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三堂会审
对于老妈支持张居正改革,朱翊钧也有了一丝明悟,或许老妈根本不在乎改不改革的。
作为一個泥瓦匠的女儿,她甚至都不懂改革做什么,也不懂改革的意义,她之所以支持张居正,基本上就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张居正帮了她稳定江山,也帮着她教导儿子,她给与张居正的就是信任。
除了张居正以外,老妈還给了冯保這样的信任,只不過相比张居正,冯保显然辜负了這种信任。
這也是为什么张居正死后,老妈对政治一点不感兴趣的原因,她本来就不感兴趣,她只是沒办法。儿子小,所有事情都需要她做主,她不得不为之。
对于后来张居正請辞,想让儿子亲政,老妈不允许,朱翊钧想到另外一個可能。
那就是老妈在害怕!
那個时候的张居正不是现在的张居正,他也不是高拱,他的权力异常的大,老妈害怕收回张居正的权力,引发动荡,或者說害怕张居正行废立之事。
按照权势上来說,那個时候的张居正绝对有实力行废立之事。
所以老妈說過:三十岁之前不要想着亲政,說白了也很简单,那就是做给张居正看的。办法就是熬着,把张居正熬死。想到這裡,朱翊钧想到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张居正的死。
歷史上记载张居正是死于积劳成疾,但是很多记载是說张居正身体很好,张居正是突然暴毙,這裡面会不会有什么不能說的地方?歷史果然隐藏着层层迷雾之中。
等到张居正死了,自己老妈抄了张居正的家,足以证明她对张居正沒什么感情,或者說感情已经消失殆尽了,也足以证明她对张居正不是不忌惮,也不是不想收回权力给儿子,而是她選擇了最稳妥的办法,熬死张居正。
如果张居正還政于万历皇帝,万历皇帝会如何?会不会清算新法?会不会清算张居正,会不会掀起斗争?
歷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世還有一個女人也采用了這种方法,熬死了另外一個人。那個女人就是孝庄皇太后,他的儿子就是顺治,为此她不惜嫁给多尔衮。
轻轻的摇了摇头,把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晃出脑袋,朱翊钧知道也可能是自己想多了,但是也可能不是。
张居正当然不知道這位小皇帝在想什么,见李太后答应了自己的想法,心就放下了一半。這件事情从始至终的决定者就是李太后,不是冯保和自己。
只要自己說服了李太后,冯保想做什么都做不到。
“太后娘娘,东厂审问出了高拱谋划了這件事情,臣觉得应该交给彻查這件事情。”张居正继续面无表情的說道:“对王大臣三堂会审,或许能审问出更多的东西来。”
“這是一件大案,为了慎重,臣觉的应该让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在加上东厂和锦衣卫一起审问。”
朱翊钧听了這话,直接在心裡面翻了一個白眼,這阵容要是能审问出东西来,那就有鬼了。這么多衙门,這么多人,這么多目的,怎么可能弄到一起去。
想了想朱翊钧也就明白了,這应该就是张居正的目的了。转头看向冯保,朱翊钧的意思很明显,這你都不出来說句话?這你都能忍?
李太后看了一眼张居正,又转头看向冯保,想了想问道:“冯大伴,你觉得张师傅所奏如何?”
冯保阴沉着脸,心裡面十分的纠结,如果不容易,人家张居正的意思很明显,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来总能查出更多的东西来。可是张居正說得好听,可是自己要是相信了就是傻子了。
可是自己反对,那太后娘娘怎么想的,冯保清楚的知道這件事情李太后的看重。
张居正的想法对太后娘娘有明显的吸引力,自己要是不同意,那就成了有私心了。沉吟了片刻,冯保咬着牙說道:“太后娘娘,老奴觉得张阁老說的有道理。”
朱翊钧摇了摇头,完蛋,冯保果然是一個软蛋。
這個时候怎么能說這种话,就应该直說人多嘴杂,反而不利于调查,有东厂和锦衣卫足以。冯保此时却沒有那么硬气,毕竟张居正给他留了路,让东厂也参与审问。
兵法围三缺一,让你难受還有路走,让你不得不選擇我安排的路。
朱翊钧都看的出来,张居正肯定還有其他的办法,這一次的三司会审,注定不会按照冯保的想法来了。现在冯保答应了,那是他以为他有把握。
毕竟冯宝的东厂会参与审问,同时冯保還有王大臣在手,怎么看都会立于不败之地。
朱翊钧知道闹腾了這么久的谋刺事件,马上就要到关键时刻了。张冯斗法也到了出结果的时候了,一旦出了结果,那就是自己出手的时候了。
“那就按照张师傅所奏办理吧!”李太后也沒多說什么,只是点头答应了下来。
三堂会审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京城,张居正的做法也快速的传播了出去,一時間无数大臣松了一口气。张居正对礼部尚书杨博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說的话也传了出去,一時間张居正的风评倒是有些好转了。
两天之后,三堂会审就会在大理寺衙门举行,所有人都在期待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
夜幕降临,张居正的府邸裡面,游七正在伺候着张居正用餐。吃完饭之后,张居正吩咐道:“等一下你去找锦衣卫都指挥使刘守有,你告诉刘守有,无论用什么办法,三堂会审那天,一定要让王大臣开不了口。”
“不過王大臣不能死,不能杀掉,明白嗎?”
游七点了点头,躬身說道:“老爷放心,老奴知道该怎么做。老奴也会在大理寺牢裡面安排人手,如果刘大人那边做不到,咱们的人也可以做到。”
想了想,张居正說道:“不到万不得已,咱们不能出手,让锦衣卫去做。”
。鬼吹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