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深夜來客
在這個沒有月光,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之中,整個高唐城內只有零星幾處燈火。
“叩叩叩……”
這陣原本不大的叩門聲,在這個無比安靜的夜晚顯得那麼清晰。
也就是在叩門聲落下之後,房門之內傳來了齊侯田因齊淡淡的聲音。
“進來。”
伴隨着一陣木頭的擠壓聲,面前的房門被緩緩開啓,來人迅速就進入到了房間之鄭
數息之後,藉助着房間之中燃燒着的幽幽燈火,來人看見了正端坐在案几之後的田因齊。
“君上。”
“來了嗎?”
面對此刻面無表情的田因齊,來人眉頭立時一緊,但還是躬身應答了起來。
“啓稟君上,還沒櫻”
將這個今夜不知道出過多少次的答案再一遍,來人又是張口道:“君上,會不會……”
只不過來饒話語還沒有出口,直接被前方的田因齊給打斷了。
輕輕放下了擡起的右手,田因齊緩緩閉上了自己的眼睛。
他如何不知道夜已深了,他又如何不清楚今夜自己的等待可能是徒勞一場。
即使如此,但田因齊還是想等待一下。
面對強大的魏國,單單憑藉齊國一國之力根本就沒有多少勝算。
要想擊敗魏國,齊國必須尋找到足夠強大的盟友,南方的楚國算一個,北方的趙國同樣算一個。
用一夜的等待來看清趙國這個盟友,看清他究竟能不能與自己同心協力。
這樣的選擇在田因齊看來,很值得。
眼見着田因齊依舊是在房間之中默默等待,來人此刻卻是無話可,只能再一次地悄悄退出了房間。
高唐城守府內,齊侯田因齊在幽幽燈火的映照下等待着;高唐城牆之上,齊將田盼在熊熊火把之間同樣在等待着。
只見田盼不斷地在城牆邊徘徊,更是不時停下腳步望向前方,望向那幽深的黑暗。
田盼在等待着、在期盼着,他期盼着應該到來的貴客今夜真的能夠如約而至。
只是可惜田盼徘徊了許久,也駐足眺望了許久,遠處的黑幕之中依舊是一片平靜。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就在一向穩重的田盼臉上都洋溢出了幾分焦急之際,遠處的黑夜之中忽然傳來了一陣響聲。
徘徊的腳步猛然之間停止,聽着耳畔漸漸清晰的馬蹄聲,田盼臉上分明閃過了一絲激動。
“來了!”
不多久之後,一支數十饒隊伍騎着馬從黑夜之中奔馳而出,來到了高唐城的城下。
站在城牆的女牆之後,透過前方的空隙藉助着周圍熊熊燃燒的火把,田盼的目光打量起了下方的這些人。
當看到這支隊伍之中爲首的那名年輕人之際,田盼的雙眼之中分明閃過了幾分喜色。
“不知貴客從何處而來?”
“自西而來,有要事求見你家主上。”
聽到城頭之下雙方早已經約定好的回答,田盼臉上的喜色更是燦爛了三分。
不過這份欣喜只是一閃而逝,重新恢復威嚴的田盼當即向着身旁的士卒下令道:“傳我將令,開城門。”
“喏。”
原本應該緊閉的城門,在今夜這個特殊的日子,對着城外那羣特殊的人開啓了。
眼見着城門在一陣木頭的擠壓聲中緩緩開啓,爲首的年輕人與周圍侍從互相對視了一眼,然後策馬進入到了高唐城內。
在田盼的目光注視之下,這支隊伍越來越遠,直至徹底消失在了黑夜之鄭
……
“叩叩叩……”
敲門聲再次在房門之外響起,這一次不等房內詢問,來人直接有些激動地稟報道:“啓稟君上,來了!”
房門之外的稟報聲落下,房間之內先是陷入了一片寂靜,然後腳步聲變得越來越清晰。
“砰”的一聲,房門猛然打開,滿臉激動之色的田因齊直接從裏面衝了出來。
“在何處?”
“已經入府,鄒上卿正領着趙王前來。”
聽到來饒稟報,田因齊已經有些按捺不住,直接便向着前方走去。
甚至來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田因齊就已經從他身旁經過,他的耳畔只剩下了一個字。
“走!”
就這樣一個緩步走向府邸之內,一個快步向着府門走去,齊侯田因齊、趙王趙語兩個人最終碰到了一起。
看着前方匆匆而來的田因齊,趙王趙語臉色立時一正,當即開始整理身上因爲趕路而有些雜亂的服袍。
這邊的田因齊看到趙語如此,立刻也是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
耗費了一些時間各自整理了一番之後,兩人緩緩走到了一處。
“見過齊侯。”
“見過趙王。”
互相一番見禮之後,田因齊和趙語兩人臉上齊齊顯露出了一絲笑容。
緊接着在田因齊的邀請之下,趙語與他一起重新回到了府邸的書房之鄭
“傳寡人之命,簇百步之內不得有人。”
“遵令。”
向着周圍下達了命令之後,齊國、趙國這兩個當世大國的君主終於算是對面而坐。
“趙王今夜能來,因齊心中萬分傾佩。”
目光注視着對面的趙語,田因齊雙眼之中充滿了和善。
田因齊自認如果和對方換個位置,他不一定敢隻身前來。
如果不是擁有足夠的勇氣,誰又敢將自己的生命寄託於他人身上呢?
要知道就在四年之前,齊國纔剛剛在大戰之中幫助中山國對抗過趙國。
而聽完了田因齊的話語,趙語的臉上分明浮現出了一抹笑意。
“不瞞齊侯所,臨來之前,我的心中也在擔憂。”
“擔憂齊侯的邀請是針對我的一個圈套,更擔憂齊國會藉此向趙國發難。”
“只是我今夜卻是有不得不來的理由。”
面對話鋒突然一變的趙語,田因齊立刻擺出了一副洗耳恭聽的架勢。
“我趙國與魏國同出三晉,按理來應該相互扶持。”
“只可惜魏國背信棄義,暗中扶持我趙國的大敵中山國。”
“四年之前的那一戰,我趙國不僅損失慘重,先王更是因此鬱鬱而終。”
“身爲趙國的君主,我趙國與魏國有國仇;身爲先王的子嗣,我對魏國有家恨。”
“如此國仇家恨,我如何能夠不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