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104章 周梅上门,深水埗枫哥【四十分钟】

作者:名窑
港人把菜市场称为『街市』。近年越来越多的老街市面临清拆,民间文化保护组织四处奔走,却收效甚微。现实地看,街市的沒落无法挽回;就像电影《每当变幻时》裡,街市『富贵墟』最终被拆掉,鱼佬陈奕迅与猪肉佬黄渤只得各自改行。『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

  早晨七八点钟,金华街市场的鱼档已经热闹起来。這裡是港岛东部的筲箕湾,原本是渔民上岸贩卖渔获的墟市。现在渔业凋零,倒是隔壁城隍庙的香火鼎盛,香烛气味在街市上空萦绕不去。鱼贩子手臂上文着龙,却是一团和气,口甜舌滑地对老太太說,“阿姨你咁靓(這么美),虾见到你都会跳啊!”老太太明知他是在夸虾靓,仍然笑得合不拢嘴,果断掏钱买了一條鱼。

  街市进化:露天街市-室内街市-多功能市政街市

  像金华街這种露天街市,由摊贩自行搭棚或推小车相连而成,只要在政府划定的范围内,就不会受到港府的小贩管理队(相当于城管)驱赶。香港最有趣的室外街市恐怕是著名的北角春秧街。热闹时,市集几乎要把电车路轨淹沒,叮叮车(香港有轨电车的俗称)司机恼火地打响“叮叮、叮叮”,提示行人闪躲,但是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地当他透明。叫卖声、斩肉声、讨价還价声,和“叮叮、叮叮”混在一起,与不远处锣鼓喧天的粤剧圣殿——新光戏院遥相呼应。

  不過這种露天街市在港已经很稀少了,因为卫生缘故,从1950年代开始,政府陆陆续续将街市从路边迁进了室内。到了1990年代,市政街市开始流行,就是在各大社区兴建一座多功能市政大厦,将所有的社区服务集中在内,包括街市。按照现行规范,通常肉类在楼下、蔬菜在楼上,因为连续暴发几波禽流感疫情,禽类则另划一個角落。這种“市政街市”的楼上通常還有大排档、社区健身房、卫生室甚至图书馆、区政府。也就是說,你可以早上到三楼面條摊吃個鱼蛋粗面当早餐,然后到五楼图书馆看份报纸、读本小說,上六楼健身房出身汗、洗個澡,然后到楼下买菜回家做午饭。

  万能的市政街市是不是看上去很美?然而,港岛政府沒想到的是,這种街市规划并不讨好,因为很多人只是单纯地想割块肉、买斤菜而已。谁要去街市读书看报?在金华街市场100米开外的筲箕湾街市就是一例,這裡已经被荒废多年,被戏称为“为了上厕所才会进的街市”。

  也会有人怀念以前的露天街市。沿街铺开的摊位大多会延伸三至四個街口,居民可从任何的街口进出,阡陌交通,往来便利,是真正地“逛”街市。所以有学者认为,街市进入室内,是典型的忽略使用者需求的规划。

  相比学者们理性的批评,普通居民的想法更让人感慨,“以前我看到路边的街市佬(市场小贩)就会停下来想,今天买些什么菜好呢?而现在,我是想起买菜才会去市政大厦逛街市。”

  市凤姐一家人,都是倚着湾仔街市长大的。从外婆开始三代人都是卖菜的。她的母亲90多岁,每天梳好精致的发型,描了眉,涂了口红,坐在菜档的一角剥蒜。她外婆当年卖菜的旧湾仔街市,建于1937年,是全香港第一座“流线现代主义”(StreamlineModerne)建筑。1996年,政府将它纳入发展计划,要拆除后迁址新建。

  民间文化保护团体反对清拆旧湾仔街市,希望保留歷史建筑。但对凤姐来讲,這裡只是年轻时工作辛苦、沒有空调、沒有钱赚的记忆。当政府宣布要把湾仔街市卖给地产商、在隔壁建起新湾仔街市时,她们全家毫不犹豫地搬了過去。“为什么不搬?有冷气,有人来搞卫生,环境好些,顾客当然也更愿意逛這裡。”

  最早的湾仔街市,由英国殖民政府修建。

  正是凤姐這样的态度,占了摊贩和周边市民的99%,让十多年前为湾仔街市保护奔走的港大建筑学系教授李浩然自讨沒趣,最后只有放弃。

  李浩然說,1930年代的湾仔全是唐楼,湾仔街市的设计在当时全世界来說都很时尚。“湾仔街市的落成像是一艘太空船降临了這裡,有通风口设计,還装了电风扇,凉爽得很。顶层還有個儿童游乐场,设计這裡的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会把孩子放在游乐场,自己去买菜,他不知道中国人都是把孩子背在身上走的。”直到今天,有的港室内街市仍保留顶层是儿童游乐场的设计,但仍然门可罗雀。

  随着人口急剧增加,旧湾仔街市已经变得拥挤闷热的代名词,“太空船”過时了,如今這裡已改建成了豪宅。

  中环街市,曾是港岛最有代表性的包豪斯(Bauhaus)建筑,可惜从2003年起已经荒废多年,成了“烂尾”文化保护项目。对中环街市的去留,有人說改做餐饮解决中环白领午餐問題,有人說搞成空中花园……

  就是沒有人說,要恢复一座街市。

  “中环区已经沒有住宅了,只有CBD,所以街市消失自然也无所谓了。”李浩然教授感叹道。火山文学

  那些消失了的人情

  今年78岁的叶昌,在北角卖菜已经50多年。“我以前打小工,后来娶了老婆,岳父卖菜,那么我也卖菜了。”“入赘”到菜档的叶昌,一做就是一辈子。以前在路边摆摊,后来租了室内街市摊位。“我每天早上3点去西环的菜栏,买完给‘菜脚’(搬运工)100港元,‘菜脚’帮我搬到档口来。”

  叶昌有一只猫,蜷在一個筲箕裡,放在芋头、马铃薯中间。“我喂它猫粮呢。”叶昌說,這只猫沒有名字,“我只叫它‘猫猫’。我养了它13年,按人类年龄算,它也和我差不多了。”叶昌每天晚上把猫留在档口,老鼠闻到猫味就不敢近前,“白天我看档,晚上它看档。它是我的‘御鼠王’。”

  “昌叔,有无荷兰薯(本地一种红皮土豆)?”一個师奶走近,摸着“猫猫”的头问道——一看就是熟客。“猫猫”被她弄醒了,百般不情愿,伸個懒腰又缩回筲箕。

  起早贪黑,辛苦一月也不過净收五六千港元,菜贩们的生计這些年愈发艰难。

  “以前我父母那一代人是抗拒去超市的,因为他们觉得贵,其实不過是他们那一代更需要公共空间。”李浩然說,“现在香港人不再需要街市這样一個公共空间,反而更注重私人空间。”从事IT工作的刘先生說,他喜歡逛超市,完全是因为可以全程无交流,“戴着耳机听歌,挑好货买单。去街市?真的沒兴趣和街市伯伯聊天啊。”

  而宽厚的街市伯伯叶昌想必搞不懂這些有“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他說如果真到了退休的那天,放不下的,還是北角的“邻居”们,在這卖了50多年的菜,“說真的,人生有大半和他们度過了,說不舍得,大概也是会有些吧。”

  街市消失不见了,人们也只是說一句“再见”,脑海裡泛起一阵童年的沉渣,又继续過自己的日子。街市伯伯们消失不见了,他们可能在餐厅后厨洗碗,可能在停车场做了保安。那些坐着叮叮车慢悠悠去街市买菜的老香港也消失不见了。時間冷酷而坚定地向前,就好像从筲箕湾开来的叮叮车最后到了坚尼地城终点站,你必须要下车,沒有别的選擇。

  德辅道西、永乐街、文咸西街三條街道,是最大的海味干货集散地。昔日,這裡有不少南北行经营中国内地土产及杂货买卖;如今,依然還有很多装潢老旧的老字号售卖参茸海味。选购干鲍鱼、干贝等较昂贵的海味珍品时,不妨精挑细选,货比三家。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