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小觑 作者:未知 唐清源一大早就被叫去了封日城,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脸上含霜。 這是唐清源第一次被专门叫過去斥责,千户官姜成也是头一次对他发這么大的火。 想想都觉得气,自己居然被自己手底下的人告状了! 而且還是联合了数十名勋贵一起联名给千户所上的告信! 什么叫告信?就是字面意思!用来告状的信件! 头一次唐清源才晓得诸如“不讲原则”、“志大才疏”、“昏庸无能”這些贬义词能放在自己身上,其原因居然只是因为他在黑旗营与甲字旗的“冲突”中沒有站在甲字旗一方。 或者說是他唐清源是被李炳给记恨上了。 被自己的下属跑到上司面前告状,简直就像是個笑话,但也让唐清源心裡捏了一把冷汗。 一個驭下无方就能让姜成对他唐清源的看法低落谷底。 连自己的下属都管不好還当什么官? 這次如果不是直接涉及到了黑旗营的话,那份联名告信怕是真的要让唐清源吃不了兜着走。 早上被一份急令叫到封日城千户所被姜成指着鼻子一顿骂,主要也是關於“驭下”的問題,对于告信中重点提及的黑旗营“黑料”姜成只是做了一些问询沒有多提。 沒有提黑旗营的事那就說明姜成希望唐清源自己去悟。 也說明其实在這位姜千户的眼裡黑旗营的未来也還沒有十足的定论。 把黑旗营扔给李炳去踩两脚?牺牲掉沈浩缓和与对方的关系? 唐清源摇头否了。他虽然忌惮李炳背后的那一大片关系網,但要他自己废了自己拉起来的黑旗营和沈浩這无疑会更让他颜面扫地威信全无。 一個正六品的百户官主动去缓和与一名区区七品官的关系?唐清源還做不出来,他也是要脸的。 所以摆在唐清源面前的路其实不多,這也是姜成让唐清源自己悟的原因。 真要是個傻子的话姜成也不介意换個人去坐镇黎城。 第二天唐清源沉着脸到了公廨房,将沈浩叫了過来。 开门见山就问沈浩:“甲字旗的那個案子你這边掌握到什么程度了?” 沈浩连忙躬身回道:“回大人的话,案子的主要人物已经确定了,是云阳新任代主事官张奎,有动机也有能力,而且张奎的儿子就是甲字旗乙组的小旗官张虎,之前负责侦办《云阳走私违禁材料案》的就是张虎率的甲字旗乙组。 另外,为了能够先从张奎身上打开突破口我們這边還沒有启动正式的调查程序,选的暗线深挖张奎的底细,一旦拿到确凿实证的时候再动手拿人,免得打草惊蛇。” 唐清源皱眉片刻,摇头道:“谨慎虽然沒错,但是也不能太過畏首畏尾,该担风险的时候就担风险不能有侥幸心理。這個案子作为咱们卫所甚至乃至封日城千户所下设黑旗营以来的第一個案子,我相信你有能力办得漂漂亮亮的。 不過,要抓紧啊。 之前你从案牍房大量借阅甲字旗卷宗的事情已经引起了李炳的警觉,你以为他就是让人在校场上找你们一点麻烦這么简单?他已经联合数十位勋贵给封日城千户所上了一份告信,要不是我帮你在姜千户面前顶着的话你现在都能下狱了,你知不知道?” 数十位勋贵?上告信去了千户所?! 沈浩下意识的打了一個寒颤,他到现在才惊觉自己還真小看了那群“老爷兵”,以为能将对方碾压,却忽略了人家有着超越黎城规则的关系網实力。 “属下惶恐,多谢大人为属下担待。” 对唐清源所說“帮你顶着”沈浩虽然不敢全信但也确定唐清源是偏向他這一边的,不然的话他现在怕是已经被撸到底了吧? 唐清源摆了摆手,他的目的不是要沈浩领他這份人情,而是要沈浩明白现在的事态有多么紧急。 “一次我可以帮你顶住压力,但绝对不会再有第二次了。数十位勋贵的联名告信有多重的分量你该心裡清楚,要是這件案子不能做成铁案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你我都沒有好果子吃,你知道嗎?” “属下清楚,属下一定不会让大人失望的!” 事到如今也沒有什么好的办法了,不论是唐清源還是沈浩都小看了李炳的反应烈度,吃了一個暗亏,等于說现在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独木桥,要么過关,要么掉下去。 “你现在還有什么需要尽管提,我会尽量帮你周旋。” “大人,案件的侦办我這边暂时沒有什么困难,不過因为人手关系我們暂时抽不出人去盯梢李炳等关键人物,而且這些人的修为不低,寻常的盯梢手段反而容易暴露,所以想請大人帮我們盯死甲字旗的所有高层人员,让他们最少十天内不要离开黎城范围。” “這個沒問題,我的亲卫实力都不错,盯住李炳他们不会太难。不過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這有些麻烦,一次两次還好可以找個借口混過去,但要是時間长了就露馅了,你還是抓紧一些吧。” ...... 从唐清源的公廨房出来,沈浩立即召见了王俭,要他再亲自跑一趟云阳,三天内他就要看到關於张奎的所有财务明细。 为此沈浩還特批了王俭可以“便宜行事”的专断权,這就意味只要王俭觉得有需要就可以在云阳使用超出一般执法力度的方式获取情报。 而沈浩自己则是一幅“老子屁事沒有”的样子照常公干。 两天后,王俭再次风尘仆仆的回来,他沒有让沈浩失望,给沈浩带回来了一條很重要的消息:张奎的妹夫在云阳经营了一家米行,而這家米行在去年十月初八发了一批价值五十万两银钱的“玉林稻”来黎城,最后进了黎城一家代销米行的库房,而這家代销米行却根本就是一個只存在于衙门备案记录上的空壳。 “我让我朋友去探了一下那家张奎妹夫开的米行,根本就是一個小店铺,卖的也只是普通的稻谷杂粮,完全看不到店裡有任何“灵食”销售。那笔价值五十万两银钱的“玉林稻”应该是做的假账,用来瞒住钱庄裡的大笔资金的流向的。 咱们黎城這边就更不用說了,那家接收那批子虚乌有的灵食的代销米行根本就是個空壳子,连店铺都沒有,只是在衙门裡有過备案,登记人是一個叫吴三河的人。 后来我又拜托我老子的一個熟人绕了一大圈才看到黎城衙门的人口本,结果您猜這吴三河是谁?” “呵呵,李家的?” “那可不!吴三河就是李炳家大房的一個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