现想要给哪個大臣赏赐点土地,居然要跑到百裡之外……

  可是不赏又不行,人家撇家舍业的跟着你刀口舔血,逆尔篡取得了這江山,图個啥?還不是搏個官居一品封妻荫子、家财万贯良田千顷?

  沒办法,远就远点吧,有总比沒有强。

  要說房玄龄怎么叫觉悟高呢,见到李二陛下为难,便主动提出在骊山中划出一块地赏赐给自己。骊山那地方山清水秀风水绝佳,但绝对不是种地的好地方,沟壑交错岩石层层,便是关中最贫瘠的土地也比哪儿强。

  有了房玄龄主动展示风格,其他人尽管满心不乐意,也不好意思再闹,最大的难题解决了,把李二陛下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于是,李二陛下大手一挥,在骊山的东边画了一個圈儿,足足两千多亩都给了房玄龄。

  为啥是东边,而不是西边或者北边呢?因为东、南两侧多山石,基本沒有耕地,而北边却是历朝历代的皇家园林所在,多温泉,景致也好。李二陛下心裡也打着小九九,等到朝廷财政有所好转,咱也修两個园子,领着美人儿度個假避個暑来個混浴啥的……

  房俊勒马站在庄子前,游目四顾。

  此处乃是一個山谷,两侧是起伏不平的山梁,中间是一條河流,由骊山深处发源而出,水势居然很是湍急,并不冰封,河水的温度高于气温,河面冒着淡淡的雾气,哗啦啦的奔流而下,直接注入刚刚路過的那方小湖。

  农田都已被积雪覆盖,只是见到三三两两的农舍稀疏的建于山坡上,低矮简陋,杂乱无章。

  北面上坡上坐北朝南的一处五进宅子,便是房家的庄子,亦是房家夏日裡避暑的一处所在。

  房俊正仔细的大量,身后這处农庄的管事房全走上来,說道:“山裡寒气彻骨,二郎還是快走几步,赶紧进了庄子暖和暖和。”

  房全五十余岁,一张方脸全是老树皮一样皱纹,身材健壮,粗手粗脚,更像一個常年耕作的老农。一双眼却是清澈明亮,显示出与外貌并不般配的精明。

  房俊不置可否,问道:“老全叔,咱這庄子上有多少人,多少地,這個冬天,可有人挨饿?”

  房全微微诧异,不都說咱家這位二郎“性情敦厚,不思经济”么?怎么一上来就问這個,莫非是信不過咱?可他乃是房家老人了,也不惧這個棒槌二郎挑刺。

  便說道:“庄上有口两百零七,其中丁壮七十有余,共有田两千三百余亩,托主家的福,平素佃粮极少,吃得饱穿得暖,即便今年关中大雪,咱這庄上也无一冻饿之人。”

  言语之间,颇见自豪之色。

  也难怪,這庄子上的农户,并不算房家自己人,而是依附于房家的佃户。关中雪灾,满长安城勋贵之家的佃户遍布关中,也唯有房家這样的仁善之家才能对佃户仁义恩厚,赞颂之声传于关中,身为农庄管事的房全岂能不与有荣焉?

  房俊想的却是另一個問題。

  “平均每人十几亩地,却只是无冻饿之人?”他问道。

  這要求也太低了吧?

  据他所知,房家的佃粮一向是地主之家当中最少的,又沒有几個商铺,這直接导致了房家虽然名气响亮,但是平素生活却极是简朴,因为沒钱啊……

  紧接着,他才发现自己问了一個愚蠢的問題。

  。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