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17章

作者:所写的《细說清朝》无弹窗免費全文閱讀为转载作品,章節由網友发
第二天,皇太极派阿巴泰带四千兵,化装为明军,跟随祖大寿混进锦州。不凑巧,這一天大雾,阿巴泰和四千兵无法前进。

  祖大寿請皇太板派他和二十几個随员,轻装简从先去锦州作内应,皇太极相信了他,准他去。

  他一到锦州,就又把锦州死守起来。皇太极奈何他不得。金国朝廷中的大臣都笑皇太极上了一個大当。皇太极写了几封信给祖大寿,祖大寿一概不复。

  崇祯皇帝召祖大寿回北京去谈谈,三次,祖大寿皆托故推辞,不敢去。袁崇焕被捕的情形,给他的印象太深。然而他虽不敢州京,却仍旧效忠祟祯,一如往昔。

  三年以后,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命令阿山、谭泰、图尔格等人一次一次地攻打锦州,均无结果。

  次年,皇太极叫多铎率领大军,再试一次。祖大寿派副将刘应选、穆禄、吴三桂等,出城迎战。多铎自称打了胜仗,杀了明军五百人左右,但不曾拿下锦州。事实上,清军的死伤可能几倍于五百人之数。

  皇太极见硬打不能奏效,便换了一個方法。他在崇德元年(1636年)把天聪五年所已经仿照明朝的制度而设立的六部与這一年所加设的都察院,全用祖大寿的旧部为汉人“承政”(尚书)。這些旧部,是降了以后未曾随他去锦州的祖泽洪(吏部)、韩大勋(户部)、姜新(礼部)、祖泽润(兵部)、李云(刑部)、裴国珍(工部)、祖可法与张存仁(都察院)。其中祖泽洪是大寿的亲生子,泽润是大寿的過房侄儿,而可法是大寿的养子。

  祖大寿做出似乎不知道皇太极用心很苦的样子,毫无反应。

  又過了一年多,皇太极假定祖大寿身在明军、心归清室,写了一封敕书给他,叫他贡献进攻朝鲜的方略。祖大寿的反应,又是一個不理。

  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l638年)的冬天,皇太极派遣多尔衮与岳托进人长城,自己带了大军,御驾亲征,来打锦州。在“中后所”刚一接触,前锋便被祖大寿杀得大败。等到皇太极赶来,祖大寿就收军进了中后所的城堡,闭城死守。

  皇太极托人告诉祖大寿:“自从在大凌河城相别,已经有了六七年。我這一次不辞辛苦而来,也无非是想和你见见面而已。你忠心于明朝,我绝不介意;你是明朝的将军,本该与我为敌。但是,我的大臣都說我无知人之明,說我在大凌河城错放了你。你现在和我见见面,让我有個交代,不是什么难事。如果怕明朝的人怀疑,不妨叫几個人陪你,在城外的大路上和我相见。”祖大寿依然不理。皇太扳只好班师。

  次年,崇德四年(崇祯十二年,l639年),皇太极再来进攻,祖大寿守住宁远。皇太极又无功而退。再過一年,皇太极命令济尔哈朗与多铎在义州屯田,作长久对垒之计。他自己亲来视察,于攻下两個碉堡,割掉一片麦子以后,三度班师。這时候祖大寿已经改守锦州。皇太极把多尔衮、济尔哈朗等留下,叫他们对锦州轮流进攻。

  到了崇德六年(崇祯十四年,l641年)三月,济尔哈朗把锦州围了,用的是当年围困大凌河城的老办法。

  在围城的清军之中,有蒙古兵;在守城的明军之中,也有蒙古兵。守城的蒙古兵向围城的蒙古兵說:“我們积了两三年的粮食,你们围不死我們。”围城的蒙古兵說:“你们有两三年的粮食,也不過能守两三年而已。我們围上四五年也不会罢休,到那时候你们吃什么?”守城的蒙古兵听了,开始心慌。

  清军的一個蒙古贝勒诺木齐,利用這個机会,派人向守城的蒙古兵劝降,守城的蒙古兵答应,并且定了日期裡应外合。

  到了那一天,他们真裡应外合起来,祖大寿闻讯,赶忙前来制止,守城的蒙古兵已经用绳子把围城的蒙古兵系上来了。祖大寿敌不過两边蒙古兵的夹攻,退到锦州城裡面的“子城”,在“子城”守了很久。不久,蒙古兵退了,锦州安然无恙。

  清军继续围困他,把他一直围到崇德七年(祟桢十五年,1642年)三月,洪承畴被捉于松山以后。洪承畴是在二月间被捉的。同时被捉的有祖大寿的弟弟祖大乐、祖大名、祖大成。皇太极命令清军,把祖大乐叫去盛京(沈阳),把祖大名、祖大成送去锦州,劝祖大寿投降。

  祖大寿說:“我要知道祖大乐尚在人间,才肯降。”皇太极便把祖大乐也放了,送到锦州。祖大寿要求:皇太极再宣誓一次。济尔哈朗說:“锦州早晚可以破,還宣什么誓!”

  崇德七年三月初十日,祖大寿出城,对皇太极作第二次投降。他被解到盛京,见皇太极。皇太极說:“我对人說過,决不杀你。過去的事已经過去,以后你能尽心替我办事就好。”

  《细說清朝》二一、活捉洪承畴

  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中過进士,当過陕西的布政使,延绥(陕北)的巡抚,三边的总督(节制榆林、宁夏、甘肃三镇),屡和高迎祥及李自成作战,在临潼俘了高迎祥,在潼关胜了李自成,李自成当时只剩下十八骑,蒋荒而走。

  崇祯皇帝在崇祯十四年的春天,命令洪承畴去辽东“总督蓟辽军务”。洪承畴带了在陕西的旧部赴任,其中最有名的是曹变蛟。曹变蛟已经是一個“副总兵”,被升做“东协总兵”。(拱卫京城北边的兵,分作东、西、中三协)

  驻在山海关的总兵马科与守着宁远的总兵吴三桂,均被拨给洪承畴指挥。

  宣(化)府的总兵杨国柱,大同的总兵王朴,密云的总兵唐通,连官带兵,也都被调赴关外,划给洪承畴。

  崇祯皇帝而且让洪承畴把辽东总兵刘肇基与“援剿”总兵左光先都换了,换上两個陕西人:王廷臣与白广恩。加起来,一共是八個总兵,十四万兵士,四万匹马。

  有了這样大的武力,洪承畴本可以有所作为。至少,救出被围于锦州的祖大寿,应非难事。

  祖大寿托人带信给洪承畴,建议给他:采取“车营”战术,以车环列成阵,徐徐推进,不可“轻战”,洪承畴认为很对。因此,他把大军屯守在宁远与锦州之间,不汲汲于赶到锦州城下去厮杀。同时,他积极从事于积聚粮草。他說,先要准备好足够一年的粮草,才能谈得到采取攻势。

  可惜,明朝末年有一种奇怪的制度:攻守的机宜不由前方的统帅全权决定,而常常让一批不懂军事的御史、给事中、太监、诗人、八股专家、小楷能手等,来七嘴八舌地讨论。更不幸的是:崇祯皇帝心硬、耳软、性急、气大。

  朝中有人說洪承畴太不卖力,又有人說洪承畴浪费国帑,白养了十四万兵、四万匹马。崇祯皇帝听了,就赶紧派兵部的一個郎中(司长)张若麒,到前方去催洪承畴快一点打。

  于是,洪承畴只好在七月底把军队开到锦州附近、城南十八裡的松山。第一阵,便吃丁一個败仗,损失了宣府总兵杨国柱。跟着,东协总兵曹变蛟死力冲击皇太极的御营,无效,曹变蛟负了重伤。当天夜裡,王朴与吴三桂带了部队,逃去杏山;其后,又想由杏山逃往宁远,被皇太极的兵沿途拦截,這两位总兵全军覆沒,仅以身免。白庆恩、马科、唐通,這三人也逃得不知去向(最后都投降了李自成)。

  剩下的只有曹变蛟与王廷臣两支军队,随着洪承畴死守松山城;守到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兵士仅余三千。有一個副将夏成德变节。半夜引清军人城。洪承畴、曹变蛟、王廷臣皆被活捉。曹、王二人不屈而死,洪承畴投降。

  《细說清朝》二二、大欲未遂、无疾而终

  皇太极在捉到洪承畴、解来盛京以后,亲自到牢裡去看他。這时洪承畴尚不肯降,皇太极把自己的貂皮袍子脱了,披在洪承畴的肩上,說:“先生,不冷嗎?”洪承畴瞪眼望着皇太极,望了好一会儿,叹一口气,說:“真是一位命世之主。”說罢,就跪下投降。皇太极当天赏了他很多东西,又請他吃酒、看戏。左右的大将们颇不高兴,說:“为什么待洪承畴如此之厚呢?”皇太极问:“我們吃了這么多年的苦,为的是什么?”左右說:“为的是争夺明朝的中原。”皇太极大笑,說:“好比走路,我們都是瞎子,现在得到了一個向导,我怎么能够不开心呢?”

  但是,皇太极也开心不了许久。八個月以后,在崇德八年(崇祯十六年,l643年)九月初三日的夜裡,他就“无疾”而终。這一天的上午,他還坐朝。两天以前,他還任命了三個部的新“承政”。他的年龄,才有五十二岁。他的死,有点蹊跷。

  他的身体,自从所宠的宸妃在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逝世以后,常常闹病,但病了不久总会复原,照样能打猎、处理政务。打猎呢,他能跑到几百裡外叶赫国的故土去打。政务呢,包含对明用兵、谈和。

  所谓谈和,是在松山、锦州之役以后,崇祯派了一個马绍愉来過。皇太极叫马绍愉带一封信回去,要求建立两国间的正常邦交,吉凶互相庆吊,物产互相馈遗,逃人互相交换,国界设在宁远,以双树堡属明、塔山属清,“互市”设在两地之间的连山。名义方面,称臣与否均无所谓。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