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不好了!不好了!公主,不好了!”正在大家聊的热闹的时候,咏竹突然气喘吁吁的从外面跑了进来。
“公主好着呢!跟你說了多少回了,稳当些,怎么還是這么慌裡慌张的,像什么样子。”咏楠气道。
“姐姐且等一下再训我吧。”咏竹急道:“公主,皇后与柳妃在御花园裡碰到,皇后不知道对柳妃娘娘說了什么,柳妃娘娘当即便嚷着肚子痛,却不肯回玉衡宫给太医看,而是直接奔着咱们摇光宫来了,此时恐怕已经走到一半了!”
苏缘不由得好笑,道:“這御花园是不是风水不太好啊?怎么皇后和柳妃总是在那裡起争执,改天得叫钦天监来看一看。”又转向苏玄,道:“這次换成了柳妃来我這摇光宫添热闹,只是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
苏玄若有所思,道:“我想我大概知道是什么事。前一阵子,我为了让刘相后退出朝廷政务,曾经许诺他可以将柳妃的孩子交由皇后抚养。”
“你沒有告诉皇后吧?她又是怎么知道的?”苏缘道。
苏玄接着道:“或许是刘相为了让皇后不再无事生非所以透露了给她。”
苏缘恨声道:“刘相宠女儿宠的也太沒個边儿了吧,他不知道皇后是什么样的人嗎?這下子好了,這样闹下去,万一柳妃肚子裡的孩子真有個三长两短,好叫他们一拍两散!”
苏玄笑道:“总是要知道的這么一天,只是早了些。姐姐不必去前面,我去应付就好。只是咏竹這什么事都能先一步知道的机灵劲,东一可得好好学着点,要是换了东一,那必定是敲了摇光宫的大门他才能知道是什么事儿。”
苏缘无心同弟弟說笑,道:“我還是同你一起去吧,女人的心思還是女人知道的多些,你那些什么江山社稷、安邦定国的,对于一個即将要做母亲的女人都不是理由。”苏缘边走边问道:“咏竹,到底怎么回事?”
咏竹道:“刚才奴婢已经跟小香打听了,本来最近皇后心情不错,今天午饭后皇后到御花园中散步,不巧柳妃娘娘也去了御花园,皇后娘娘看着柳妃娘娘越来越大的肚子本来面色十分难看,皇后自己不能生养,但是刘家已经找到了替皇后生养的人,如今却让柳妃娘娘占了先,皇后娘娘很是不悦。但是皇后娘娘又马上换上了笑颜,问候起柳妃娘娘最近的身体,并且将皇上与刘相說的那些個话合盘告诉了柳妃娘娘,很是得意。柳妃娘娘哪裡受得了這個,便直接向着咱们摇光宫来了。”
苏玄对苏缘,道:“這事我早有打算的了,因为孩子落地還有些时日,便沒急着把這件事告诉你。”
苏缘皱了皱眉,道:“柳妃手裡握着那种东西,本就是我心中的一块病。這孩子一定不能放在她身边养着。只是這皇后也真是……本是对她百利无一害的事,竟闹出這样的乱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苏玄道:“我本与刘相商量好的事,本不用费我一兵一卒就能解决朝中乱局,决不能因为皇后那個蠢货打乱了我的布局!”
苏缘叹了口气,道:“只是那個孩子……真的要交给皇后抚养嗎?”
苏玄道:“现在也只能如此了,多寻几個稳妥的人和還孩子一起去天璇宫,待這些风波都過去了再做打算吧。”
苏缘和苏玄一同来到摇光宫正殿时,柳妃已经抱着五個月的大肚子跪在冰冷的地上有一会儿了。
苏缘忙道:“柳妃娘娘這是怎么了?咏竹,還不快扶柳妃娘娘起来坐下。”
柳妃挣扎着推开咏竹的手,道:“皇上!皇上!皇上看在父亲的面上,臣妾求皇上不要让臣妾母子分离!”“母子分离”這四個字柳妃說的断断续续,眼睛裡蓄着的泪水夺眶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苏玄扶着苏缘坐在正位侧边的椅子上,又好整以暇的坐在正位上,道:“柳妃是听谁說了什么嗎?”
柳妃哽咽道:“适才臣妾在御花园遇到了皇后娘娘,皇后娘娘說皇上已经答应了這個孩子一落地便会抱去天璇宫抚养。”
苏玄撇嘴笑道:“既然如此……”
苏缘抢先道:“柳妃娘娘不要胡思乱想,還是先回玉衡宫歇息吧。”
柳妃不依,只是跪在地上哭泣,道:“求皇上给我們母子一個准话,臣妾便不再来叨扰皇上和长公主了。”
“放肆!”苏玄不耐道。
苏缘瞥了一眼柳妃,道:“柳妃娘娘,你肚子裡的虽然是皇长子,交给皇后养便成了嫡子,既是长子又是嫡子,這個孩子前途无量,你可不要因为一己之私,耽误了他。”
柳妃弯了弯已经不再灵巧的腰身,道:“长公主,臣妾知道曾经做的事不招长公主待见,甚至曾经言语顶撞了长公主,可是长公主并未损失分毫。如今臣妾已经是要做母亲的人了,求长公主看在孩子的份上,替臣妾劝一劝皇上吧。”
柳妃抬起头来,悲切又决绝,道:“皇后为人自私又愚蠢,岂会真心待這個孩子?皇后不過是想要利用這個孩子罢了。皇上,這也是您的孩子啊,您就安心将他交给皇后嗎?”
柳妃如此大胆、直接倒是让苏缘和苏玄始料未及,苏缘皱着眉不再出声,苏玄却笑道:“柳妃既然知道皇后娘娘是什么毛病,還当真信了她的话?况且,柳妃娘娘就从来沒有想過利用這個孩子嗎?”苏玄不想再与柳妃周旋下去,道:“来人,扶柳妃娘娘回玉衡宫,把太医請到玉衡宫给柳妃娘娘請脉。”
皇上的态度如此坚决,柳妃被人拉扯着送回了玉衡宫。摇光宫陷入了一片寂静中。
苏缘一直在发呆,苏玄握了握姐姐的手,笑道:“走吧,看看咏杉都准备了什么好吃的,不要为了這些人扫了姐姐的兴。”又叹了口气,道:“原本好好的一個下午,到底不得安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