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迁都 作者:未知 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撤销了丞相一职。相当于一個国家只有各部委,沒有总理了。 但是一個人的精力再大,也不可能忙的完所有事情。朱元璋什么事都喜歡亲力亲为,朱棣却沒有他那么足的精神,所以现在又弄了一個内阁,也就是秘书处。 在皇帝霸道的时候,内阁初创,沒有实权,也還不具备后来的权势。 解缙今年才三十四岁,他這個内阁首辅,不過也只是相当于一個大秘书。 整個内阁也才不到百人,除了七個内阁成员,办事人员总共不到百人。 文渊阁面积虽然不算大,但是也足够将他们容纳进来了。 朱瞻基自灵魂变成周游之后,不喜歡让人抱,距离近的时候,也不愿意坐轿子。 整天喜歡腰裡挎着郑和送的小木刀,到处逛游,权当锻炼身体了。 一路行来,所有人见到他哪怕不认识他,看到他的身后跟着两個长随,四個小太监,也都知道他是谁,纷纷俯身问好。 进了文渊阁,朱瞻基就看到了朱棣的御驾仪仗队在院子驻守,登时知道了为何解缙沒有去宣布他放学。 拿着今天学习的课堂作业,朱瞻基才不管裡面在谈什么国家大事,就直接闯了进去。 几個守卫想拦不敢拦,只能大声行礼。“见過世子殿下。” 他年龄還小,有些事需要忌讳,却不必太多计较。 朱棣如果沒有来,他還会让人通传一声,单独见一见解缙就好了。 但是现在朱棣来了,他這個当孙子的首先应该表现出来的是欢喜之情,而不是避讳。 小小年纪就因为避讳而疏远朱棣,這不是好事,更会落一個心思深沉的评价。 他敢大摇大摆往裡面闯,几個太监却不敢跟进去,在外面干跺脚。 文渊阁大厅裡,听到侍卫通传的声音,一個声音顿了一下继续說道:“五则北平土地贫瘠,迁都至此,需要南方粮食源源不断运往京师,增加民负。六则……” 這個时候,朱棣大声喝道:“孙爱卿不必多言,陪都非国都,朕今时尚无迁都之意。” “迁都,为何迁都?” 众人都纷纷惊诧地看向了刚进来像個小大人一样手扶刀柄,大摇大摆的朱瞻基。 皇帝讲话之时,无人敢打断他的话,這恐怕也是朱棣当皇帝后第一次說话被人打断。 不過面对朱瞻基,他却并沒有生气,而是温和笑道:“基儿为何不返内宫,你皇祖母怕是還要等你一同进餐。” 朱瞻基穿過了诸位大臣,向着朱棣走去,大太监王彦伸手来扶,被他轻轻摆手制止。来到朱棣面前,他长揖到底,直起身来才說道:“见過皇祖父,一餐不食尚得過,一法错却万民不得過。” 朱棣笑问:“何言对错?” “有利万民是对,民不聊生是错。” “那迁都到底是对是错?” 朱瞻基面对众人大声說道:“立陪都是对,立国都是错。” 朱棣脸上的笑容有些尴尬了,因为几乎沒有人赞成迁都,所以他才采用迂回战术先立陪都。但是到了自己孙子這裡,竟然也說迁都是错。 他轻咳了一声,问道:“难道基儿舍不得应天府繁华?所以不赞成迁都?” 朱瞻基上了两级台阶,靠在了朱棣的大腿上,望着他說道:“孙儿生于北平燕王府,自小在那裡长大。来应天后也一直在宫中,不曾去過市井。所以哪裡繁华孙儿并不知。” “那为何不赞成迁都?” 朱瞻基大声說道:“孙儿前段日子学习三字经,看過我大明地圖。自古以来,中原大地朝代更迭,除蒙元入侵百年期间,立都北方,再沒有其他朝代将国都偏离中原。吾虽生于北平,那裡是吾故乡,却也知道,那裡不适合当国都。” 在這個时代,再也沒有谁能比他清楚定都北平的错误。 污染和人口爆炸带来的压力现在還不需要考虑,仅仅一個粮食問題,就给明清两代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一個人口超過百万人的消费型城市,仿佛是一個巨型吸血虫,吸收着京城周边的资源。 在北方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的时代,一個北方都城,消耗的资源太大了。 而且,北平還缺水,人少的时候不觉得,人多的时候…… 其次,定都北平虽然在歷史上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高评价,但是实际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在军事上,都是弊大于利。 歷史赞成派对永乐迁都的意见认为,由于首都距离长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 朱棣本人就曾以北平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残余势力,北平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 同时,天子戍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俱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例如土木堡之变、平军覆灭之后,明朝坚决地组织了北平保卫战,而不是像西晋、北宋一样放弃北方。 而歷史反对派则认为,一方面迁都北平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北平地位陡然提升,令整個北方防线在向内收缩的同时也向北平集中,反而破坏了明太祖时北方边防的均衡配置。 歷史上的朱瞻基放弃开平等三卫后,长城以外明军再无据点,令北平暴露了两翼,也失去了战略纵深,使京师长期处于外敌的直接威胁下,同时也是明中期蒙古在大漠、明后期女真在辽东坐大的重要原因。 对于永乐迁都,如果不是今天恰逢其会,朱瞻基根本就不会想起這件事,所以完全沒有准备。 但是這件事关系太大,甚至影响了到了今后几百年的歷史变迁,想要让一心迁都的朱棣改变主意,朱瞻基必须要拿出合适的理由。 他如果是個大人,可以随便夸夸其谈,但是他现在只是一個六岁的孩子,想要說服朱棣,难度就倍增了。 朱棣笑着看着自己的孙子,想听听這個六岁的小家伙有什么正当的理由。 朱瞻基也感觉自己亚历山大了,這件事不该是他应该掺和的。但是既然适逢其会了,自己如果不改变歷史,那算什么穿越者呢! 所以他只是想了一下,就說道:“孙儿在北平冬天需要穿五层衣裳,到了应天,只需要四层。北平亩产不到三石,但是应天却亩产四石以上,北平粮食不足。還有,修建新的皇宫需要耗费无数的人力和物力,让百姓生活更苦。” 朱棣笑问:“沒有其他理由了嗎?” 如果自己是二十六岁,哪怕只有十六岁,也能有理有据地讲道理摆事实,但是這個年龄,实在太尴尬了。 他只能摇了摇头。 朱棣摸了摸他的脑袋笑道:“但是国都在北方,就能靠近草原,打败蒙人啊!” 朱瞻基叫道:“那更不能了。谁打架会先把脖子伸出去让别人抓住了再打啊!” 众大臣开始沒有敢插话,但是听到朱瞻基這么說,就有大臣忍不住跪下說道:“世子殿下英明,此话虽然粗俗,却也是正理,請陛下三思。” 朱棣是個战争狂,迁都为的就是能靠近草原,跟蒙人一决高下。 但是他也是一個战略大家,听了朱瞻基的话心裡也被触动到了。 他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大臣,淡然說道:“苏爱卿平身,迁都之议本就未决,现在只是考虑在北方建立陪都,方便我大明对草原用兵。此事……再议吧,众爱卿請回……解爱卿請留步。” 众大臣纷纷鞠躬长揖。“是!” 不应该是說喏?怎么就說是。 朱瞻基有些纳闷,自己也有些不明白這個时候大臣们应该怎么說。 他却不知道,自己在几個主要大臣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已经在众大臣的心中已经留下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印象。 年方六岁,就能跟皇帝侃侃而谈,還說的有理有据。 当着几十個人的面前,他也沒有丝毫畏惧,敢跟暴躁的朱棣讲道理。 這個世子,在這一帮大臣面前绝对是称职的啊! 大堂内,朱棣问起了朱瞻基的功课,看到今天的课堂作业,直接问道:“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這句话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朱瞻基用小孩子的语气說道:“老师告诉我說梁唐晋汉周是唐朝灭亡以后,五個新的势力,他们被称作先五代,因为他们歷史不长,也不具备称作朝的基础,所以以五代相称。” 朱棣嗯了一声,收起了他写的作业问解缙:“解侍读,世子学习进度如何?” “回陛下,世子聪慧,三字经已学三二。为了不让他觉得枯燥,臣也同时在跟他讲百家姓和千家诗,千字文。” 朱棣温言說道:“世子年岁尚小,有些东西還不宜過早接触,以后也不要让不相干的人接近世子。” “臣不敢,除了蒙学三百千千,不得陛下许可,臣不敢妄作主张。” “地圖是怎么回事?” 朱瞻基明白了過来,立刻拉着朱棣的衣角說道:“皇爷爷,地圖不是老师找的,是我让余先从天一阁找出来看的。” “为何要看?” “我要知道九州是哪裡啊!要不然怎么算通了三字经呢!” 朱棣這才抱起了他,哈哈笑道:“那今天跟我說的话,也沒有人教你?” “孙儿不让人教,孙儿自己想的明白。” “那就好!基儿聪明,可不要被有心人利用了。解侍读退下吧。狗儿,摆驾。” (继续弱弱地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