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7章 李森科的憂慮

作者:重生的楊桃
如果是在一間小屋裏聊些雜七雜八的事,楊明志也有意和李森科聊聊其引以爲傲的對種子的“春化處理”作業。

  李森科學派的人把“春化處理”奉若圭臬,彷彿它就是造成農作物趕在霜期之前豐收的唯一手段。

  其實哪有那麼神奇?在楊明志看來,必須採用真正的科學方法,才能培育出生產週期短、耐寒或耐熱的作物。

  例如經過科學選育,本是生長在北緯30°和以南地區的水稻,居然可以在北緯60°地區生存。中國東北能夠種水稻,看似匪夷所思,實際就是經過了種子的科學選育,一代又一代的優選,耐寒品種就是能抵抗低溫。

  不僅如此,聰明的中國科學家就是使用這套被世界公認的傳統科學選育法,甚至培育成功了耐鹽鹼的稻種。所以在楊明志曾身處的時代,中國沿海灘塗的大量鹽鹼地,已經被改造成稻田,隨着科學育種工作的持續,鹽鹼稻田的產量一年比一年高。

  因此,那些爲糧食增產傾盡一生的人,被稱之爲“新神農”。

  如今的1942年,李森科就是蘇聯的“神農氏”,至少斯大林在多次大會上親自支持了李森科。就算此人在蘇聯科學界是爭議人物,只要擁有斯大林和斯大林的親密戰友們的支持,他的地位就是不可撼動的。

  當然,如若斯大林不再予以支持,李森科的大廈也就轟然倒塌。

  楊明志真是看到李森科,就聯想到他在低溫環境中育種的場景。

  雖是低溫,可不是溫度降到冰點一下。那低溫室的溫度也就保持在0到10度之間,這一細節本就是李森科告訴楊明志的。所以育種場所對比環境溫度,十足是個溫室。

  楊明志的腦子一直非常活躍,和妻子不同,他並不討厭甜菜根燉牛肉的味道。

  甜菜,它是蘇聯榨糖的唯一農作物,純粹的砂糖亦是軍人可以迅速恢復體力的寶貝。砂糖當然還有另一個好處,我們可以理解爲它就是能量的結晶,它極度的耐儲,只要保持乾燥儲存十年都沒問題。

  蘇聯在大戰之前,從瑞士那裏學到了製作奶糖的工藝。當然蘇聯本身就有傳統的糖塊製作工藝。

  戰前,糖塊是孩子們的享受的寶貝,如今它成了戰士保命的手段,尤其是針對病號,由砂糖分解而出的高純度葡萄糖,靜脈注射給予他們活下去的能量。

  可以實現西伯利亞地區天才的增產嗎?當然可以!

  畢竟在另一個位面,崩潰後的蘇聯,其中的俄國西伯利亞的蔬菜種植,幾乎都是中國僑民在做。

  似乎這非常荒誕,然而它是一個事實。

  勤勞又智慧的中國人有手段對抗西伯利亞的寒風,那就是先進的塑料大棚技術。

  本身該技術是荷蘭人最先使用,美國等國將其進一步發展,它是十足的舶來品,然而在中國人手裏得到了最爲喜人的擴展,以至於中國的南極科考站也建成了“塑料大棚”。只不過塑料薄膜變成了透明的玻璃,南極白晝不是很強烈的陽光,照樣得到應用。

  這一次李森科突然造訪,他還是樂意說說自己的成就,並問起了非常關鍵的事。

  那麼,有什麼事是對於李森科非常關鍵的?

  在一間小屋內,昏暗的燈光下,打扮得好似熊的李森科繃着一張老臉,問道:“別列科夫同志,您到了莫斯科一定見到了斯大林同志。他有沒有提到科學院?有沒有……提到我?”

  “您……”楊明志不禁一怔,李森科這是什麼意思?

  哦,事情看來非常簡單。

  楊明志故意說:“啊,斯大林同志提到了您了。他跟我說他非常重視新西伯利亞,非常重視科學院在戰爭時期的貢獻。他希望廣大的科學工作者在自己的領域支援衛國戰爭。部隊有着諸多訴求,例如需要更多的糧食,更好的武器。所以我告訴斯大林同志,我會研發更多更優秀的武器。”

  恍若一棵老樹生了新芽,李森科乾癟的臉突然紅潤起來。他興奮的問:“啊!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生產更多的糧食?”

  “對!就是這樣。您很清楚我是一步步晉升到現在位置的軍人,我很懂得士兵的需求。在我看來,後勤部門必須保證士兵每天一公斤的麪包,如若不夠就用等熱量的土豆代替。如果戰士們喫不飽,就不要奢望僅憑一腔對於蘇維埃的熱血,就能永遠保持充沛的精力。他們的戰鬥力會大打折扣,斯大林同志認爲,我們雖然打贏許多次作戰,傷亡情況都非常嚴重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戰士居然連最基本的口糧都不夠。”

  現在,情況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瞧瞧楊明志這番仔細琢磨分明就是閃爍其詞沒有說明重點的話,李森科是問楊明志,斯大林是否提到了他這位科學院的院長。

  楊明志又是如何回答的?一番回答就是在咬文嚼字,因爲斯大林根本就沒有提到過李森科,楊明志的一番言論,不但是斯大林彷彿提到了李森科,還對其做了重點的鞭策。

  因爲在地堡內的密談中,關於“火星行動”的作戰計劃,其中糧秣的調運是非常關鍵的。斯大林不禁抱怨起蘇聯當前的糧食產量,很顯然在糧食完成收穫後,至少半年時間,蘇聯不存在糧食短缺問題。

  然而半年之後呢?

  直到現在,蘇軍無論高層還是基層,對於夏季作戰都有着擔憂的情緒。畢竟戰爭中的兩個夏季作戰,都是蘇軍的戰略性失敗,損失極爲慘重。

  如果聯盟用剩下的耕田生產更多的糧食,國家就能更好的應對“豐收前的飢餓”。

  難道說就不能倚仗一下盟友的糧食支援嗎?

  不!僅從本年度的糧食支援來看,盟友的支援當然越多越好,整體來看不過是杯水車薪。

  在這方面,李森科當然是專家。

  李森科這個人在蘇聯的科學界有不好的風評,然而蘇聯若是被餓死了,自己的一些榮耀和畢生的努力也付諸東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森科是走火入魔的農業技術員,當得到國家重用後,他需要手段捍衛自己的地位。因爲他反感同行對自己的一切質疑,哪怕科學的原則就是“用新證據推翻舊理論,建立新理論,並等待更新的理論加以推翻或支持”。

  在蘇聯之外,科學家之間的爭吵比比皆是,爭吵根源是爲了真相。

  李森科只想讓質疑者閉嘴,如果他們不閉嘴,那麼自己就用嚴肅甚至極端手段幫他們閉嘴。

  關於李森科學術水平如何,斯大林並非不知道。斯大林是善用權術的,他需要在科學院施加自己的影響,那麼這個李森科就是自己的代言人。而斯大林看中的就是這位李森科有一種魔力,可以讓寒冷又貧瘠的俄羅斯大地,成爲大糧倉,並從側面展示出“斯大林主義”的優越性。

  如果有一天李森科不能再幫助蘇聯完成糧食增產,那麼自己存在的意義還有多大呢?

  這就是李森科最擔憂的事。

  當時間進入1943年的春末,餘糧困境開始出現。此時最高蘇維埃若是質問自己爲何沒有給予農田更高的產能,難道要承認“春化作業”又一次不盡人意?

  李森科今天是來談口風的,他迫切的需要利好消息,所以楊明志並沒有直白的說“斯大林特別看好你”。他覺得別列科夫將軍的態度已經充分說明了一切,斯大林對於自己依舊格外信任。

  “真是好啊!”高興中的李森科甚至拍打起楊明志的肩膀,“我已經開始大規模的冬季育種,明年春季播種的麥子,它們將快速成熟。看來我需要給領袖些一封信,告訴他我將獲得的成就。”

  “如果您願意,您當然可以。”

  “您真是一隻吉祥的鳥兒。這樣,我可以確定我未來的工作方向都是正確的。”

  “所以,您還在冷藏處理您大量的麥種?”楊明志明知故問道。

  “不僅僅麥種,還有甜菜種子。我在科學院裏有一個實驗室,我也親自兼任了新西伯利亞州育種站的局長。實話告訴您吧,我有意擴展一下新西伯利亞州南部的甜菜種植面積,以及加緊拓荒運動。

  我對種子的春化處理能取得的增長其實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還需要擴大耕地面積。廣袤的西伯利亞還是過於寒冷了,陽光給予土地的能量比不上烏克蘭。

  春化處理的工作將達到一個瓶頸,屆時要麼我能短時間內培育出抗寒品種,要麼就是獲得更多的耕地。”

  果不其然,這位李森科一旦談起農業,就是再疲倦,興致也能馬上起來。

  楊明志始終不喜歡李森科,也不想和他搭上多少關係,不過人家好歹是科學院的院長,做一番支持他的表演是應該的。何況,這位乾瘦的中年人,他負責了設計局的工作經費,所以哄着李森科高興,此乃理性的選擇。

  歸根結底,有了沼澤地一年耕戰的經驗,本就並非五穀不分的楊明志,農業方面的知識也積累不小。

  李森科長久以來就是蘇聯農業的“泰斗”,他的決定可以影響絕大多數集體農莊的播種與收穫。

  楊明志已經清楚的意識到,李森科對自己的未來有一種很強的危機感,這種恐怕能葬送其一輩子付出的危機感迫使他需要給蘇聯獻上1943年的大豐收。

  蘇聯可以大豐收嗎?如果可以,軍隊的軍糧問題將得到強有力的保障。

  可是,許多事就是大勢所趨,許多事並非人力可以阻撓的。

  例如自然氣候,沒有人更夠阻撓北極的寒冷長期盤踞在整個西伯利亞。

  “但是我們的人力物力已經快到極限了。”關於農業問題,楊明志不禁多說幾句:“也許您不應該奢望我們能開墾多少土地。”

  別列科夫將軍說的是一個事實,李森科聽在心坎裏,不禁長嘆一口氣:“尊敬的別列科夫同志,您知道我最擔心的是什麼嗎?”

  “是……是糧食增產不夠多?”

  “不。”李森科無奈的聳聳肩,“我其實有一種糟糕的預感,明年的種植季糧食反而會減產。究其原因恐怕並非我的科研成果存在問題,而是在於自然災害。去年冬季的天氣非常反常,結果現在入冬了,其實氣溫同比是頗爲溫暖的。我想這些事您是不明白的。”

  “是,我還不知道您想要說什麼。”

  “唉,今年恐怕是一個溫暖的冬季。以我的經驗,明年全聯盟的降水將是偏少了,西伯利亞這裏的降雨量本就少,我非常擔心。”

  “您是擔心乾旱問題?”楊明志附和着問道。

  “對。乾旱將造成糧食的欠收,如果是和平時期,聯盟是完全可以應對的,但是現在,我非常擔心。”

  李森科的這番話着實令楊明志爲之一振,在他看來,李森科的這番推斷可不是什麼胡說八道。

  在二十世紀初,沒有多少人真正關切過“厄爾尼諾現象”,然而該自然現象始終伴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

  如果有農業專家有意系統關注歷年的降雨記錄、氣溫記錄,經過長久的觀察能夠發現一些規律。

  李森科在被捧上高位前,他就是一名農業技術員。這個技術員不一般,因爲他的父親就是一位善於鑽研如何種田的特殊農民。

  父子兩代人的種麥子的經驗,李森科有一種感覺,凡是冬季相對溫暖,開春後降雨就偏少,最終導致農業減產。例如當下,一場大規模的降雪只把新西伯利亞的最低氣溫降到零下十五度而已,降雪停止後,氣溫又開始回升。

  現在,李森科只是對1943年的糧食種植充滿擔憂。

  他的擔憂必將變成事實。

  事實是非常殘酷的,而且就是地球的氣候擾動造成了該事實,不是某人或者某些人,通過某種方法可以改變。

  1943年,厄爾尼諾現象襲擾整個世界,蘇聯的後勤也瀕臨崩潰。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