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文武兼备
于是谢尚继续讲道“爷爷,爹,既然食不言精,脍不厌细是孔圣說的,我就简单小结了一下孔圣生平。”
“孔圣开儒家一派,改周礼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被尊为天下文臣之首。其实孔圣的射御都很值得称道。”
“礼记云孔子射于瞿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可见孔圣箭术高超,围观者众。”
“孔圣善射更善御。论语子罕中孔圣谓弟子云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本朝武举科目三样步射、骑射和策论。以孔圣射御之精,在本朝考個武举,当不在话下”
“再還有,孔圣家族曲阜孔氏为天下士族门阀之首,现已传到第六十一世,被赞为天下第一家”
谢尚所言都是谢子安所熟知,谢子安不耐烦道“說重点”
谢尚转叫谢知道“爷爷”
子安的脾气,谢知道心說怎么比早前更急了尚儿讲孔圣的故事都听不得,這可不行。
谢知道略带责备地看了谢子安一眼,转安慰谢尚道“照你想說的說”
谢子安
得了谢知道力挺,谢尚方继续道“居移气,养移体這句是孟子說的,我一样小结了孟子生平,然后发现虽沒有古籍明文记载孟子善射,但孟子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可以看出孟子善射”
“孟子后裔,虽无曲阜孔氏的显赫,但也得历朝厚待,至今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今已传到第五十八代孙。”
“似孔孟,”谢尚总结“一個至圣,一個亚圣,读书之余,每尝射御,然后一個寿享七十三,一個寿元八十四,都是高寿。”
“孔孟两家后裔,不說全部高寿,但看過去两千年裡延绵了近六十世人,這寿数对比历代五百多個帝王,可說是天差地别。”
這一回听到帝王,谢子安只是皱了皱眉,并沒有出声。
刚帝王短寿的认知让谢子安突然发现帝王虽自称天子,但实际裡跟普通人一样畏死求生,并不比其他人蒙上天青睐。
由此谢子安便不由自主地减了一直以来对天子皇权的敬畏。
谢子安知道自己不当這么想,那道皱眉其实是对他自己。
不過谢子安终究什么都沒說。
谢子安决定先听谢尚把话說完。
不管怎么說,谢子安暗想比起他早晌见了衍圣公后才想着升候升国公,明显儿子探究孔孟家族衍化门道的做派更实干,也更有远见。
但去掉沒混胆這條,他儿子谢尚還是很不错的,当得一句后来居上
比他强
不愧是他儿子
莫名其妙地,谢子安忽然就骄傲上了。
打听谢尚說孔子寿七十有三,谢知道不禁感恩上天待他不薄今年,他七十有四,不仅活過了孔圣,還封了伯爵這对比孔圣過世近五百年才得汉平帝封“褒成宣尼公”,可谓是“现世得福”。
所以谢知道当下特别知足,特感幸福。
听谢尚再提帝王,谢知道虽觉得不顺耳也只是先看谢子安。
子不教,父之過。谢知道作为爷爷,实沒必要抢儿子头裡教训孙子,扫儿子脸面。
眼见谢子安只是皱眉,并沒打断谢尚的话,谢知道便也沒吭声。
他是谢尚的爷爷,谢知道以为必得比儿子更有气度
量大福大,德高寿高嘛
沒人打断,谢尚就继续放飞自我道“历朝帝王,长寿的真的很少,似开朝或者中兴之祖,能够长寿,据我分析,应该是跟他们都是马上皇帝,马上得天下有关。”
“倒不是說他们武艺有多高强,但能行军途中,连续几個时辰地穿戴好几十斤重的黄金铠甲骑在马上,再提把几十斤重的刀或者枪,即便不舞,那气力也必得是练過由此可见,们身体都比普通人强健,能当一句人口裡常說的力大身不亏。”
历朝历代的家天下都离不了武功。
家天下们为了长治久安,能永远的家天下下去不约而同地大兴科举,收天下人才,崇文抑武。
谢尚沒有家天下的作死心野心,但既窥得现世士族宿命,就不会放任自己和父辈们的心血空付。
他,谢尚早已决定终要为他雉水谢氏闯出自己的道来。
谢尚所言不是什么生僻知识。谢知道和谢子安此前都曾在书本见過。只先前读时如清风拂面,未曾走心而已這就好比吕氏、云氏日常拜佛,日常念叨众生平等,都能成佛,但实际听讲佛祖神迹时却永远只想着顶礼膜拜,升不起我也能成佛的进取心。
现听谢尚娓娓道来,无论谢知道還是谢子安便把先前史书上念過的那些高门大族的人物生平连串了起来。
是了,谢知道、谢子安心說除了這天下第一家的孔家和家天下的历朝皇族之外,其他能荣华几百年的名门望族比如闻喜裴氏,自商周以来,家族子弟无不是将相接武,代有贤达;琅琊王氏,其先祖原是秦朝大将王翦,后虽弃武习文,但每逢改朝换代,跟闻喜裴氏一样,族中连出裴寂,王雄這样能攻城掠地的名将。可见两族于武功一道都未放下;与琅琊王氏齐名的陈郡谢氏,望在谢安,而谢安之望,来自淝水一战。淝水大战中谢安任总指挥,其弟谢石任征讨大都督统帅三军,其侄谢玄任前锋都督,首战迎敌,一家子都能文能武,文武兼备;赵郡李氏先祖是赵国名将李牧
“爷爷,爹,”讲完论据,谢尚方告诉两位长辈他的统计分析结果“据翰林院现存的历朝宰相名录统计,自商周至前朝,计有一千五百多位宰辅。”
“从這一千五百多位宰辅家族数据分析来看唐兴科举的载初元年是士族大家兴衰的转折点。”
“似商周至载初元年两千三百年间,历朝宰辅计有九百多位,其中家族繁华過百年的有百余家;再其中能景气两、三百年,差不多一個王朝纪年的有四五十家;而能纵跨几代王朝,延续四五百年,甚至七八百年的高门大阀,则有二十来家。”
“九百多比百余,不過十之一二,所以亚圣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差不多十八到二十岁一代人,五世可不就一百年嗎”
于一串溜数字中再一次听到五世而斩,无论谢知道還是谢子安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都知道重点要来了。
跟他们单纯地敬畏不同,他们的大孙子长子确是在用平生所学探究家族未来出路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单冲這份细致态度和严谨方法都值得他们借鉴,尊重。
“唐载初元年之后,至前朝的八百余年裡,则有宰辅六百余人,新兴的百年世家实际不到三十家,现世仅存七家;其中延续過两百年的不到十家,现存两家,至于延续四五百年的,则一家沒有。”
“六百比三十,即二十比一,比早年十之一二,差了有两三倍今士族大家起兴延续之难,可见一斑”
谢尚說出口的看似繁复的大串数字于当惯了家的谢知道、谢子安却是简洁明了。
闻言谢知道、谢子安一下子就反应過来刚他们第一反应的士族,无论闻喜裴氏、琅琊王氏,還是陈郡谢氏、赵郡李氏都是古早门阀,已随科举兴盛而湮灭红尘好几百年,而当世大族,谢尚刚提的七家,一時間能想起到的只一個燕山孟氏,就這還是因为今早才刚见過。
科举兴后八百年,不能說沒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英雄人物,但比起早前那些家族耳熟能详的名字,确是少了太多,且再沒一個家族能似古早世家那样英雄辈出,一门公候。
由此再回味谢尚刚提的“唐兴科举的载初元年是士族大家兴衰的转折点”不說谢子安了,即便是谢知道也咂摸出一点科举兴、大家微的味道。
心念转過,谢知道很为自己的思想惊吓了一跳。
作为科举考试制度的收益者,一直以来谢知道都以为科举是家族起兴的终南捷径,从未想過科举于自家還有弊端。
果然是时過境迁,谢知道心裡感叹一切都得从长计议。
如此再看谢尚,谢知道便觉得大孙子有胆有识,高瞻远瞩,不愧是他谢家宗子。
眼见孙子比自己有见识,谢知道便决定守成藏拙,沉默是金。
至于大不敬呵,若是家族都沒了,谁還在意
九年翰林院,谢子安也不是白呆的。
先前是地位使然,谢子安甚少考虑王权、科举、士族這一层关系,现既听谢尚一番论证,谢子安忽然发现京城许多人事,换個角度便是不同解读比如鼻孔朝天,看不起他们一众同年的孟辉,可能只是为了家族不招猜忌而避嫌;翰林院于家族直系五世内不得超過两人入选庶吉士的限制固然是为保证科举公平,只怕更是王权制衡,预防一族独大;朝中文臣武将水火不容的背后是朝廷崇文抑武的规制和弘德帝优抚武勋的自相矛盾
如此种种,谢子安似醍醐灌顶一般哗一下地就明了了儿子未出口的顾虑科举起家,武功进爵的自家脚踩文武两道,今后当如何自处
這可不是一般請客吃饭排座排日子谁前谁后的小事,而是今后朝廷文武打架,他家首当其冲,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比如,边界起战事,他谢氏子弟就是文武最容易达成共识的前线监军人选。
心念转過,谢子安瞬间明了了谢尚非赶今日此时当地說這些的缘由后天,正月初三一家子都要去信国公府做客。到时将面对朝廷,不說所有,但必是大部分的武勋。
這是自家第一次在武将阵营前的亮相,举止言谈的尺度,非常重要。
事关家族未来,儿子若是想不到就算了,现既虑到,必是要跟他商量讨主意。
如此再看儿子刚提的跑圈,谢子安无奈苦笑管先前是为了什么,但今后尚儿跑圈必是为了将来上战场后能穿得了甲,提得动枪,跑得了马。
且只尚儿他自己還不行,奕儿科举后放的官,基本上,可预见的,就是兵部。
所以奕儿的将来也必是得穿得了甲,提得了枪。
最搞的是,他两個儿子都要上战场了,却還得顾忌君王猜忌,不能明面习武,只能悄悄跑圈。
操,谢子安气得想爆粗口,但看到谢知道的花白胡须,终究忍住他爹年岁大了,即然一时半会虑不到這些,他便犯不着告诉,沒得白受惊吓。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