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15章 败家他是专业的。

作者:江蕴意
就在扶苏琢磨郡县制时,那边天幕已经往下說了。

  【除了制度上的改革,在用人方面杨坚也进行了改革,他废除了曹魏一直以来沿用的九品中正制,改为选拔。他规定每州每年要推薦有才学的贡士三人,选人的标准是“文章华美”,把德和才结合起来,通過考试的途径来选拔人才担任官吏,称为贡举。到杨广时又加了进士科,形成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列的常贡。】

  【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魏晋以来选官只看出身的弊端。在魏晋只要你会投胎,有個好爹,不管你资质如何你都可以进入官场当官,哪怕你蠢笨如猪,哪怕你平庸不堪,你都不用担心。而那些真正有才华却沒個好出身的人却连入场券都拿不到,谁让你不会投胎呢?這种情况下,可以說科举制的创立是给了一般庶族地主、或者有才华的人而沒有一個好出身的人一個机会。】

  —

  东晋时期。

  有出身贫寒的学子看到這一幕先是怔住,接着浓浓的羡慕就涌了上来,再然后他就哭了起来。

  他记性好,過目不忘,背书极快,大父见他有读书的天赋就举全家之力供他读书。他家本就不富裕,供了他读书后家裡更是捉襟见肘,大家都是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這种情况下他更不敢懈怠,他早也读,晚也读,好不容易学成,恰好朝廷這时也派了中正下来选拔。

  他的道德、才能都是优秀,除了出身。

  中正不看他道德,才能,只看出身,见他出身贫寒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选了另外一個出身比较好的人,可那人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就因为出身好就被中正选中了。

  他不服气去找中正,中正却斜着眼傲慢的回道,谁让他不会投胎呢?出身在這样贫寒的家庭中就不要奢想那么多了。

  他想想這十来年的苦读,想想家裡人的节省,对家人的愧疚和无尽的绝望席卷了他,他放声大哭出来,他想去后世,想去那些不凭出身选人的朝代,为什么他要生在這個只看出身的时代呢?

  【不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也還是有一定的弊端,参加考试的有品级限定,其次沒有糊名和誊录,沒有糊名和誊录這考生的信息不就是透明的嗎?一眼就看的出来。然后想象下要是某某大人家的孩子参加考试,主考官一看他名字,哎呀,這不是那谁家的孩子嗎?嗯,卷子好像写的沒那么好,但是又不好把他刷下来,大家都同朝为官,這样多不给对方面子,那還是给個名次吧,不然要是将来自己有求于人怎么办?于是這种情况下,权贵的孩子家就中举了,唐玄宗天宝二年的状元最能說明這情况,甚至性质還更恶劣一些。】

  —

  唐。

  天宝二载(公元744年)。

  苗晋卿和宋遥听到這都吓的不行,他们想跳起来捂住天幕,想求天幕不要再說了,不能再說了啊,再說下去他们要完了。

  可惜天幕沒听到他们的心声,依旧不为所动的往下說——

  【天宝二年,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加科举考试,這货呢不学无术,参加科举时也非常嚣张的交了白卷,然而就是這样一個的人却被点为了状元,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個好爹呀,他爹当时正受玄宗宠信,负责主考的苗晋卿和宋遥为了讨好他爹就昧着良心点张奭点为状元。】

  【张奭肚子裡有沒有货大家還是知道的,所以他被点为状元后学子们就很不忿,“群议沸腾”是当时的情景,只是沒办法,传不到玄宗耳裡。那后来這事又怎么爆出来的呢?是一個叫苏孝蕴的人,他曾经做過蓟县县令,认识安禄山,他对张奭被点为状元也很愤慨,就把這件事告诉了安禄山,安禄山后来一次进宫面圣时就把這件事告诉了唐玄宗。唐玄宗听的很生气,不過也沒当场就发作,而是把当时中举的64人全叫来再进行一次复试。】

  【考试這种事,你肚子裡有货就是有货,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张奭不学无术,你让他這回写出东西来不是搞笑嗎?他再次交了白卷。玄宗很生气。然而更为讽刺的是,中举的64個中也只有那么一两成合格,其他的都是滥竽充数,因为有個好爹就被选上了。這事更有意思的還不在這裡,而是——发生在长安城的事玄宗不知道,還得边将安禄山来告诉他,這還不够搞笑?虽然后来唐玄宗也处理了张倚,苗晋卿和宋遥,但开元年间清明的政治气象却是已经回不来了。】

  唐。

  开元十年(公元723年)。

  轰隆一声,李隆基彻底蒙了,所以他就是那個玄宗?就是那個害的大唐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

  迎着大臣们不敢置信,打量,谴责的眼神时,李隆基嘴巴张了张却不知道该說什么,别這么看朕啊,朕也不知道未来发生了什么啊!

  【所以隋唐时的科举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說也還是有看出身的,只是相对魏晋南北朝时,平民的机会多了一些而已,绝对的公平是沒有的,一直到宋朝,宋朝真的给了平民们一個机会。

  除了這個,宋朝還对科举进行了改革,宋太宗时期,赵光义命令对殿试的卷子进行糊名,到仁宗的时候,糊名的范围扩大到了省试,州试。

  這個命令下去后,想投机取巧的人就想出了认笔迹的办法。中国从来都不缺聪明的人,搞小聪明的人想出认笔迹作弊后,就有一個叫李夷宾的人对這個现象提出建议,他提议派人将考生试卷再誊抄一份,大家都是一样的笔迹,這样主考官也就无从下手了。這個建议很快被采纳,之后再有开科举都会进行糊名和誊录,這样基本就杜绝了考试作弊的可能,那种考官泄露考题的另外算。】

  【到這裡也才真的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普通学子们只要你有才华就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以前的学子们听到這都振奋了,眼裡也露出迫切渴望的光,他们要科举,要像仙人說的那样暮登天子堂!

  【除了糊名和誊录,宋太祖還对科举进行了另外一個改革。为了选拔人才,他在开宝六年实行殿试,殿试并不是赵匡胤首创的,早在武周天载初元年二月,武则天就有在洛成殿问贡人策论,這是科举制中殿试的开始,只是在当时并沒有行成制度。】

  —

  唐。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

  大明宫裡,這时已经是太后的武媚娘听到武则天三字,那個长久一直盘旋在她心头的野心更加蓬勃.起来,整個人也更加蠢蠢欲动,仙人所說的武则天,是她吧?

  【殿试选拔出人后,不要再经過吏部的选拔,而是由皇帝下令直接授官,且考生们考试及第后,還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士族的力量。赵匡胤的想法是挺好的,但架不住赵光义和他儿子‘重文轻武’,尤其他儿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两宋时期,尤其明朝,文官的力量非常强大,逼的皇帝都不得不起用太监来对抗他们,甚至后期明朝灭亡跟他们也有很大的关系。】

  —

  秦。

  姜彩音的讲述再次对扶苏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孔夫子之前說過:“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注1),子夏也說過:“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注2)。

  两位老师都說君子要以忠和信为主,服侍君主,要能豁的出生命,可是听仙人的意思,后世熟读经书的官员们一個都沒做到?

  反而逼迫皇帝?

  這岂是一個臣子所为?

  —

  唐,显庆二年(公元658年。)

  高坐在朝堂上的李治听完露出和善的微笑,“今得天幕指点,朕欲之后科举也进行糊名和誊录,众卿以为如何?”

  這话一出,大臣们脸色是各异,不一而足,却沒有人当枪头鸟第一個出列說话。

  李治也不急,這一群老狐狸,不過沒关系,他会慢慢入手的,天子门生啊,這說起来多有吸引力,以后直接隶属于君王,不再是世家大族的附庸。

  —

  宋,建隆元年。

  赵匡胤還沒从重文轻武的政策中回過神来就听到了两宋,当时一口气差点沒提上来,他瞪赵光义,夺了他的皇位不算,后边居然還亡国了?!這個兔崽子。

  —

  明。

  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吃瓜的朱元璋听到后代居然被文官逼的要起用太监,气的不行,“這一群废物,连大臣都管不好。”

  他拍桌子,“說了对大臣不要太好,对他们太好他们就会蹬鼻子上来脸,不听令敢贪污就直接剥皮揎草啊,這一群沒用的废物。”

  然后又骂:“又是哪個逆子违背朕的命令让太监干政的?”

  明,正统十二年。

  王振听天幕這么說,露出不屑的一笑,文官厉害?哪裡厉害了?

  朝中大臣们见到他不都還得恭恭敬敬的口称翁父嗎?

  更有甚者,還有认他做干爹的,這些可都是朝中大臣啊,在他面前都還得弯下脊梁骨!

  作者有话要說:注1,注2都引自论语。

  。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