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七十一章 祈愿九州同(2)

作者:未知
自从同盟军成立,南京政府就想办法截断了察哈尔的运送通道,封锁了弹药、粮草和医药用品的供给,更禁止任何团体接济這支队伍。 察哈尔省内的他们,像一個被孤立的小岛。 谢骛清他们虽是连战连捷,却多日沒有得到补给。连攻下三县后,抗日联军冒着连日阴雨,忍饥挨饿,赶赴到滦河河畔,等待攻打商业重镇——多伦。 谢骛清和南京政府作战多年,已习惯這类“被封锁”的清苦日子,吃着炊事兵给的一個馕饼,在滦河边,等着前来会合的林骁。 约莫等到月亮出来了,林骁饿着肚子到河岸边,沒等說上一個字,被谢骛清塞到手裡半個馕饼,示意他吃。 林骁七八個小时沒吃东西,沒客气,狼吞虎咽吃着。 “這條河直入渤海,全长八百多公裡,”谢骛清指着滦河,告诉林骁,“算這裡最有名的一條河。” 林骁颔首,拍去手上的饼渣,听他讲。 他刚从东北义勇军那裡過来,沒顾上了解同盟军這边的情况。 “接下来要打的多伦,就在這條河的干流上,地势十分险要,”谢骛清望着月下水流,“那裡是察哈尔和热河之间的交通要道。从古至今,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日本人把多伦当攻取两省的战略重镇,驻兵和武器弹药都很充足,還有空军支援。我們這裡,什么重型武器都沒有,一门大炮也沒有。” 谢骛清言下之意:這是一场硬仗。 当然再难,多伦都必须拿下。 林骁“嗯”了声,表示知道了。 谢骛清瞧着他饱经风霜的脸,笑着,捏了下他的脸颊:“你這样,等打完仗回去,真找不到老婆了。” 林骁羞涩笑笑,沒吭声。 “我再看看,有沒有多的馕饼给你,”谢骛清說,“看着你像沒吃饱啊。” 远处有蒙古族的人分食干粮,听到谢骛清回头问人要吃的,其中一個民兵队的队长就带着满面淳朴笑意,把最大的一块馕饼拿来,塞给林骁。 這次的同盟军,都是各地来支援投军的,有热河沦陷后留下来的军人,還有蒙古族的民兵、当地民众。谢骛清是大军之中的一支,大家不是正规军,沒有统一军服,穿什么的都有,队伍碰上队伍,时常语言不通,比划着笑一笑,就成了兄弟。 谢骛清早习惯和他们互相接济了,林骁性子腼腆,愣了半晌,看对方那边有数百号人,怕人家口粮不够,不好意思收。 对方一看林骁還馕饼的动作,立刻冷了脸,生气地挥了一下手。 “拿着,都是自己人。”谢骛清笑着說。 林骁不得已收了,把从哈尔滨带来的白酒瓶子塞给对方,原想道個谢,无奈语言不通,只好给了对方一個用力的拥抱。 对方倒是懂林骁的心思,重重拍他的后背一下,笑着松开,径自走了。 谢骛清等人走了,问林骁:“滴酒不沾的人,学会喝了?” 林骁低头,接着吃馕饼:“关外冷,雪季不喝两口,扛不住。” 谢骛清笑了笑,走到滦河浅滩的水旁。 他半蹲下身子,捡起一粒石子,像個少年,猫腰将石子丢到河水上,几個水波纹散开,涟漪难消。 “我和老赵,在這條滦河认识的。”他轻声說。 赵予诚,一個留在军阀混战时期的人。 “他也是热河人。”谢骛清轻声又道。 月下的滦河,宽而宁静。 谢骛清在义兄的故土,只觉重担压身。亦或是,河山压身。 他默了会儿又道:“過去打军阀,我們在漓江边打過,湘江边打過,北伐到過长江,沒一场仗好打,但都打赢了。如今在在滦河输了,就說不過去了。你說是不是?” 林骁不善言辞,点头。 “睡一個小时,我們是先锋队。”谢骛清說。 7月7日,抗日同盟军进攻多伦。浴血奋战数個昼夜,僵持不下。 日军派飞机轰炸同盟军阵地,死伤无数。同盟军坚守不退,组织敢死队三次强攻,夺下城外阵地,逼日伪军退回城内。 7月10日,日军再派飞机轮番轰炸阵地,同盟军连一门大炮都沒有,无法对抗飞机轰炸,伤亡惨烈。 …… 面对敌我悬殊的兵力和武器,吉将军的指挥部决定,由一小部分人乔装百姓,混入城内,裡应外合。很快,以数位将领为首组成的四十人□□队,乔装改扮,准备分批入城。 谢骛清和那個懂得蒙古语的警卫员一起乔装成从宝昌、沽源败逃的伪军,成功混入多伦城内。两人一进入多伦,凭着警卫员的故乡语言,藏身在多伦县城内的老乡家裡。 “换上這個,”老乡把家中的旧衣裳翻出来,给两人,“我送你们去庙裡。” 在老乡的帮助下,两人伪装成平民,成功藏身马王庙。 混迹在多伦城内的同僚们,有的伪装成回民,藏身在清真寺,都在各自摸索着日伪军的情况,選擇适合的地方堆积干草,等待时机。 7月12日拂晓,城外同盟军发起总攻。将士们组成敢死队,肉坦匍匐,拼力登城,和城内裡应外合,一時間火光和枪声四起,夺下多個城门。 城外,东北义勇军骑兵乘胜追击,追击溃散四逃的日伪军…… 至12日中午,艳阳下,枪声渐渐停止了。 沦陷72天的多伦,经過五昼夜的浴血奋战,终被同盟军收复。 這一日,消息传出,全国沸腾。 這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首次从沦陷区收复重镇,是全国抗日战争第一次大胜。 *** 当夜在多伦,有从张家口运送来的十几卡车的面粉、蔬菜和猪肉。這都是因为战事,粮食同样短缺的张家口老百姓捐赠的。 同盟军的弹药和粮草历来都是自筹,完全沒有后援,难得一次性获得如此多的食物,但分给几万人,也是杯水车薪。谢骛清带着分来的猪肉,到老乡家表示感谢,被强留下来,十几個许久沒沾過肉腥味的男人,围坐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吃着猪肉汤汁熬煮的面。 老乡和他们闲谈,问家乡,天南海北的都有,问到谢骛清這個看上去是個带兵的人,问他吃得惯北方的面不?谢骛清捧着面碗,答曰:“我在保定读過几年书。” “保定是我老家啊,”老乡笑呵呵地說,“那裡有個军校,最有名的就是那個军校。可惜二几年就关了,好些有名的人,都从那裡出来的。” 谢骛清点点头:“对,是個好地方。” “有机会再去啊?” 谢骛清笑笑:“有机会。” 他吃碗面,把留的一块肉,夹到了林骁的碗裡,收了筷子。 一個警卫员进来,给了他一個阵亡名单,低声說:“受伤的人,先送去北平和天津的医院,北平那边同意接收了。阵亡的這些,說要安排葬在张家口,那裡有個烈士陵园。” 谢骛清细看上面的名字。 這上面的人,五天前還在滦河旁,借着月色分食干粮,等着兵分三路攻打多伦。许多人前来支援,并非本地人…… “就葬此处吧,国土即故土。”谢骛清說。 谢骛清带队伍驻扎的地方,是攻城前藏身過的马王庙。 等着明日被送走的伤兵们,被安置在有屋檐的前殿。谢骛清问林骁讨了一盏煤油灯,在殿后的门槛上坐着,把几张战图对折,搭在腿上,再从战图当中抽出一张未着一字的信纸。 同盟军被封锁在察哈尔,和外界通一次电报不容易,更不安全。 他从开战以来,沒给過未未一個消息。 趁着這次伤兵去北平,他想写封像样的信。 煤油灯的火苗跳动着,让他想到离开北平前夜。 结婚多年,和她通信仍是個难事、难题。让谢骛清写一封起义电文,通电全国旧部,他不必深思,便有话语交待。而对未未…… 他转着手裡的笔,轻打了几個圈儿,最后笔尖落下。 多伦大捷,归期将近。 *** 何未在协和医院探望過伤员后,拿到一封家书。 她小心收妥,带回船运公司的办事处,沒来得及拆,门房间递来一张名片,竟是位老友——从南京归来的召应恪。 “快請召先生进来。” 何未将信放下,她有更要紧的事,须在看信前问個明白。 召应恪带着一個秘书进来。他让秘书拿着棕色行李箱,等在外间会客厅,而他则单独进了书房。何未把门关上,和他先后坐在离门远些的书桌旁。 “你可收到我的电报了?”何未轻声问,“南京政府对察哈尔的封锁要到何时?我這裡有不少子弹和药品,還有食物想送過去,根本拿不到通行证。” 问完,她又担心地說:“他们之前打下三個县,已是粮弹紧张,如今再强攻下多伦,得不到补给和支援,沒有办法再打下去了。” “东三省那边,都沒有封锁的這么严。他们是抗日同盟军,要打日本人的,不支持就算了,還要封锁粮食,不许社会团体接济,這是要逼死抗日的队伍嗎?”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