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杀青
我道歉說:“对不起把头,我下次一定注意。”
王把头端起茶杯吹了吹气,皱眉道:“不過你毕竟是我王显生的人,云峰,怎么?你想找回来场子?”
我沒有犹豫,下意识的便脱口而出,“想,把头,我觉得吃亏了。”
王把头喝了一口茶水,他盖上茶盖道:“昨天咱们才建了根据地,现在行事作风一定要低调,我個人给你的建议是先隐忍,等咱们干完這票离开顺德的时候,我和一颗痣打声招呼,她道上有人。”
我当即点头說好。
我們租的旅馆小仓库裡,還有好几包青白土,不過王把头沒在让我去散土,他下午给我安排了個别的活计,王把头让我跟着孙老大,帮他处理昨天的那批青铜器。
走到仓库那,我忽然闻到一股味道很重的孜然调料味,定睛一看,原来不知道是谁在仓库门口支了個碳火烧烤架子,烤架上正在烤肉,還刷了大量的调料。
孙老大负责东西变现,当然,变现之前要先做好工作。
“孙大哥,我是云峰,把头让我来帮忙,”我敲了敲仓库门。
孙老大给我开了门,他那时穿着白色防护服,還带着皮手套和塑料护目镜。
进了仓库,地上正摆着几件青铜器,旁白還放着一個白色大皮桶,皮桶裡有半桶半透明颜色的液体,味道很刺鼻。
他扔给我一套防护装备說:“云峰,穿上。”
虽然搞不懂,但我還是穿戴好了防护装备。
“大哥,你這是在干什么?”见他把一件红斑水银锈的青铜爵杯丢到了皮桶裡,我疑惑的问。
生锈的青铜器一沾皮桶裡的液体,顿时就开始咕嘟咕嘟的冒泡,刚才那股刺鼻的味道更大了,有点像是尿素味。
孙老大指着液体浸泡着的青铜爵說:“云峰,在咱们行裡,我现在這招叫杀青,這水的化学配方比例是把头請高手配的。”
“杀青?那是啥意思啊大哥?”
孙老大笑着道:“杀青就是去黑皮,水坑裡的水银锈是透骨的,而且這种透骨锈覆盖面积大,会非常容易掩盖住一些字体铭文,要是那样子,咱们可就损失大了去了。”
孙老大接着道:“南边道上的人管這活叫杀锈,咱们北边叫杀青,云峰你记住,凡西周战国的青铜器,方鼎比圆鼎价格贵五倍,有铭文的比沒铭文的贵十倍,超過五個铭文字符的,多一個字,多三万块钱,這個墓是西周中早期的,看灌顶的制式格局,還能一次性在耳室内陪葬這么多青铜器,墓主最差也应该是個南方地区的小诸侯王。”孙老大头头是道的对我分析。
“若洗出来带有墓主身份的铭文,要是咱们运气再好点,這小诸侯在史书上有個名,那才是真正的捡到了大货!”
听了孙老大的解释,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這中间還有這么多說道,還有刚才门外的烧烤摊,我现在知道了,那是孙老大故意整的,就是为了特意掩盖杀青时候的這种刺激味道。
带皮手套是因为這种水有腐蚀性,這么做是为了保护自己,這些给青铜器杀青的水,要是不小心溅到眼睛裡边,可比铜镍合金那些玩意猛多了,能渣瞎人眼!
泡二十多分钟,然后在用硬毛鞋刷子刷锈,不能刷的太狠,也不能把所有的水银锈都刷掉,只要能确定那块沒铭文,就可以停手不刷了。
我带着手套拿着鞋刷子,一连刷了好几件青铜器,我看的也非常仔细,但就是一個铭文字符都沒看到,這一下顿时搞的我有些垂头丧气。
孙老大见我這样,他刷着一件青铜禾笑道:“云峰,不用這么泄气,這玩意都是看缘分的,缘分到了就有了,缘分不到位,也不能强求。”
這时我正刷着一件小型的青铜豆,用鞋刷在青铜豆内底裡面蹭了几下,不知道是不是眼花,我好像看到了一点淡金色的笔画偏旁。
“咦?這啥?”我举起青铜豆,又使劲蹭了两下。
“大哥!大哥快看!我刷出来字了!這青铜豆裡面有铭文!笔画還很复杂!跟鬼画符似的,”我兴冲冲的对孙老大喊。
他接過来青铜豆看了两眼。
孙老大看着青铜器表面露出来的几個鎏金铭文,皱眉說道:“這這铭文不是鸟篆,也不是甲骨文,這是比甲骨文還早的古金文六叠篆怎么会,怎么会出现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孙老大眼中满是不解。
古金文不是金代的文字,這是一种上古文字,其追溯源头,可能還在甲骨文之前,也就是還在殷商之前。孙老大见多识广,他一眼就断定了青铜豆上的不是鸟篆,而是古金文中的六叠篆!
皱眉過后是激动,孙老大就說:“云峰,你继续刷剩下的,這古金文六叠篆的铭文太過稀少,天下间能翻译這种文字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我必须得抓紧時間找人帮忙,找人帮忙翻译出来這几個铭文是什么意思。”
孙老大将這件带铭文的青铜器放入木盒裡,随后他拿着木盒直接出去了。
后来直至清理完,我都沒在刷出来带铭文的青铜器,就刷出来那么一件。
白天我們干這些,晚上却還要干正事,等人都睡了,我們晚上還要下坑盗墓,但是孙老大下午着急忙慌的跑出了一直沒回来,孙老大不来就少一個人放风,這是很危险的,老把头不敢冒這种危险。
這天晚上,孙老大12点多才赶回来,他气喘吁吁,手裡還捧着個木盒子,我知道盒子裡装着那件有铭文的青铜豆。
孙老大顾不上說话,他跑到桌子前拿起茶壶,咕咚咕咚的喝了半壶茶水。
抹了抹嘴,孙老大看着王把头說:“把头,我找了点考古研究院的关系,那几個六叠篆铭文翻译出来了。”
“哦?写的什么?”王把头问道。
孙老大打开木盒,他摸着裡面的青铜豆,冷着脸說了四個字。
“芥候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