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56章 055【红油辣子】

作者:王梓钧
第56章055【红油辣子】

  鼎盛楼,两层木制建筑,位于河口镇码头。

  来往客商,可選擇二楼雅间。一边吃喝畅聊,一边欣赏河景,還能观察自己的商船状况。

  若想雅致些,便招来乐户听曲,以丝竹之声佐酒。

  也有雅俗共赏的法子,一楼設置戏台,戏班定期驻唱——江西是戏曲窝子,但凡大型酒楼茶楼,缺了戏班子就不合格。

  大清早,天光未亮。

  鼎盛楼還沒营业,甚至连门板都沒摘,就有人跑来疯狂拍门。

  “谁啊?来了,来了,别再敲了!”看店的伙计刚睡醒,他取下一块门板,见外面站着七八人,打着哈欠說,“厨子都還沒来,各位這是赶早了。”

  “不早,查账!”

  费喜(大掌柜)一声令下,身边奴仆立将店伙计给制住。

  赵瀚、费泽(剑胆)和费德(酒魄),带着几個奴仆,迅速闯入店中。

  “你们要作甚?”

  “救命啊,强盗抢人啦!”

  “……”

  一共四個看店伙计,转眼间全被扣下,整座酒楼都被接收。

  刚把账本翻出来,又来几個酒楼员工,悉数被扣在二楼雅间,分开审问他们的所知信息。

  酒楼后门,陆续来了些送菜的,同样被請进店中套话。

  有個送鱼的還想跑,被费泽(剑胆)迅速抓回。一番查问之下,原来這人是掌柜的侄女婿,负责在渔民那裡收货,再统一运来卖给酒楼。

  其他那些送菜的,情况也差不远,或多或少跟管理层有关系。

  赵瀚带来的账房先生,正在紧锣密鼓的查账。

  费喜(大掌柜)对赵瀚說:“食材进价有問題,至少比寻常市价要高出五成。”

  赵瀚說道:“分开审了一遭,互相揭发,那些普通伙计,只小偷小摸而已。几個厨子最厉害,故意把鲜鱼弄死,又或者說肉已坏了,晚上收工就带回家裡,再低价卖给左邻右舍。香料偷得也凶,特别是胡椒。对了,有個伙计供述,负责戏班、乐班的二掌柜,跟那些唱戏唱曲的有猫腻。”

  “哥哥,那大掌柜来了!”费泽跑過来禀报。

  “抓住!”

  酒楼大掌柜叫费忠,刚刚跨入店中,稀裡糊涂就被逮了,顿时吓得大呼:“好汉饶命,好汉饶命!”

  一共三個掌柜,陆陆续续被抓。

  赵瀚說道:“喜叔,你是夫人派来的大掌柜,酒楼经营当然是你来管。至于這三個人,必须押送他们去见官,其他店工捏住把柄便可。”

  “就依瀚哥儿的。”费喜陪笑道。

  赵瀚又把厨子们都叫来,一個大厨,三個徒弟,還有一群帮厨。

  大厨叫彭正祥,属于雇工,已经一把年纪了。除非有贵宾豪客,他平时都不亲自动手,只让三個徒弟负责烹饪。

  赵瀚抓起一把干辣椒,笑道:“這番椒用得很快啊,喜歡吃辣的客人很多嗎?”

  “老爷饶命,老爷饶命!”彭正祥连忙跪下磕头。

  赵瀚也不提其罪名,只问道:“铅山本地可有种植番椒?”

  彭正祥回答:“番椒多从浙江运来,近几年本地也种,但种得不是很多。”

  關於辣椒的简单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万历十九年。

  而辣椒的详细文字描述,包括开什么颜色的花,最早出现在天启元年。

  也就是說,至少在三十多年前,辣椒就已经传入大明。而且,真正的传入時間,肯定還要早许多,三十年前被文人首次记录而已。

  辣椒的早期传播路线有两條,一條起自浙江,一條起自辽东。

  铅山县紧挨着浙江,远比湖广、四川、贵州接触辣椒的時間更早。

  “把香佐料都拿出来。”赵瀚說道。

  “啊?”彭正祥沒听明白。

  赵瀚问道:“你是讨论自己捞了多少钱,還是想跟我切磋一下厨艺?”

  彭正祥立即大呼:“把香佐料都拿来!”

  厨房裡顿时鸡飞狗跳,一個個又害怕又好奇。

  赵瀚抓起片香叶闻了闻,笑着說:“這玩意儿原产地中海,大明居然也有,价钱很贵嗎?”

  彭正祥小心翼翼回答:“以前很贵,這些年不那么贵了,许多地方都有栽种香桂树。”

  赵瀚指着一盅干辣椒,命令道:“舂碎!”

  彭正祥连忙吩咐徒弟:“舂碎。”

  赵瀚瞪其一眼:“若不想学,你便出去吧。”

  彭正祥愣了愣,他已五十多岁,真沒想過再学厨艺,也不相信赵瀚有什么厨艺。但被人抓住把柄,不学都不行,只能自己动手舂辣椒。

  赵瀚又让人准备其他香佐料。

  一切就绪,他吩咐道:“烧菜油。”

  一個大厨,三個厨师,一群帮厨,此刻忘记害怕,纷纷上前围观。

  只见赵瀚摊手试油温,突然端锅将热油淋入。

  “兹!”

  连续两拨油倒下去,随着赵瀚用筷子搅动,强烈的香气扑鼻而来。

  彭正祥深吸一口,表情陶醉,忍不住想尝尝。

  咽了咽口水,彭正祥问:“這是……”

  “油辣子,”赵瀚微笑道,“可惜,酿豆瓣酱需要時間,也不知铅山的空气菌落是否合适。嗯,最主要的,還是我不清楚具体工序。”

  江西菜的品种很多,尤属铅山菜比较重口,而且因为商贸繁荣,吸收了大量其他菜系的特征。

  就說明末的铅山菜,上流士绅商贾,吃得相对比较清淡,但也整体偏向重口。下层的贩夫走卒,简直越重口越好,街头小吃早已五花八门。

  赵瀚属于野路子,对川菜比较熟悉,正好符合此地口味。

  可惜,川菜之魂“郫县豆瓣”,此时還沒有被发明出来。

  明代的川菜,跟后世川菜,完全就不挨边的。

  四川流行胡辣汤,你敢信嗎?

  根据明代文人记载,胡辣汤也曾是四川美食,大致做法跟北方一样,只是改用了米粉来勾芡。

  若赵瀚提前统一中国,四川人沒死那么多,用不着湖广填四川,恐怕這個时空很难诞生“川菜”。

  “有米线嗎?”赵瀚问道。

  “有。”彭正祥沒再使唤徒弟,而是自己把米线给端来。

  米线,隋朝叫“粲”,宋朝叫“米缆”。明清两朝,书面写法是“米糷”,民间已经俗称“米线”。

  烧水下锅,十多碗米线捞起来,放入酱油、蒜泥、葱花和油辣子。

  红绿白相间,色香味俱全。

  赵瀚說道:“沒有味精,以后做米线,可熬鸡汤或骨头汤提鲜。”

  彭正祥不知道味精是啥,只能奉承点头:“师父教诲,徒儿记住了。”

  赵瀚吩咐道:“端出去,让他们别查账了,先填饱肚子再說。”

  彭正祥忍不住问:“师父,我能尝尝嗎?”

  “尝吧。”赵瀚笑着說。

  彭正祥下意识放入薄荷,被赵瀚给阻止,让他单纯体会油辣子的魅力。

  此时做菜,各省喜用紫苏,铅山這边尤喜薄荷,好多菜品都把薄荷往裡扔。

  彭正祥把米线拌匀,吃了一口,又辣又爽,辣得流鼻涕道:“若寒冬腊月,吃上一碗油辣子米线,怕是更加美味百倍。”

  “你算一下成本,拿给掌柜的定价,以后早晨就卖油辣子米线。嗯,油辣子汤面也可以。”赵瀚說道。

  彭正祥想了想說:“师父,這油辣子,似乎還有别的用途?”

  “你自己钻研吧,”赵瀚笑道,“每半個月,我教你一道新的菜品。今日便教你做红油白斩鸡,正好顺手给米线熬鸡汤。”

  已经五十多岁的彭正祥,突然端正跪地,磕头道:“师父在上,請受徒儿一拜!”

  赵瀚生受一拜,并未拒绝。

  還沒到中午,就陆续有食客来到酒楼。

  這裡消费偏高,底层百姓吃不起,不說二楼雅间,一楼大堂也挺贵的。

  好在河口镇商贸发达,根本不缺客源。

  每有一個客人进来,店伙计都积极推销红油白斩鸡、油辣子米线(面條),說是从宫廷御厨那裡流出的新品菜式。

  宫廷菜式?

  好家伙,那還不赶快端上来!

  厨房的鸡都不够用,酒楼采购员被派去满世界找鸡。

  楼上楼下,随处可见倒霉食客,被辣得坐那儿直吐舌头。

  只听一個壮汉,拍桌子大喊:“再来一盘红油鸡!”

  赵瀚坐在柜台观察情况,见這厮穿着普通,似乎不是有钱人,却又点了一桌好菜,而且還随身携带棍棒。他招来店伙计,问道:“那桌是做什么的?”

  店伙计回答:“都是铁脚会的头目。”

  “铁脚会?”赵瀚沒听說過。

  店伙计解释:“這几十年来,各行各业都建了行会,米行有米会,布行有布会。苦哈哈们有样学样,也都组了会社。铁脚会就是码头苦力的行会,后来镇上的脚夫也都加入,哪個雇主若敢拖欠工钱,铁脚会就几百上千人扛着扁担上门讨要。”

  好家伙,這是行业工会的雏形啊。

  赵瀚并不知道,铅山的各种工会,尤数造纸业工会最牛逼。

  都是些技术工人,而且产业人群密集,许多還识得几個大字。稍微遭受苛待,动辄就闹罢工,私人造纸厂的老板只能妥协。

  至于官方造纸厂,完全不把员工当人看,敢带头闹事的直接打死打残——耽误了生产无所谓。

  清中期,铅山县的造纸工人,占全县人口30%以上(不计孩童)。

  明末沒那么厉害,但造纸工人数量同样恐怖。仅石塘镇一地,若把砍竹、烧槽、挑抬的也算上,一個镇就有五六万造纸工,可說全镇都在围着造纸坊打转!

  工会?

  罢工?

  有点意思。

  赵瀚起身走過去,拱手笑道:“诸位客官,咱们酒楼的新品菜,大夥可還吃得满意?”

  (郑重献祭一本书:《赤心巡天》,特别牛逼的仙侠文,三百多万字量大管饱。)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