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左公千古……(求订阅)
“是啊,就是可惜了,沒有留下后代。”
“留下又有什么用呢,用潭嗣同的话,那就是,就算是孩子生下来,只不過是世间多了一個奴隶罢了。”
只是想到這一句话,众人就不由得内心一疼。
虽然大家都不处于這個时代。
但是。
当大家听到潭嗣同說出這样的话来时,心裡却是极为的不好受。
這要是心死到什么程度,才会說出這样的话?
“看来清廷沒救了。”
“嗯,要不然,潭嗣同也不可能心死到如此。”
乾隆之后的盛世沒有维持多久,清朝转眼就衰退了。
当然。
如果仅仅是衰退也罢。
歷史当中一系列朝代在辉煌之后都会衰退。
可是。
在清朝衰退的时候,這已经不仅仅是衰退的問題,這已经进入到了被列强肆意欺负的地步。
看看清朝与一系列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條件。
别說是亲身到這個世界体验。
哪怕就是光看一看這一些條约的內容,众人都是无比的颤抖。
领土主权沒有了。
外交主权沒有了。
贸易主权沒有了。
关锐主权沒有了。
甚至。
国家被列强都要刮分了。
而身在這個朝代的老百姓,又還有什么尊严?
或者說。
不只是老百姓沒有尊严,整個清廷都已经失去了尊严。
谭嗣同說出這样的话,并不仅仅只是他一個人的感受。
除了谭嗣同,陈凡又讲了一位叫做“谭锦镛”的外交官。
陈凡說道:“谭锦镛是当时清朝派往米国的外交官,当时,谭锦镛在米国处理完公务回家之时,于一位米国警察擦身而過听到一句,中国人,黄猪。谭锦镛强压制怒火,对他說,請先生自重,中国人也是人,不是随意任人羞辱的。可是這位警察一听却是大笑,反问道,中国人也是人?說完,還直接给了谭锦镛一巴掌。谭锦镛虽然是外交官,但身手也不错,忍无可忍之下,谭锦镛回拳揍了這家伙一顿。”
“但事情并沒有完,這位米国警察被谭锦镛揍了一顿之后,却是立即叫来了好几位帮手。双拳难敌四手,谭锦镛被他们打得头痛血流。但這還不够,打完谭锦镛之后,他们還用谭锦镛的辫子将他给绑在栏杆上一顿羞辱。這還沒有结束,接着,谭锦镛又被他们带回到米国警察局。”
《仙木奇缘》
“谭锦镛以为,到了米国警察局,他就可以說理了。随即,他掏出了他的外交官的证明。可是,這一些米国警察只是看了一眼,随即就将谭锦镛的一系列证明丢到一旁。說到,你是外交官又如何。只要是华人,你就必需挨打,這裡沒有特例。就這样,谭锦镛在米国警察局又遭受到了一阵毒打。直到后来谭锦镛的一位老朋友花了重金,才将谭锦镛给赎了回来。”
“只是,回来之后的谭锦镛内心却是升起了一股巨大的悲凉。他想到,自己身为外交官都要受這样的欺负,更不用說那些更沒有什么身份的老百姓。接着,他又想起自雅片战争以来,整個国家一次又一次遭受到列强的欺负,签订了一系列又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约,割让了无数多的领土,以及赔款。而在自己身上,又发生了這样的事。谭锦镛感觉在這個朝代,连基本的人格都无法维持。那么,他能怎么办呢?此时的谭锦镛万念俱灰,他感觉活着已经沒有什么意思。就算是当外交官也沒有任何意思,他只想到一個字,死。”
“几天之后,谭锦镛走到一座高桥之下,在米国投水自尽……”
這就是谭锦镛。
前面是变法失败,被杀。
另一個并沒有参与变法,甚至为清朝服务的外交官。
但是。
两人都死去了。
這是什么原因?
沒有人能說得清。
……
“陈凡老师,清朝难道所有人都是昏庸无能,所有人都让人欺负的嗎?”
有一位学子激动的站了起来,擦了擦眼角說道。
虽然他知道。
清朝并不是现在。
清朝也不是自己的国家。
清朝在他们歷史当中并沒有。
但无形之中,他们就已经代入到了清朝。
不管清朝在歷史当中有沒有。
他们就是认为。
清朝也是中国人。
清朝所受的欺负,同样也是欺负到了中国人的头上。
特别是是谭锦镛。
身为外交官的他,竟然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多么的可悲。
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很难說得清楚。
但最为明显的。
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
弱国无外交。
是的。
清朝在当时已经不只是弱国這么简单了。
所以。
身为清廷外交官的谭锦镛,他又怎么可能在外交上面得到什么尊重?
“当然不能這么說。”
陈凡摇头:“在清朝,還是有一些不畏生死,爱国爱民的大英雄。比如,邓世倡。”
陈凡這时提到了一個人物。
“邓世倡是北洋舰队的舰长,1884年北洋舰队在黄海与倭国作战。只是北洋舰队虽然也算有一些实力,但与倭国一众战舰仍有不小的距离。特别是射程,北洋舰队大部分战舰只能打3000米,而倭国战舰能打到5000米以上。也因此,邓世倡指挥的致远号战舰也在当时的战斗当中多处受伤。”
“但就算如此,面对着倭国的入侵,邓世倡沒有逃离。反而,得知自己战舰受损之后,他還命令一众士兵开足马力,朝着倭国战舰撞去,准备与倭国战舰同归于尽。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說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
“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沒。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說: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享年45岁。”
邓世昌殉国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還有一人,名叫左棕堂。”
看着众人无比激动的神情,陈凡并沒有停下,而是继续說道:“左棕堂是清朝重臣,他与曾国番等人开创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法,他也是清朝为数不多的有识之士。不過,在左棕堂开展洋务运动之余,一些外部势力却是趁清廷遭受列强欺负的同时入侵边疆,一时之间,边疆告急。”
“而面对着边疆的情况,当时清廷却是自身难保,上头有意放弃边疆。只是左棕堂却极立反对,說道,祖宗之地,一寸也不可丢,力求收复边疆。但朝廷虽然同意左棕堂的收复之請,可清廷却已经拿不出钱来。可就算如此,左棕堂亦是沒有退去。为了收复边疆,他自筹军响,向一众商人借钱,并携带棺椁亲帅大军出战。這次出战,左棕堂就做好了。要么是收复边疆,要么是自己战死沙场。最终,也正是因为左棕堂,边疆才得已收复……”
前世如果沒有左棕堂。
恐怕几百万平方公裡的土地,就此不在我們中华的版图上。
当然。
左棕堂不仅仅是收复边疆有功。
他的個人私德,同样令清朝一众重臣汗颜。
前世左棕堂在他死后,只留下2万两银子,四個儿子每人只得5000两。
事实上。
当时左棕堂每年的俸禄,包括朝廷的养廉银,都有差不多2万两。
可是。
他死后家产只留下這么一点,這难道是說左棕堂花钱大手大脚嗎?
如果你不了解左棕堂,那么,从左棕堂留给自己子孙的家书当中就可以知道左棕堂是一個什么样的人。
《左宗棠家书》共有163封,在其中一封家书中,左宗棠写道:“付今年薪水银200两归……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個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财器,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从這一封家书当中就可以看到,左棕堂的钱去哪了?
他除了给予家裡寄几百两外,剩下的钱财,要么是捐给了贫苦百姓,要么是以他的俸禄当成了军饷。
但哪怕如此,他還劝自己的子孙多经历艰辛,這样才能成器。
這样的品德。
恐怕历朝历代一众忠臣,也不见得能比得上左棕堂。
可是。
反观当时清朝与他齐名的其他几位。
有的死去之后,留下几千万两的财产。
真不知道這样的重臣是救国還是害国。
……
“谭嗣同,谭锦镛,邓世倡,左棕堂……我记住你们的名字了。”
陈凡讲完。
众人默念着這几個人的名字。
他们的手指抓得更紧了。
虽然他们很想再說。
为什么出了這一些杰出的人物,当时的清廷還是会遭受如此欺负。
但他们還是沒有问。
因为。
這已不需要问。
就像谭锦镛一样,他明明可以不死,但他還是死了。
不是谭锦镛真的想死。
而是在這样的朝代裡,哪怕就算是有這一些英烈之士,也挽救不了清廷。
“陈凡老师,后来的清廷又该何去何从?”
又有一位北大歷史系学子站了起来,问道。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果大家回到了当时那個时代,清廷应该如何?”
陈凡也将這個問題抛给了大家。
“陈凡老师,我觉得应该走此前谭嗣同与康有为他们的道路,也就是走君主立宪制。只有走這样的道路,清廷可能還有救。”
不過陈凡却是摇摇头,說道。
“君主立宪制虽然有他的优势,但是,此前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变法已失败告终。這個告终不是他们变法不好,而是這样的变法触碰到了当时守旧派的利益。至于为什么会触碰到他们的利益,那就是君主立宪限制了君主的权力,這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說当然不可接受。所以最后,一系列变法的有为之士牺牲而停止。当然,就算是再走,哪怕就是后面清廷同意,但他也得不到大众的支持了。”
“为什么?”
“时代不一样了。”
陈凡只能這样說。
为什么会說這样的一句话?
陈凡解释說道:“可能之前如果提出這样的变法,或许還可以。但是,随着列强一次又一次的侵入。无数民众的思想,他们也渐渐觉醒。虽然君主立宪制看起来很好,但是,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对于清廷沒有了任何信心。对于他们来說,他们会觉得,为什么要這样的一個朝廷,而又为什么要這样的一個皇帝?难道,這個世界的治理就非得要皇帝不可嗎?”
“在這其中,又有一群有识之士组建起了一個叫做革命派的势力。他们对于清廷已经完全失望,他们已经不对清廷抱有什么希望。他们觉得,与其让他们改变,還不如自己来做。他们的主张,那就是推翻清廷,建立一個新的民主制度国家。”
不過。
在這其中,两派也进行了一度的较量。
刚开始是君主立宪派占据了上风,清廷深知全球格局发生了变化,于是不再追求原来的封建统治,而是顺应潮流,准备实行立宪制。当然,這裡面也与之前的变法有关。虽然谭嗣同等人死了,但他们的死却让很多有识之士醒悟了。而在天下大势之下,清廷也只能顺势而为。可是,谁也沒想到,在清廷组建内阁之后,一众人士却是发现,整個内阁成员全都是原来清廷的皇室。這等于沒有改革,所谓的内阁還不是相当于清朝之前的军机处。
這直接引起了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双重不满。
而最终。
在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双重压力之下,清廷最后一任皇帝溥仪颁发了退位诏书。
存在了200多年的清朝,就此正式结束。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