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片场日志 作者:关乌鸦 正文卷散场后,主创们還不能走,他们得转移到后台,挨個感谢前来捧场的亲朋嘉宾。 如果电影质量平平,或较差,大家說完场面话就会心照不宣地迅速撤离。 如果电影拍得好,有前景,那么滞留的人就跟细胞分裂一样,变得越来越多。 “杜导,恭喜恭喜” “阿杜,厉害啊!牛比!庆功宴什么时候搞起?我来蹭蹭喜气,哈哈哈。” “导演导演……” 黑导是在场最忙的,要应对四面八方的人。 导演拍电影,一千万的预算有一千万预算的拍法,一亿预算有一亿预算的拍法。 一亿预算拍出一千万的效果——那叫参与洗钱。 而一千万预算拍出一亿的效果——则是名动业内的座上宾。。 《黑蛟龙2》各方面都沒有明显短板,成熟度极高,质量远超预期,說是五六千万投进去都有人信。实际上黑导只用了一两千万,简直奇迹。 原以为预告是全片的精华,沒想到正片童叟无欺地从头精彩到尾,商业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导演個人风格初见雏形,其中更有好几处灵性十足的运镜,在体现故事性的同时,沒有抛去视听上的设计。 這电影立项之初,明明定位是一部粉丝向的电影,目的是捧艺人,抬咖位,割韭菜……来之前,大家甚至做好了吃屎的准备,结果,影评人沒法用模板写影评,同行沒法偷偷睡觉,粉丝也不必花钱包场抢排片。 這样一部东西拿出来,根本不用等到第二天票房数据的佐证,电影一结束,马上就有大把的人盯准了黑导的下一部作品。 商人想投资;艺人想参演; 一些记者更是把黑导当成了什么冉冉升起的名导,使劲采访他。 “你们搞错了。”黑导今天一下子把前半生的好话都听了個遍,虽然有些飘飘然,但還沒自大到认为电影拍成這样,全是他一個人的功劳。 黑导:“电影制作成本将近两千万,但看起来像是花了五千万,這不是什么奇迹,這是因为五千万和两千万之间消失的成本,全因为一個人。” 制作人微微一笑,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 黑导有些踌躇,不知道在新老领导之间选哪個夸。 “那個人就是关琛。”沒想到制片人直接說了出来。 制片人让记者随意采访剧组的人,看关琛是怎么一点一点改变這部电影的。 制片人打個样,首先开口: 拍电影最花钱的部分,除了演员的片酬,就属技术成本的部分——摄影器材灯光器材、相关耗材、人员基本酬劳……每多拍一天,就多烧几十万的钱。 我們拍《黑蛟龙2》的时候,比预计快了将近十天。 這是因为训练。大量的训练。 演员拍动作戏,通常来讲,一天训练個三小时已经算是刻苦了。我們不是的。 关琛在训练基地的时候,用的是军事化管理,一天只有三小时的娱乐……按时起床,按时训练,严格控制饮食,按时休息。他自己也知道严苛,所以他說,欢迎大家反抗,只要打败他,就可以不听他的话。但沒人敢。因为关琛第一天到基地的时候,就把武术指导打了一顿,接下来每天都要挑几個学徒切磋,一开始是一個,后来慢慢的一個打两個,一個打三個……大家都不敢反抗,并且勇气越来越少,最后也就這么挺過来了。而且关琛以身作则,练得比任何人都苦,大家又很钦佩他。 之后记者找到武术指导蔡师父。 蔡师父呵呵一笑,首先澄清: 第一天切磋我主要是吃了轻敌的亏……我不是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啊,不是,主要原因是关琛那形体太有迷惑性,在内行人看来,完全就普通人一個。除了右手的中指边上有一层茧子——那還是握笔握出来的——其他地方完全一点训练痕迹都沒有,谁看了都会吃亏…… 等到记者准备走人的时候,蔡师父才拉住记者,說: 言归正传,這部电影的动作设计,我跟关琛的作用一半一半。在這裡,我要真心实意地說一句,关琛是吃這碗饭的。 在武打行业,沒什么原创性、天才這样的概念,因为拳法拳术就摆在那裡,几百几千年前人们怎么打架,我們现在依然怎么打。造不出新的。但我們這一行沾着设计的边,“创造力”始终是第一义,打得要有新意。然后才轮到完成度或者成熟度的衡量,考虑怎么让创造力和经验之间达成有效平衡。 我的风格偏向漫画,以装逼为目的,跟偶像艺人搭配起来乃天造地设的一对,彼此情投意合,但是跟关琛搅和到一起,就有点浮夸了。 谷铛因为关琛的风格是写实,是细节上的较劲,有血腥气。非常难得,這是当今武行裡沒有出现的风格。 摄影师: 在最初的设想裡,镜头会配合琛哥的动作风格,以快、碎、密的节奏展现打斗。市面上动作片大多都是這样拍的。 但是琛哥跟导演說,這种镜头太普通了,配不上他巧夺天工的动作,不然拍出来跟那些装模作样摆花架子的动作片有什么区别?演员训练得也有模有样,有些地方不用长镜头实在可惜。 导演听了就很心动,于是整個剧组就遭殃了。 能拍出一個牛逼的长镜头固然很爽,尤其琛哥還指明了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得端着机器,时而半蹲,时而转身,熟记打者的每一個动作。所以我被迫也加入了训练组,一天十二個小时的体能训练,力量训练,格斗训练…… 艺术总监: 我還好!沒有加入训练!琛哥敬我是文化人,沒有为难我。 但是琛哥在其他地方总喜歡为难我,比方說,阿光多数时候都以一敌多,所以琛哥希望画面上要有一种黏糊糊的感觉,像沼泽。给观众的感觉是,阿光的动作越凌厉,在红色和黑色的泥潭裡,下沉得就越快。 這种要求太抽象了,我好几次回琛哥說,我能力有限,让他再說具体一点,但琛哥总是假装沒收到我的短信,比我见過的任何一個甲方都要甲。我只好咬牙硬拼,现在回头一看,也算是弄出一部不错的作品了,尽管這個過程累了一点,头发掉得多了点,键盘和鼠标换得勤快了一点。 光仔: 琛哥设计的动作难度很大,不是按照套路一样打打打就算完了,琛哥很重视细节,他甚至考虑到了双方打者情绪的变化,所带来动作上的变化。那种节奏的变化跟打实战一样,需要非常非常熟练,才能打得好看。這对我来說是一次磨练,收获很大。 在表演方面,琛哥也教会我很多。 比如有一场戏,阿光在会所大闹一通,明明解救了被贩卖的女孩,但女孩依旧十分怕他,不肯跟着走。 我不懂這是为什么。琛哥就在某天晚上,把我带去外国人聚集的地方,给我怀裡塞了几叠现金,让我独自走過一條街。那裡的深夜,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黑人,人高马大,听很劲爆的音乐。我兜裡揣着现金目不斜视地往前走,一路走,冷汗一路流。 我后来才知道,其实路上都是他安排的演员,但在当时,我看谁都觉得像不怀好意的抢劫犯。其中有几個看我走得僵硬,過来问我有沒有生病,要不要帮助,我吓得脸都白了,连忙拒绝。 琛哥說,对咯,這就是女人面对男人的感觉,你觉得自己沒有恶意,但除了你自己,谁又真的知道呢?有太多前车之鉴,傻子才敢赌人心。 编剧: 琛哥简直是犯罪界的百科全书,三教九流的勾当他都门清。有时候电脑上查不到的资料,只要问他,他就能告诉你世上到底有哪些根本不为常人所知的恶。 他一直很遗憾,认为一部电影能提醒的东西太少。 我明白他的意思。戏剧负载着某种召唤现实的具体使命,戏剧可以移风易俗,是推行社会教育的一大工具。他的那些视频,就跟這一部的《黑蛟龙》一样,提醒大家這個世界是复杂的,有好人,有坏人,也有从好人变成坏人的人。 我觉得我們在创作方面很合得来,将来未必不能创作《黑蛟龙4》和《黑蛟龙5》,把這個系列往广往深裡拓。 灯光师: 琛哥的动作设计,真的顺带一起塑造了角色性格。 开机前,琛哥千叮咛万嘱咐,拍到竹爷戏份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让竹爷站背光位。军方训练出来的枪手,不会喜歡站逆光位。琛哥为此還给我讲了個故事,說和之国古代有两個剑客约战,一個年轻,一個年老,年轻的早早到达战场,年老的却迟迟未到,一直到黄昏的时候,才背着光出现,一是耗阵,磨掉对方的战意,二是“无处不是剑”,无所不用其极。 无所不用其极,正是竹爷的战斗理念。 道具组: 在片场的时候,枪总是莫名少一支。每次去找,都能看到琛哥一声不响地在角落练习拔枪和夺枪,好可怕啊……明明沒有他的戏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