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 984【工部還有配套发明】
谢富的铸字法,并不高深玄妙。
突破性在于使用蒸汽机和钢模,可以大批量、低成本冲压出铜模。
听說一個佛山铁匠,居然被任命为工部铸字厂的副监。官方铸字工匠们坐不住了,工部郎中张舜民心急火燎請求面圣。
“怎么,你们也发明了新式铸字法?”赵瀚笑问。
张舜民回答道:“回禀陛下,工部官匠,确实发明了新式铸字法。”
赵瀚颇为惊喜,问道:“什么方法?”
张舜民回答:“大明原有的铅活字、铜活字、铜铅锡合金活字,都不如欧洲的铅合金活字配方好。全面改用欧洲铅活字之后,根据這种合金的特质,工部一直在改进浇铸之法。如今已有成果,名唤‘铸字炉’,每小时能铸造五六十枚活字。”
“好!”
赵瀚猛拍大腿赞许。
谢富改进的是制模技术,而工部改进的是铸字技术,两种技术是可以完美配套的。
张舜民继续說:“陛下,铸字炉的发明,之所以沒有上报,是因为還可以继续改进。目前发明出的是手拍炉,工部正在改进为脚踩或手摇炉。一旦改进成功,活字浇铸效率至少能提升数倍,甚至是提升十数倍!”
“改进工作复杂嗎?”赵瀚问道。
张舜民整理措辞道:“不复杂,但也不简单,偶尔還要請教钦天院物理馆的学士。目前已经有了眉目,大致构造已经设计出来。”
這种活字浇铸技术,如果彻底改进完善,每小时可以铸字七八百枚,清朝末年就是使用的這個玩意儿。它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前提是要有精细字模和铅合金活字配方。
這套技术還有更复杂的升级版,即“汤姆森自动铸字炉”,从民国初年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每天可以铸造中文活字15000枚!也就是每小时600多枚,看似效率降低了,但铸字之后直接能用,不必铸字工进行后期打磨。
赵瀚說道:“铸字炉改进完毕,相关人等皆重赏!”
官方发明跟私人发明不一样,它的专利权自动归属所在单位。
谢富发明那套铸字法,其实专利也该归属谢家工厂。但谢家做得太過分,不但拿走专利,连专利署名权都要霸占,這是违背《大同专利法》的。就算沒有皇室出面,打起官司来也說不定谁输谁赢。
张舜民继续說道:“工部還有官匠提出,以活字制死版。”
“死版?”赵瀚有些沒听明白。
张舜民說道:“雕版可以反复印刷,活字可以任意拆卸,雕版与活字,是否可以各取所长呢?活字排版繁琐,印完之后就拆,等下次印刷還要重新排版。因此工部官匠便提出想法,先用活字排版,再用活字版制泥模浇筑铅板。活字可拆掉再用,如此就节省了活字数量。铅版用于印刷,印完可以保存起来,下次加印时不必再排版,直接拿出铅版再印即可。”
這才是真正的印刷制版啊!
赵瀚问道:“可已发明出来?”
张舜民說:“两年前,就有官匠提出這個想法,但具体研究时還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正在一步步解决。”
這种泥模铅板技术,在歷史上只存在了四十年,《字林西报》、《申报》最初就用這玩意儿。
但它有着巨大缺陷:
第一,泥模浇铸铅版时必定碎裂,因此泥模无法保存,属于一次性消耗品,不能重复浇铸铅版;
第二,铅版虽然可以保存,但坚脆易折,使用或搬运過程中,稍不注意就损坏了。
后来的改进方法是,用特殊厚纸代替泥模,即纸型铅版。
一套纸型,可以反复浇铸铅版十余次,而且便于长途运输。在南京排版印刷之后,只需把纸型运到北京,就可快速浇铸铅版再印,接着运去西安也能快速浇版印刷。
一本书的印刷,只需几十套纸型,就能满足全国各地的需求,而排版工作只需要进行一次。還能多制造几套纸型,只要保管妥当,二十年以后也能拿出来用。
谢富改进字模,工部改进铸字炉,接下来研发浇版技术。
三种技术,可以完美配套。
特别是浇版技术,那才是划时代的革命,书籍印刷成本可以降到无限低。
泥模铅版,研发应该不难。但這种技术缺陷太大,也不知要花费多少年,才能进化为纸型铅版。另一個时空用了四十年,這個时空可能是二十年,也有可能要一百年以上。
想继续进化成铜梓版,赵瀚肯定看不到。因为其前置科技,必须点亮照相技术(光学、化学)和电力技术。
不管哪样,赵瀚都帮不上忙,他对印刷术一无所知。
說实话,印刷术一旦形成改进惯性,在同样的科技基础之上,中国的研发速度肯定比欧洲快。因为汉字印刷太繁琐,而欧洲的字母却简单,欧洲对印刷术的改进需求沒那么迫切。
看工部官匠们的表现就知道,他们缺的只是欧洲合金活字配方。
有此配方,啥想法都冒出来了。
利用配方的合金特性,铸字炉的研发顺理成章,欧洲反而沒有這种需求,因为欧洲人不需要那么多活字。汉字排版也是大問題,欧洲铅合金配方既然好用,而且浇铸也方便,自然而然的想着要搞出浇版,這放在欧洲也不是什么急迫需求。
就好像某些热带地区,土地一年三熟,躺平了也能靠天吃饭。
而温带国家,需要面临各种天灾,在解决問題的同时,就能带动政治和科技发展。
正因为汉字印刷困难,才可快速催动印刷术的改进。前提是,需要一個着力点,即古腾堡的合金配方,眼下一系列技术改进,都围绕着合金配方在进行。
歷史上的满清,禁止洋人私造活字,合金配方一直沒传进来。而明代的传教士,致力于编写中文宗教书籍,直接让中国书商帮忙印刷,根本沒财力和精力自己印书。明清两代,完美错過了铅合金活字的传入。
一直到清末,朝廷啥也管不了,铅活字才在中国出现,并且狂飙突进的发展起来。
楚王赵匡枰忙得一逼,把《楚王文艺》都交给武锐和金圣叹负责。他亲自去联系蒸汽机制造厂,并拿出铸字机(其实是铸字模)设计图,定制全新的蒸汽铸字模机。
接着還要联系原料供应商,煤炭、铜料、钢料……银子不够,就找父皇要无息贷款,皇室财政直接拨款借给他。
用了两個月時間,蒸汽铸字模机的样机成型。又把工部的铸字炉搞来,這是還沒改进完善的手拍铸字炉,一小时只能铸造几十個活字,而且铸造出来還要进行打磨。
即便如此,手拍铸字炉的使用,也得支付给工部专利费。
一直到秋天,四台蒸汽铸字模机运来,脚踏式铸字炉也初步改进完毕。机器轰鸣之下,一個個铜字模冲压成型,扔给脚踏式铸字炉做出铅活字,每台铸字炉一小时产出活字四五百枚(今后完美改进版可达七八百枚)。
反而是蒸汽机使用的钢模,速度完全跟不上,這玩意儿需要手工雕刻。
赵瀚亲自视察铸字厂,看着源源不断出炉的铅活字,赞道:“确实快啊,比以前快多了!”
赵匡枰笑道:“蒸汽机冲压铜字模速度太快,這脚踏式铸字炉完全跟不上。儿臣订制了四台蒸汽机器,其实两台就绰绰有余,剩下的两台,不如原价卖给工部怎样?儿臣倒贴运费。”
“可以。”赵瀚忍俊不禁。
一群工匠,正在打磨铅活字,赵瀚弯腰捡起几枚,发现都是重复的常用字。
赵瀚问道:“钢模雕刻了多少字?”
赵匡枰說:“這些都是百炼精钢,刻字实在太难了,对工匠技艺要求也高。几個月下来,只刻了三百多個钢模。”
钢模属于机器消耗部件,同字号的一個字,只需雕刻一枚。在钢模磨损之前,可以批量冲压出铜字模,再拿铜字模去铸造铅活字。
赵瀚提醒道:“既然脚踏式铸字炉,跟不上蒸汽机的速度。那你产出的多余铜字模,可以卖给别的印书铺啊,他们买去可自己铸字。”
赵匡枰解释說:“儿臣也想過,但儿臣的字模,都按标准字号生产。有些跟传统字模差不多,有些跟传统字模差异很大,只能凑合着用。儿臣联系了几家,他们也愿意买,但只买少数消耗量大的常用字模。”
“市场更新换代也是個問題。”赵瀚点头道。
工部、礼部和司礼监,更新设备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
但民间的印刷企业,他们得衡量利润。铅活字传到国内好些年,有些小作坊還在用老活字,而且材质五花八门,有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活字(這些中国金属活字,也基本都是合金的,但跟欧洲配方不同,印刷清晰度不足)。
倒是欧洲油墨推广迅速,老式印刷墨水几乎不产了。
谢富制定的标准字号,想要被市场彻底接受,恐怕還需要很长時間。官方教科书采用此标准,可以促进市场换代,但也只是促进而已。人家辛辛苦苦铸造的老活字,不可能直接丢仓库裡蒙尘,用到磨损严重才会舍弃。
当然,两种铸字技术的结合,活字相比以前便宜到爆炸。
有了楚王生产的便宜活字,印刷企业肯定用脚投票。未来一两年内,整個金陵府都不会再自造活字,直接找楚王买物美价廉的新活字多好。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