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朱元璋:朕的大明至少三百年!
因为,上上一题。
国家在面临灾难时候可能出现的状况。
此刻,虽然郭子仪已经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大唐正在和叛军进行决战,但一场决战下来,不分胜负。
带给整個大唐百姓,是无尽的痛苦。
杜甫他本人,之前更是从长安逃离過,在路過兰州這些地方,他看的不是王朝强盛,而是衰败……百姓为战争投入巨大,但在关中饥荒时,朝廷却沒有组织救灾,而是让他们自生自灭,這是坐等灾难過去,听之任之。
這与之前那第七题的灾难,一一相对,实乃乱世之景象啊。
然而皇帝陛下選擇的却不是這個答案,言行相当不符合。
“从高祖建唐,已经多久了?”
杜甫的感叹,让高适沉默,接着问出一個問題。
“经历了太宗、高宗、则天、中宗、玄宗以及当今陛下……差不多快140来年了。”岑参算了下。
“前汉多久?”高适再问。
“二百一十年。”杜甫回答,這是问西汉,西汉也叫前汉。
“后汉多久。”高适问。
“一百九十五年。”杜甫回答。
“前朝多久?”
杜甫和岑参皆是沉默,许久之后,岑参道:“杨广死的那天算起,共计37年。”
“后汉140年的时候,是哪位皇帝?”高适再问。
“灵帝刘宏?”岑参猜测道。
“恩,就是灵帝刘宏。”杜甫确定道。
灵帝。
140.
212.
這几個数字出来,三大诗人更是沉默,他们甚至想到,汉到140年的时候,那些人知道他们会亡于212年嗎?
后汉195年,他一百140年的时候,都到汉灵帝刘宏的时候了,大唐的歷史都研究過,后汉实亡于汉灵帝时期,黄巾军冒出来。
這一对比。
安禄山、史思明岂不是和黄巾军一丘之貉。
他们已然进入乱世……大唐进入倒计时了。
“不谈這些,谈谈考场中的选项吧……”
“朝代更迭,既然是一种歷史规律,那么我們不妨看看,到底王朝会因为什么覆灭。”
沉重的气息,被岑参打破。
杜甫和高适都看向這题。
“土地兼并引起的农民起义?”
“土地兼并,是什么?”
然而第一個选项,就超過他们的理解范围了,但這一题,算是矮個子当中拔高個子,算是此题的正确答案。
因为封建王朝,几乎都亡于不断的土地兼并。
无论是汉、還是唐、還是以后的明,都是版本過于陈旧,不更新导致资源进一步集中到统治阶级。
封建王朝,土地就是资源。
“是說,农民沒有了土地,就会起义嗎?”他们只能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這点多少他们還是懂一点的,他们见证過。
“应该是……”
“农民起义,這個不足以让王朝覆灭吧,汉高祖、光武帝刘秀、乃至于三国刘曹吴,還有我朝,都是靠世家门阀带领军队推翻前朝的。”高适判断道。“那气数已尽呢。”
“這是老天都看不下去了。”
“有可能。”
杜甫他们看到這個选项,无不深以为然。
“失去民心呢?”
“這個也像,魏公說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那第四個,外敌過于强大。”
“好像也可以。”
几人一番讨论,顿时感觉這些选项,对整個王朝是刀刀不离要害,每個选项都是死路。
而他们要做的是,這几條死路当中,選擇一條符合他们王朝的死路。
這一题,其实是超纲了。
沒有一個皇帝能够超越时代回答到這种問題。
但秦风還是拿出来了。
他要激活华夏民族善于总结打补丁的优点,再次点化這些位面的庶民百姓,以及皇帝。
因为這個問題,稍微有点阅历的键盘侠都能选出来。
他這是在培养皇帝的危机感。
当然,這道题对于前面的皇帝来說,有些吃亏,因为他们沒有太多的例子可寻。
对后面的皇帝。
尤其是朱元璋来說,就有些占便宜了。
“两汉相加,四百零七年。”
“其中,前汉212年,后汉195年。”
“唐,二百八十九年。”
“宋,三百一十九年。”
“北宋,167年,南宋,152年。”
“俺老朱,建立的大明,怎么也要一百多年吧!若是再加上一個南明或者北明,怎么也得三百年吧。”
“三百年,够了!”
“三百年,俺朱家有多少子子孙孙?应该不会亡于沒有继承人吧。”
“三百年,刘家出现了那么多昏君……我老朱家应不会,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昏君,民心……”
“看来,我老朱家王朝,最终很有可能亡于失去民心,哎,古往今来的王朝覆灭,那個不是失去民心了。“
“都說要对待百姓好一点,百姓若是活不下去,谁愿意造反?”
朱元璋稍微分析两拨,再结合他自身的经历,就已经得到了他心目中的答案,他的大明,亡于失去民心。
他也只能接受,他的国家亡于這個理由。
至于农民起义,朱元璋早就把处理方法写在祖训当中,他有信心子孙能处理好农民起义。
還有外敌過于强大。
怎么可能!
打便是了!
气数已尽,朱元璋不信這個东西!
所以跳来跳去,失去民心這個选项,是他唯一能接受的答案。
因为他也取了個巧……纵观那么多长寿朝代,都不是亡于外敌、继承人、农民起义,都是亡于民心。
抓住民心,大明至少150年,若是变成南明北明,再加個一百五十年,至少也是三百年。
這题,被朱元璋弄成了计算题和较劲题。
他朱元璋就不信,他的大明会短命!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