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舆论导向
“诸位爱卿,今日朕心甚悦。非但因为我大明江山稳固、百姓安康,更因我朝有如此才智出众之士,以科技之光,照亮我大明前行之路。此等功绩,实乃国之瑰宝,民之福祉。”
他顿了一顿,目光更加深邃,继续說道:“朕闻科技乃兴国之本,创新乃强国之魂。今日,朕要亲自授予這几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以最高科技奖,表彰他们在某一领域内的卓越贡献,他的智慧与汗水,已化作推动我大明进步的强大力量。”
随后,朱棣从侍者手中接過一枚精心打造的奖章,其上镌刻着繁复的图案,象征着荣耀与智慧。他缓步走下台阶,亲手将奖章佩戴在那位臣子的胸前,同时高声宣布:“此外,为表彰其不朽之功,朕特赐丹书铁卷,以示永记。愿卿以此为勉,继续为我大明之繁荣昌盛,贡献心力。”
朝堂之上,掌声雷动,群臣纷纷起立致敬,为這位获得殊荣的臣子感到由衷的高兴与敬佩。朱棣的這一举动,不仅是对個人功绩的肯定,更是对整個朝廷乃至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舞,预示着大明将步入一個科技兴国的崭新时代。
此时此刻,這几個人已然激动得难以自抑,他们的内心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浪一般,无法平静下来。要知道,眼前所发生的事情简直就是古今从未有過的奇景!這种情况实在是太過罕见,令人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不仅如此,更为惊人的是居然還颁下了那象征着无上荣耀和特殊待遇的丹书铁券!這意味着从此以后,他们将与国家共同享有殊荣,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其地位之尊崇可想而知。這样的恩赐,无疑让這几人的命运从此彻底改变,走上一條充满辉煌与荣耀的道路。
在太和殿颁奖仪式结束后,朝廷的宣传机构就加大马力针对這一事项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大明时报长篇累牍的引经据典的說明科技的重要性,号召天下有志之士学习!
而各地的官府也纷纷张贴了朝廷的告示,一時間民间科技风潮兴起!
在巾帼奖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议题上,确实激起了前所未有的争议浪潮。這股争议不仅源自于民间那些固守陈规、深受千百年男尊女卑思想束缚的学究们,更触及了深层次的利益纠葛。他们或出于对传统社会秩序的维护,或担忧女性地位提升会动摇其既得利益,因此对巾帼奖的设立及其背后的男女平等理念表示强烈反对。
然而,朱棣与朱高炽這两位明智的君主,却在這场风暴中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决心。他们深知,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打破旧有的桎梏,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在朝廷的主导下,整個宣传舆论机构成为了推动男女平等理念的强大力量。
随着炎黄社女性成员的日益增多,她们的声音逐渐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這些女性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内崭露头角,更在朝堂之上为争取更多权益而发声。朱棣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他直接将男女平等纳入了国政考核体系,以此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
在具体的考核指标上,朱棣设定了三大关键领域:
一是本地女童的入学率。他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提升女性地位的根本途径,因此将女童的入学率作为首要考核指标。通過提高女童的教育水平,不仅能够为她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更能逐步消除性别差异带来的偏见和歧视。
二是女性务工率,尤其是鼓励女性走出家门,从事抛头露面的工作。朱棣明白,经济独立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石。因此,他大力倡导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尤其是在商行管理岗位、营业员等职位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三是家暴处置問題。朱棣对家暴行为深恶痛绝,他深知這是女性遭受压迫和剥削的集中体现。因此,他下诏规定,凡女子受家暴而地方官员不予主持公道的,允许她们上京告御状。這一举措不仅为受害者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更向全社会传递了一個明确的信号:家暴不是家务事,而是必须得到严厉惩处的社会公害。同时,对于胆敢阻拦受害者上访的官员,朱棣更是将其视为谋反行为,予以严惩不贷。
通過這些举措,朱棣与朱高炽主导的朝廷在推动男女平等、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不仅打破了旧有的性别壁垒,更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让男女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這一日,河南某地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不平凡。府衙前,人群熙熙攘攘,汇聚了各色人等:农民、读书人、小商贩……他们或衣衫褴褛,或衣冠楚楚,但此刻都因同一個目的而聚集在這裡,脸上写满了愤怒与不满。
人群中,一個身材魁梧、面色黝黑的农民站了出来,他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声嘶力竭地喊道:“昏君无道,倒反天罡!他竟敢违反古制,给那些娘们撑腰!這样下去,我們家的那些女人怕是要翻天了!今天,我們就要抵制,反了他娘的!”
這话一出,立刻激起了周围人群的共鸣。他们纷纷附和,情绪越发激动。有人挥舞着手中的拳头,有人则高声咒骂,整個场面乱作一团。
“对,反了!反了!”一個穿着长袍、头戴方巾的读书人突然站了出来,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自古以来,男女有别,這是天理!如今這昏君却妄图颠覆這一切,我們怎能忍此屈辱?”
随着他的煽动,人群中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他们开始冲击府衙的大门,试图闯进去找那“昏君”理论。守卫府衙的士兵见状,连忙上前阻拦,但无奈人数众多,一時間竟有些难以招架。
然而,就在這混乱之际,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众人纷纷侧目望去,只见一队身着铠甲、手持长枪的骑兵正迅速逼近。他们個個精神抖擞,眼神坚定,显然是朝廷的正规军。
骑兵队到达府衙前,为首的一名将领高声喝道:“大胆刁民,竟敢聚众闹事!你们可知,這府衙乃是朝廷重地,岂容尔等放肆?”
人群中的愤怒情绪并未因此消散,反而有人大声反驳:“我們是来讨個公道!昏君乱政,我們怎能坐视不理?”
将领的冷笑如同寒风中的冰刃,直刺人心。他的话语,冰冷而决绝,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一!”将领的声音如雷鸣般响起,回荡在府衙前的广场上。人群中的动摇者开始缓缓后退,但仍有那么一群人,如同顽固的礁石,屹立不动。
“二!”将领的目光如炬,扫视着那些坚持己见的人们。他的眼神中,既有不屑,也有警告。士兵们已经开始行动,他们手持长枪,步步紧逼,将那些不愿散去的人们团团围住。
“三!”将领的声音已经变得低沉而有力,仿佛是从地狱深处传来的判决。就在這时,一個读书人挺身而出,高声喊道:“我們是为了公道而来,你们不能這样对待我們!”
然而,他的声音很快就被士兵们的怒吼和枪响所淹沒。士兵们如同凶猛的野兽,扑向那些反抗者。长枪挥舞,寒光闪烁,每一次刺出都带着致命的威胁。
反抗者们开始四处奔逃,但已经为时已晚。士兵们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很快就将那些试图逃跑的人们一一制服。枪声响彻云霄,伴随着人们的哀嚎和惨叫,整個场面陷入了一片混乱。
血,染红了府衙前的石板路。那些曾经坚持己见的人们,如今或倒卧在地,或痛苦呻吟。将领冷冷地看着這一切,仿佛是在欣赏一场残酷的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