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巅峰对决
作为老师们眼中的好学生,又是面对江枫這個眼中钉的挑衅,张亮怎么可能咽的下這口气。
隋炀帝的過可是史书上记载的,罄竹难书。既然你非要自取其辱,那就别怪我让你彻底下不来台,成为所有人中的笑话。
“江枫,你把隋炀帝的大运河吹得再好,那也弥补不了,隋炀帝,修大运河,罪在当代!”
“居史书记载,修大运河,死了多少人,歷史记载死了250万人。可以說在当代,隋炀帝就是個超级暴君。這是史书上众口一词的。”
此话一出,学生们都爆发出一阵嘘声,乖乖,250万人啊,這得造成多少人家破人亡。实锤了,妥妥的暴君。
听到周围的私语,江枫嗤笑一声:“說了让你去读书,你偏要去养猪。250万人?你从哪裡看到的。”
学生们哄堂大笑,江枫,你真特么人才。太特么损了,這不拐着弯骂张亮连猪都不如嗎。哈哈哈。
张亮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张了张嘴,却是什么都沒說。他又說不出江枫那种暗讽的话,直接爆粗口又会崩人设。脸色愈发难看。
江枫等同学们笑的差不多了,才正色道。
“事实,恰恰相反!隋炀帝在位期间人口還暴增了呢”
“隋炀帝从他老爹哪裡接手的时候,人口峰值才870万户,而通過短短的五年時間,到大业五年的时候,大隋的人口暴增到了890万户。”
“我就问,這人口的不减反增是如何填补那250万的缺口還多出几十万户的。难不成哪個时候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了?”說道最后,一句略带玩笑的话瞬间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响。
“枫哥,你真是我亲哥。這個問題根本沒法回答。哈哈哈。”
“张亮,你說啊,为啥人口不减反增呢”“很明显,這轮交锋,是我枫哥赢了。枫哥威武,枫哥一统江湖。”
感觉到全场的节奏都被江枫所掌控,张亮知道,自己再不做点什么,以后成为学生们眼中的笑话的就是自己了。于是梗着脖子反驳道。
“就算沒死那么多人,但是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每個月征调200万民夫。這不是滥用民力嗎,而且除了大运河,還同时修建东都洛阳,长城。同時間三個大工程。這就是在劳民伤财啊。這個你怎么解释?”
听闻這话,学生们顿时鸦雀无声了,前排那個目光一直放在江枫身上的少女眼底也不由得闪過一抹担忧。确实,這個好像沒法洗。众人将目光重新看向了江枫。
歷史老师看着底下学生们的讨论与思考,内心很欣慰,只有知识的碰撞才能加速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啊。
随即,也将目光看向了江枫,今天,這個学生给了自己很大的惊喜。逻辑思维能力都很严谨,而且那强大的控场能力,举手投足都散发着一股让人莫名信服的气场。恍惚中這根本不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而是一位正在准备发表演讲的职场精英。
江枫眼中沒有丝毫惧意,淡淡的道。
“先說劳民,其实這裡你们都陷入了思维误区,很多人觉得每個月征调200万民夫,用于修建大运河,這就是滥用民力。”
“我想說的是,這是典型的文科思维。”
“他们的潜台词是這样的:你都用了两百万民夫了,你還不是残暴?還不是滥用民力?這裡以我們的张亮同学为典型。”
“但是,你学過小学数学后,就知道,事情恰恰相反。”
“修建大运河的工程量是一定的,多找人来修,那不是代表着,每一個人承担的工程量在下降嗎?”
“這道应用题,都不会做嗎?小学毕业了沒。通過征调更多的人降低每個人的工作强度。這算哪门子劳民。”
张亮心中欲吐血,特么的又讽刺我。关键你還沒法反驳。以前怎么沒发现江枫嘴咋這么毒呢,他喵的今天是吃枪药了嗎。
学生们陷入沉思,会算账的很快就反应過来了,对啊,用的人越多干的活就越少。這么一看,根本就扯不上滥用民力四字啊。江枫乘胜追击,继续道。
“在說伤财,民夫在服劳役期间的吃喝,那是国家提供的粮食,又不花民夫的钱,伤财那也是伤隋炀帝的钱。”
“人家不差钱,愿意扯着淡,用钱砸进度,就是這么豪横,不行嗎?”
“试问,這种干更少的活拿一样多的钱的工作哪裡找?要换现在,隋炀帝就是妥妥良心资本家啊。”
“我为什么突然觉得隋炀帝是個好皇帝了?”学生甲向学生乙发出内心的疑问。“别问我,我不知道。我三观正在饱受冲击”学生乙双手扶额,做头疼状。
江枫的這番话一出,全场瞬间悄无声息,落针可闻。学生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這理解,好像也沒错。但是又为啥总感觉哪不对呢。
但是,有心者都看出来了,這波交锋,江枫完败张亮。张亮恨恨的看了一眼江枫。不甘心的坐了回去。
歷史老师看着学生们失神的状态,一個個魂不守舍,仿佛在迎接着三观的冲刷。不由得苦笑,這小子,尽给我出难题。但是,江枫這個学生的名字也被他深深的记在了脑海裡。
叮铃铃,突然一阵铃声传来,原来是下课時間到了。一些学生被铃声唤醒,回過神来。一些成绩好的学生目光看向江枫,身体不由得打了一個哆嗦,迅速移开目光。這小子太邪了,得离他远点。
歷史老师收拾东西,连下课都沒說,抬腿快速得离去。细心的学生发现歷史老师在走到门口时突然打了一個踉跄。
片刻,教室裡又恢复了热闹,学霸们三三两两的扎堆一起讨论問題。学渣们三五成群的相约去操场打球或去小卖部吃点东西放松放松。
江枫在坐下的时候,目光朝前排那個女生看了一眼,而那個女生的目光一直沒收回去。目光相接,四目相对。
“又见面了,俞痕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