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05. 皇老板那是相当精明

作者:袁腾飞


  皇权相权大博弈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皇帝下设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

  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负责起草政令的,负责审核政令的,负责执行政令的,這個叫做三省。在尚书省之下,设立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职能各不相同,吏部负责官吏的考核任免,相当于我們今天的人事部、组织部。户部负责户口和财税,相当于民政部跟财政部加上国家税务总局,类似于這种机构。這六部裡边最肥的就是户部,和珅那么能贪污,就是因为他做了20多年的户部尚书。

  六部尚书理论上讲是吏部尚书最大,因为他管官嘛!但是实际上在清朝的时候,按照六部尚书晋升的顺序,最后做到户部尚书才是最牛的,户部要调任吏部,则有点儿降官的感觉。

  礼部管礼仪和教育,甚至還承担一部分外交的职能。兵部管军政,包括武将的考核任免,军政就是军队的招募、训练之类的,但不能指挥作战。刑部管刑法,司法刑狱。工部管建设。這就是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开创,唐朝的时候完善。比如說,户部原来叫民部,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改叫户部。

  三省的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世界歷史上也有三权分立,但人家那個三权分立分的是皇权,总统的权,最高统治者的权,咱们這個分权则是分相权,一者为了削弱独裁,一者为了加强独裁。因为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太大了,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非常大,有封驳谏争之权。什么叫封驳谏争呢?皇帝的圣旨、草拟的政令,需要丞相批准,如果丞相觉得不妥,就不批准,封起来,驳回去,把自己的意见写在后面,照我這個改,這和报社編輯审稿似的,有权修改或枪毙稿子。皇帝跟丞相两個人春游,在外面碰上了,都要下车互相行礼,尤其是拜相的时候,宰相行礼,皇上還礼。宰相每次行完礼,皇上都要還礼。当时是君臣共治天下。

  建立汉朝,谁的功劳最大?萧何的功劳最大。刘邦是一個痞子,无赖出身,出道的时候什么也不会。也不知道這帮人干嗎保着他,他自己說,我這個人什么都不会,统军百万,攻必克,战必取,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裡之外,不如张良;安抚百姓,运送粮饷,不如萧何。但是這三人都听我的,所以我得天下。但是,沒有萧何,张良、韩信管什么用?打仗就是打钱,萧何安抚百姓,安抚后方,又给前线送粮食,把整個国家大局把握得井井有條,他的功劳是最大的。

  所以萧何拜相,皇帝赐他三项特权:见君不趋,称臣不名,剑履上殿。

  见君不趋:以前皇上搁那儿坐着,你进殿来得小跑過去才算对皇上显示出敬重。但萧何可以大摇大摆,爷来了。

  称臣不名:在中国古代,你叫人家的名,跟骂人一样,只能叫他的字。你看咱们這些电视剧裡,叫谭嗣同为嗣同兄。這样嗣同兄非抽你不可。你這么叫,你挖人祖坟不是?《走向共和》裡李鸿章那么大岁数,见了梁启超,也是“卓如啊”而不是“启超啊”。马超给蜀国皇帝上书,孟德杀我全家百余口。他杀了你一百多口,你還得叫他孟德,要不然证明你這個人沒文化。公瑾如何如何,孔明如何如何,你不能說诸葛亮怎么着、周瑜怎么着,那不行。名是自称,别人不能叫,只有皇帝是可以叫你名的,并且参见皇帝也必须自报其名。而萧何见驾可以不报名,只要說臣见驾就完了,不用說臣萧何见驾。這也是特权之一。

  剑履上殿:可以穿着鞋,带着宝剑上殿。因为那会儿都席地而坐,进门都应该脱鞋的。

  以后只要丞相一牛,皇上都赐這三個特权,所以丞相的权力很大。

  丞相的属官叫十三曹,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是国家的正式机构,主官秩千石,国家给发工资的,跟县令是同级的。

  皇帝的属官是尚书台。尚书,顾名思义可能就是原来给皇上管文书档案的,相当于皇上的秘书。尚书台主官秩六百石,比十三曹少四百石。等于皇帝的属官比宰相的属官级别還低,不但低,還不是国家给发工资,是皇上自己掏腰包,你要不掏,你就甭雇他。

  一個是国务院办公厅,一個是总统私人助理,你這個身份跟人家沒法比。如此看来,還是表明相权之大。

  那皇上怎么削弱相权呢?就是有什么事儿,我都跟這些尚书商量,尚书台设立尚书,门下省设立侍中。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整天跟皇上泡在一起,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到了东汉,丞相基本上就成了一個虚衔儿了,真正掌实权的人,必然要加這么個衔儿——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将军掌握武将,录尚书事管文官,基本上都這样。

  但是,這個大将军录尚书事還是一個人。它虽然不叫丞相了,实力却相当于一個丞相,对皇权還是构成了威胁。那时候君臣共治天下,丞相跟皇帝,谁的权力更大,完全靠两個人的個性。要是秦皇汉武时期,肯定是皇权大,你要赶上那個皇上窝窝囊囊,又爱玩儿什么的,不理朝政,那就大权旁落。所以在隋朝以前,权臣篡位的事儿,史不绝书,多有记载。往往做了丞相就有机会篡位,曹操做了丞相,基本上等于篡位了,他儿子帮他完成了這個举动。接着曹魏几十年之后,被丞相司马氏篡了。尤其在魏晋南北朝乱世的时候,你要是做了丞相還不篡位的话,老百姓都替你着急。

  隋文帝杨坚也是做了丞相后,篡了北周的位,所以他一当皇帝,就怕這种事儿发生在子孙身上。为了大隋江山千秋万代,怎么办呢?削弱相权。

  名义上把相权削弱,說是一分为三,实际上不止。三省的正副长官都是丞相,都入政事堂。而只要可以入政事堂议事的官,实际上就相当于丞相。三省的正副长官大致是這些:中书、尚书两省的长官叫令,副长官叫仆射。中书令、尚书令、中书左仆射、中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副长官叫侍郎。六部的长官叫尚书,副长官也叫侍郎,分左右,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這样一来,三三得九,一人之权瓜分为九。当然,并不是每個皇帝在位的时候都设立得那么全,比如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当過尚书令,所以等李世民继位之后,唐代就不再设立尚书令了,因为当年太宗皇帝做過這個职务,你们谁還配做這個?就此取消。

  宰相成了临时工

  无论如何,宰相一般也得有四五個、六七個。到了高宗、武则天之后,皇帝设立了一個职务,叫同中书门下三品。這個职务是临时性的,不管你现在是几品官,只要给你加上這個衔儿,你就相当于宰相。皇上若要提拔你,给你加這個衔,入政事堂议事,你就相当于宰相了。如此說来,宰相就由固定的变成了临时的。它的好处是,正式任命的宰相如果要罢免,是有一套严格程序的,现在這個是临时宰相,這個临时工皇上能說撤就撤。

  比如說,国家公务员的晋升应该是逐级的:科长、副处长、正处长、副局长、正局长、副部长、正部长,应该這样有序晋升。但是后来你别晋升了,我给你加一個衔儿就完了。假如你现在是处长,我给你加一個同中书门下三品,你就一下子相当于副总理了。优点就是哪天我看不上你,我把這個衔儿一摘,你就又回去接着当你的处长去,特方便。所以之后,既然设立了同中书门下三品,三省的长官就变成了虚衔,甚至设而不授。

  中书令该退休的时候,本来要任命一個新的,现在就不任命了,空着不设。即使设了,也都是给那些還有两年就快死的老臣,让他荣誉一下。一把年纪了也不入政事堂议事,也议不了事,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老到那個份儿上的,给你個太师中书令,也是位高权不重。

  真正掌权的,是同中书门下三品這帮临时替换,来去全由皇帝秉断的人。中国古代的官员一、二品穿紫袍。《红楼梦》裡說:“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三、四、五品是红袍,六、七品官是蓝袍,也就是青袍(“江州司马青衫湿”),八、九品的官就是绿袍了。中国有一個成语,形容一家全是当大官的。就說他们家满门朱紫,除了红的就是紫的。现在所說的红得发紫,意思也大致相同。

  這样的话,充当临时丞相的如果是小官,穿青衫的,给你加個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你只要换個颜色的官服穿就是了,从青衫变成紫红的。等什么时候皇上不待见你了,這個衔儿一摘,你還回去穿你处长的官服去,红袍的還是紫袍的给脱下来,换青的上去。

  說了這么多,就是为了說明隋唐时期皇帝想出来的削弱相权的办法。它不但将相权一分为三,更关键的是后来把丞相之职演变成了临时工,成了皇上的打工仔。中国古代就是从這個时候开始,宰相由一個变成一窝,由独相发展到群相。

  天下英雄尽白头

  孔子提倡素质教育,现在我們也提倡素质教育,中间這上千年的应试教育是怎么来的,就是从隋唐开始的。

  当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再靠士族地主垄断官职,已经不行了。所以隋文帝开始想别的招儿,废九品中正,开科举士。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①形成,从隋炀帝开始,整整1300年,一直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才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虽然废止,但這一千多年的卷子已经把中国知识分子考习惯了,所以现在的学生做卷子做得脑袋大是因为隋朝的时候被摆了一道。

  虽然說纸上得来终觉浅,但当时這個制度還是十分客观有效的。

  唐朝贞观时,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武举,不光文的可以科举了,武的也可以。另外還开创了殿试,就是皇上亲自考你。明清两朝,殿试都是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像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圣主,基本上都是皇帝自己出题、自己监考。

  开元年间则是高官主持考试。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一演就老是和珅去主持考试,和珅相当于宰相。這样一来,科举制经過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几代皇帝,就逐渐形成了。

  科举制形成的作用有這么几点:

  第一,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以前是王、谢、袁、萧這帮家伙垄断仕途。现在不行了,科举抑制门阀,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实际上也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因为庶族地主能够通過科举做官了,不再嫉妒高门大阀裡那些一生下来就能当官的窝囊废,以后纯靠本事吃饭。

  第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它把读书、考试跟做官联系了起来。原来那种目不识丁的人,再做官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当然唐朝选拔官员实际上還是以士族子弟为主,并不以科举制为主,而且即使科举制也有身份限制,农民就不行。到了宋朝才开始英雄不问出处,谁都可以参加,挖完煤去考一考,考上了照样飞黄腾达。

  另外,在唐朝科举考试不是你想考,一考就能考上的,它非常难。当时分进士、明经两科。明经科就是填空,子曰什么时习之,你填一個“学而”就完了。虽然明经好考,但是考上之后也做不了大官。

  进士科就特别不好考。诗词曲赋,时务策,国家大政方针,该不该开奥运?你得写一篇论文。唐朝人讲话:“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30岁考中明经属于老明经,因为那玩意儿简单,50岁考中了进士却属于年轻的进士,因为那個难。唐朝人平均寿命是29岁,要50岁考中了进士,那是什么概念?得跟人拼寿命吧。等你把别人都拼死了,你活得最长,叼着人参做完卷子考上之后,回顾起来等于是一辈子都在考试。文人一辈子全都去考试了,還有工夫琢磨怎么造反嗎?读书人不琢磨造反,剩一帮被人卖了還帮人数钱的文盲,就更别反了!

  唐太宗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巡查考场。科举考试不像现在高考似的,年年都考,考进士是三年一考。唐太宗每次去看考场,一看大家兴高采烈地来了,然后垂头丧气地回去;三年后又兴高采烈来了,然后又垂头丧气地回去;三年后再来一次。眼瞅着這帮人黑头发给考成了白头发。唐太宗身心十分愉悦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你们都上当了,掉我的圈套裡了。唐朝人写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你让他考试,让他考不上,给他一個希望,他又考不上,這個哥们儿整天干這個,把头发都干白了。

  毕竟像洪秀全這样干了几次沒干上就造反的人特别少,因此有人說科举考试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牢笼志士。特别是到了后来,宋朝农民都可以参加考试的时候,阶级矛盾就进一步缓和了。农民百姓想当官的话,不用去造反去抢了,只要六经勤向窗前读,干這個就可以了。所以中国的古代传统社会,为什么顽固,为什么那么长時間不可动摇?就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力量太强大了。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的科举制被介绍到了欧洲,形成了今天欧洲的近代文官制度。再后来又传回到中国,叫国家公务员考试,实际上就是科举制。比如我是学歷史的,如果我們党竞选赢了,我就能够担任国防部长。一個学歷史的怎么能担任国防部长呢,你懂得业务嗎?我不需要懂业务,副部长懂就行,因为副部长是考上来的。考试考得最高就考到副部级,正部就是政治家了,副部往下是官僚,它是职业的。

  政治家不专业沒关系,国防部长是拿大政策的,底下一帮考上来的专业参谋给拿大政策的提意见就行了。而且国防部长的主要任务是到国会要钱,要经费,不真指望着他去打仗,所以谁都可以干這個。日本的内阁更迭多快,首相一年完蛋,一完蛋部长就全换。這种大换血,国家怎么沒事儿?因为副部一级稳定,换再多不专业的部长都沒有关系。所以近代文官都是由科举制考上来的,因而政局特别稳固。

  。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